首页 >  书讯书评
   书讯书评
评李明洁《元认知和话语的链接结构》

本书是语言研究由传统的形式主义转向认知、功能主义研究,注重语言结构的理据性分析和解释的总趋势下进行的关于元认知理论与话语的链接结构关系的研究,本书主要论述三个理论范畴:元认知、话语结构-链接结构、自然语篇,其为口语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评李明洁《元认知和话语的链接结构》

作者:郑刚  来源:符号学论坛  浏览量:3597    2011-10-25 23:28:34

我们该如何认识说话

——评李明洁《元认知和话语的链接结构》

    我们知道,任何认知(或者话语)都会有先验经验和具体语境的影响与制衡,在具体不同的语言场合,有不同的话语方式;在交际中,如何说话,如何组织话语方式,包括什么样的用词、语调、语速等等,都关联着沟通交流与信息传达的效果。我们该如何说话——这是口语教学与口语能力培养的基本内容。李明洁从认知心理语言学角度为我们提供了关于认识话语活动的理论依据,剖析了话语链接结构形成的元认知背景。

    本书是语言研究由传统的形式主义转向认知、功能主义研究,注重语言结构的理据性分析和解释的总趋势下进行的关于元认知理论与话语的链接结构关系的研究,本书主要论述三个理论范畴:元认知、话语结构-链接结构、自然语篇,其为口语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在学术研究“元理论”的盛行背景之下,20世纪诸多学科以“自身作为研究对象”,语言学的认知心理探究必然也就转向话语内部——探究话语的内部结构,由实证主义和行为主义转向对意识和内部心理过程的研究: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居于元认知与话语结构伴随状态的立论,李明洁把自然语篇的动态形成链接结构以元认知一以贯之。作者以认知心理学的视界来关注话语方式,从皮亚杰、史登柏格到戴斯,分别有认知发展理论(形式运算、平衡化、自我调节、反身抽象、逻辑数学经验)、智力三重结构理论(认知过程、元成分、知识习得成分)、三级认知功能系统理论(注意-唤醒系统、同时-继时系统、计划系统)。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都非常重视认知主体对自身认识活动的计划、监控、评价和调节。

    纵观语言学的形式研究与功能研究,诸家的交汇点在于:都非常重视认知主体对自身认识活动的计划、监控、评价和调节,重视人的心理活动中指向自身的高级控制过程。这样,就可以明确元认知的本质是:它不是一种知识体系,而是一种活动过程;这种活动是针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自我监控;监测和控制的循环交替进行形成了元认知活动的过程。元认知是一种自我意识。它能够对人的认识活动起监控、调节作用:元认知必然以主体及其活动为对象,通过它人能够意识到自己在感知、记忆、思考和体验,也能意识到自己的目的、计划和行动,以及行动的效果如何。那么,这样的主体意识的之下形成话语链接结构也必然的是动态的,这样的认知,岂不是整个话语研究的范式?(更居于此,我们不妨说,符号学所强调的元语言-意义与语言学意义上的元认知-话语是否达成某种对接?)作为语言学的架构,实用于人类的认知结构,这样的学理意义与实践意义,可以改造人类单一与专门化的认知系统,主体的开放性与对话性,强调互动关系,这不仅仅在于学科方法论意义上的革新,更是整个思维方式的变革;人类自从摆脱单一性以来,一直是在努力寻求较为合理的动态平衡——所以,我们可以说,任何认知结构都是变动不居的动态平衡状态,这是一个自动更新的良性循环机制。

    元认知能力的大小决定了言语计划的面貌,直接影响着链接结果的形成。链接结果是自然话语中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现象,决定着话语结果的形态,更为直接和真实的再现着人的认知特性。李明洁提出的元认知问题,不光把认知语言学的静态研究模式打破,更加深入的进入动态研究,并把话语活动置于动态的交际现实空间里,以变动不居的眼界规划话语并进行纠正。这是对语言学的一大推进——对口语研究的推进。居于元认知监控下的话语方式,提出:链接结构,这个心理学意义上的概念不再无形,而是深刻的直接灌制到口语交际的每一个单元。这样的开拓创新,不妨说是学科多样视野结合研究的直接体现,多学科融合的视角与方法论。元认知的问题,结合诸如社会心理学的诸多实际理论(比如,群体认同,群体性压力,先入为主,视网膜效应,刻板效应等),以及经济学的信息问题(比如信息的不对称),专业沟通与学科融合视角,引领了口语实践的现代意义。元认知结构的开放性与话语结构的对话性,结合口语教学与口语能力培养的实际效果;这个意义不仅仅在于课堂教学的革新,而是诸多认识观念的转变。这有一种可能,比如,销售讲绩效,立竿见影,不可急功近利,这在交际方式与交流沟通策略上极为有现实意义。元认知作为实践活动的伴生物,不是一种事先被设定好了的、固定的、封闭的、独自的认知活动,相反,它是随着实践活动而展开,呈现为一种开放而变化的普遍联系的动态面貌。元认知具有时间性、继发性和情景性,存在与具体的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中;它的诱因是在认知活动的过程中不断获得的(元认知的启功者至少有三种类型:作为“主我”的自己、被监控对象、实践活动的场合和活动的环节)。因此,元认知是变化的,其动因往往是外在的。

    链接结构概念的提出。作为李明洁关于话语结构研究的重要创新点,在于她认为,话语结构的决定因素是人的认知和元认知的参与,也就是元认知监控是话语结构的制约因素;句子的动态变化就是元认知在工作的直接体现,所谓变化就是形成了各类的链接结构:监控的内容和方式的不同造成了不同的链接结构。链接结构存在的心理依据是由于元认知贯穿于言语交际的全过程。元认知通过对言语计划的监控来实现对话语生成的控制和协调。元认知支持语义主线、引导语义支线,通过微计划来生成链接结构,从而实现为宏计划服务。言语交际中的主观变量(说话人的控制力、注意力的分配和认知水平)和客观变量(语域)相互制衡,使得每一次言语活动具体化,并以监控景深的方式体现出来。元认知能力的强弱决定了监控景深的大小,链接结构也据此分为纠偏和调整两个层级。元认知与链接结构的关系为:元认知-有形的话语结构、元认知对话语计划的监控-链接结构的类型、元认知的监控景深-具体语篇的链接结构;链接结构的类型有:文本链接与元文本链接。本书着重分析的是从说话人的角度来讲,他是如何生成链接结构的,他的元认知如何启动、运作及其最终的结果怎么样。本书采用的是认知心理与言语表现的双向印证方式:从认知心理演绎出言语表现,再以言语表现印证认知心理的方法。

    本书在步骤上是这样安排的:构建方法论、确立对应关系、描写语言特征、分类及类型分析、概论篇章功能。本书结构有:元认知、话语结构-链接结构、自然语篇、旁论口语及语误、研究意义。并且提出了有关链接结构的核心概念:1、元认知具有开放性,言语活动具有对话性;2、元认知是生成链接结构的直接原因;3、元认知的要素通过链接结构的各种语言形式来体现;4、口误属于文本链接,其每个环节都渗透着认知和元认知的特征;5、元认知的监控通过各类链接结构来实现;6、包含链接结构的自然语篇是一种套叠的分层结构;7、自然语篇的生成是一次修辞行为。本书的意义还在于,似乎为话语结构找到了一条一以贯之的“元认知”逻辑,作者也开宗明义的说明:此文的创新意义在于把认知心理语言学研究置于话语的动态过程中,伴随其中的是元认知逻辑;作者试图要说明的是单是从语言的形式与结构出发,已经不能解决日益更新的话语方式与结构了。

    这样,对于口语实践(口语教学,甚至更为实际的交际学问题)有极为重要的革新意义,它提供了方法论意义上的指导,开拓新思路,换一种新视界作用于交际实践过程;不断综合变革,对于更为便捷有效的沟通交流更是可能的借鉴与参照。语言上的对话性,交际中的互动性,甚至其他学科的方法论意义上的交互作用,这些方法论意义带来的不仅是思维的换位,更是整个学科体系在框架结构上的整体推进,这无疑也是在学科综合背景之下的必然趋势。任何学科的学理梳理已经不再只是适应与学科专业内部的单一结构,而可以是一种综合的良性互动,或许这才是真正跨学科交流的意图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