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讯书评
   书讯书评
评韦世林《空符号论》

1997年韦世林提出“空符号”这一概念, 2012年3月出版了《空符号论》,在总结前期空符号理论的基础上,对其加以拓展。全书分为六篇,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作者的空符号提出之前以及之后的符号活动、符号学科以及符号研究、空符号(blank-sign)的客观存在、部门价值、学科价值、哲学意义。

评韦世林《空符号论》

作者:杨锦芬  来源:符号学论坛  浏览量:3870    2012-09-25 16:55:53

 

评《空符号论》──兼论空符号的消极性和积极性
引言
在韦世林提出空符号之前,如本书所言,国外已有学者注意到空符号,对此李萌萌在《语言中的空符号问题研究━━以词汇为例》作了详细的总结。索绪尔指出“零符号”的术语指称形态学中的传统零词尾问题,首次提出了在系统中由于有无对立而产生的符号物质表达缺失的现象。雅各布森认为语言中的零词尾现象可以被定义为一个具有特定价值的,但是在语音方面没有材料指称的符号,即“零符号"。William Haas 在Zero in Linguistics Description(1957)一文中分析了语言学界应用“零”这一概念的现状,指出语言学中的“零"应该分为言语中的成分和语法分类的标志两种情形。他对于语言学中运用“零”这一概念的标准非常严格,提出要使用语言学中的“零形式”概念至少要满足两个要求:(1)所建议的零形式语素至少应有一个显性的语素变体(排除零形式的名词单数后缀);(2) 要与某个显性语素对比(排除象绵羊sheep,飞机aircraft等零形式名词复数后缀)。 乔姆斯基把空符号引入了语言学领域,他提出了空语类的概念,指一种具备一定语法功能或者占有一个句法位置的、在形式上为空的语类,是具备某种句法价值而没有物质形式的装置在句法学中的体现。乔姆斯基将空语类分为语迹、空代词PRO和小代语pro三种类型。造成这三种语类无形的原因各不相同,但都呈现出以下共同的特点:一、能指为空的语音形式;二、所指(或者内容)为句法结构中某一成分的特定语义信息;三、整体的存在以句法结构为系统背景;四、可以通过句法结构,也就是系统的分析证明空语类的存在。俄籍语言学家Igor Mel’cuk(2005)主要在形态学内部对空符号问题进行研究,提出空符号的本质特征是表达性、排他性和区别性,零符号分为形态的和句法的零。零符号实质就是一种“有意义的缺位”,并将这种缺位的意义定义为两种基本内容:意义或者一个句法特征Σ的价值Υ。零语言符号(zerolinguistics sign)绝不是指那种可感觉到的语音停顿,而必须是指当能指被要求显现时,在一个特殊位置上的一个特殊能指出现的缺席的情况。他认为零语言符号在本质上是语言符号的自然的延伸,也就是语言符号的三要素之一能指为空的那种情形。如果把非零的语言符号看作是显性的,那么零语言符号实质是一种隐性的语言符号形式。
国内的学者对空符号也有不同程度的研究,提出了不同的概念:“空符号”、“零形式"、“缺环”、“缺位"、“空符"、“空位”、“空格"、“空白”等等。
综观国内外的研究,笔者认为韦世林对空符号的研究是最有创见的。1997年韦世林提出“空符号”这一概念, 2012年3月出版了《空符号论》,在总结前期空符号理论的基础上,对其加以拓展。全书分为六篇,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作者的空符号提出之前以及之后的符号活动、符号学科以及符号研究、空符号(blank-sign)的客观存在、部门价值、学科价值、哲学意义。作为空符号理论的创建者,韦世林“板凳一座十年冷”,在当今这个量化社会里,积十余年功夫来做一项研究不仅仅是难能可贵,更重要的是一种学术的坚守,作者的开拓和持之以恒令我们汗颜。
1.本书的独到之处
1.1对空符号客观存在的论述
韦世林分别从内涵和外延对空符号作了定义。在内涵方面,主要从性质、发生、关系、功能、条件、操作和语境几方面来定义空符号。“空符号”的性质定义为:直接的“空位”、“空白”、“停顿”、“间隔”、“距离”或其代码为表现形式,对实符号有分隔、提示、衬托作用,在符号活动中显示出必要性、依附性、可变性、单纯性、一次性的一类特殊符号。空符号在原始符号活动中就与实符号一起产生,它中介于实符号之间又明显依附与于实符号,提供符号单位和结构的形式化判别。需要分隔之时符号系统、符号活动就为空符号的产生提供条件,人为设置是空符号的操作方式,在符号活动由自变项实符号和随变项空符号共同完成。与其他学者相比,笔者认为上述定义既肯定了空符号产生的客观前提,又兼顾了时间、空间以及已有的符号系统对空符号的原有研究成果,明确了空符号的形式及其作用,逻辑清晰严密。外延方面,韦世林主要从实指定义、列举定义、划分定义来回答空符号“包括什么”。从上述理论而言,韦世林敏锐地观察到了空符号的消极性,它分隔、提示、衬托了实符号。
1.2提出符号四层面说并对空符号的逻辑分类
作者分析了索绪尔的“二元结构说”和皮尔斯“三元结构说”之后,提出了“四层面说”,即符号包括符号层面、逻辑层面、学科层面和存在层面。在空符号分类的总说中,韦世林从媒介、渠道、形式、程度等多角度将空符号分为各种空符号,虽然分类结果有待商榷,但她的分类确实使空符号的产生、表现形式、程度和领域,感知方式以及所处的空间维度得到了较为清晰的阐释。她创造性地采用六维多层双分法,将空符号分为一维、二维、三维、四维、多维和跨维空符号,根据各个维度内部的符号形式以及符号部门的不同,先列出维度内典型的符号,再采用家族相似性的方法,开放性列出其余的空符号。
1.3分析空符号的特性、功能和差异
作者提出,空符号的特性及功能,是空符号价值的支柱,空符号在符号活动和符号系统中不可或缺。这是因为空符号的“五性三功能”:必要性、依附性、可变性、单纯性、一次性;分割功能、提示功能、衬托功能。“必要性”和“依附性”的存在有着深刻的哲学意义,依据海德格尔的思想,世界与物的亲密性在“之间”的分离成其本质,在区分中成其本质。身体物质被符号化以后,“世界与物的亲密性在‘之间’”的“之间”就成为一种“缺失”,这种“缺失”可以是距离、空白、停顿、虚无等等。实符号的存在必须以空符号的存在为前提,正如老子所说的 “有无相生”。 “可变性”、“单纯性”是就空符号存在的形式而言。距离、空白、停顿、虚无客观存在,但并无绝对不变的的形式,能指层面形式单一,是对客观现实的一种指称。空符号的存在形式保证了实符号的有序性,间接地也保证了符号活动的公共性,使符号系统在结构上呈现出自己的特点,比如,空符号是各类文体得以区别的重要条件之一。除了概括空符号的共有特征,韦世林还区分了各个维度的空符号的特征,各个维度的空符号除了维度不同以外,一维空符号具有强制性,二维空符号具有直观性,三维空符号具有延展性和共享性,四维空符号与其他空符号不同的是综合性,多维空符号具有差异性,跨维空符号具有虚拟性。
1.4区别“空符号”和“符号空”
针对王希杰以及其他学者对空符号的研究,韦世林对其他学者关于空符号产生的前提作了严密的论证,令人信服。她指出,“空符号”属于符号,而“符号空”归根到底是没有符号”,在目前的符号系统中,是人们认为“本应该有的实符号”而可惜目前在符号系统中“偏偏还没有”的某些“盼望中的实符号”。是所需的实符号的“空缺”或“罅漏”。论证简练严密,可信度高。
1.5分析空符号在不同领域之中的运用
韦世林认为在各个领域中,对空符号的最佳运用准则是适度。作者在该书的第二篇分析了空符号在篇章、建筑、舞蹈表演、人际交往和抽象空间的符号活动。,韦世林对客观存在的空白、停顿、空间、定格、距离以及人们对这些客观存在的现实加以利用的现实作了细致入微然而又令人信服的分析。敏锐的观察力令人敬佩,高度的抽象力值得我们后来人学习。
1.6空符号理论的学科价值
正如本书所言,空符号的发现开掘了符号学的蛮荒,扩充了符号学的基本范畴,为学科开拓应用空间。,正是因为空符号的发现,使得后来符号学家可以重新审视符号的定义。例如,赵毅衡教授认为“符号是被认为携带意义而接收的感知。”与过去的符号定义相比,这个定义确实有些简单,但是符号最本质的特点就是“携带意义”。 从语言的角度来分析这个定义:“被”作为被动结构的标记,隐去了施事者(信息发出者)和受事者(信息接收者),“携带”作为一个自主动词,说明“意义”是主体的主观活动的结果。“意义”要成为意义,只有意义的发出还不够,受事者即信息的受众必须感知并接收才成立。空符号作为符号的一部分,无疑也必须具备以上因素。只有当认知主体感受到空符号所具有的意义并接收,空符号才能成立,否则空符号就是人们司空见惯的物质的缺失,如空白、距离、停顿、沉默和空间,等等。笔者认为赵毅衡教授对符号的定义跳出了其他学者陷入的“编码物”或者“代表物”圈子,应该是受到了她的空符号理论的启发。
1.7空符号的哲学意义
在本书的第四篇,作者论述了空符号在方法论、认识论、价值论和本体论几个方面的意义。论及空符号在方法论中的辩证意义,作者认为空符号为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提供学科支持。其次,作者还论述了空符号的积极性,并创见地用空符号的理论结合到劳逸结合、动静结合、张弛有度的理论之中,将各个维度的符号活动抽象成实符号与空符号相结合的活动,理论性强且论证严谨。再次,作者从宏观、微观以及综观的角度,提出空符号影响认识质量、节奏和效益,辅助并促进直接认知。第四,作者还将空符号的理论运用到社会价值、人生价值与价值行为方式中,提出有所为和有所不为、退却和放弃在空符号中的体现方式。第五,作者还论证了人类创造了符号、符号活动、符号系统,也正是这些活动证明了人类自身的本体存在和人类社会的本体存在。
当然本书的创见不只上述这几个方面,鉴于笔者所见有限,一定还有遗漏之处。正如本书第二十一章所述,本书首次对空符号本体进行系统探讨,率先对空符号价值作案例性研究,提出“符号四层面说”、“符号、符号活动、符号系统”三位一体的理念、“六维多层双分法”,指出“符号的符号”即抽象符号。
2.有待商榷之处
本书这样论证空符号与空集合的关系:任何一个符号系统都可以看作是一个“集合”,且任何一个“集合”都必须有一个空集合,而符号系统这个“集合”中的空集合就是该集合的空符号。推而广之,世界上没有任何理论在任何角度都完美无缺,作者本人也提出了自己研究方面的缺憾。作为读者,我们深受作者空符号理论的启发,深深敬佩韦世林教授的开拓精神和牺牲精神。正是这种勇于开拓的精神,引领我们去研读老子和海德格尔的关于“有”和“无”范畴的理论,阅读彭富春的《无之无化》,以及赵毅衡的关于媒介、渠道等方面的论文,包括社会心理学,等等。所有这些,使我们不断思考“空”符号到底是什么,是如何产生的,有何特性。在此基础上,我们也提出自己的疑问。
2.1对符号四层面说和逻辑分类的疑问
作者认为符号包括符号层面、逻辑层面、学科层面和存在层面,确有创新之处。但依笔者愚见,有的符号确实可以划分到学科层面,然而学科本身的内涵和外延就不确定,特别是当今学科的交叉性越来越强,跨学科的研究方兴未艾,有时甚至连研究者自己也不确定自己研究的项目到底属于什么领域。例如,在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中,学科就有三个定义:①按照学问的性质而划分的门类,如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学、化学。②学校教学的科目,如语文、数学。③军事训练或体育训练中的各种知识性的科目(区别于“术科”)。学科的不确定性使符号的学科层面说难以确证。再以符号系统中最大的一类━━语言来说,语言中的基本词汇在任何一个学科中都存在,如何界定基本词汇的学科性也是一个不容小觑的问题。再以符号的逻辑分类来说,作者的分类确实逻辑严密、清晰,但似乎有繁复之嫌。结合《老子》对“有”和“无”的辩证认识,依据“有无相生”所阐释的“有“、“无”互相依存的联系,我们认为将空符号分为消极空符号和积极空符号更简洁、清晰。消极空符号可以看做“非存在性符号”,它的存在是积极空符号和实符号存在的前提。任何符号系统中的空符号, 都具有对于符号系统不可或缺的必要性。不同维度的空符号具有不同的特性。这种必要性正是消极空符号存在的形式,也是积极空符号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消极空符号具有很强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保证了它的可理解性、传承性,特别是公共性。除此之外,消极空符号还有其他的一些重要特:恒定性、组合性、规约性和单纯性。“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指出了“有”和“无”的功能,也启发了我们对积极空符号的思考。消极空符号存在为客观空符号的存在提供了物质基础,积极空符号便是人们对消极空符号的主观运用。随着语境的变化,积极空符号的意义千变万化,自身的特性也与消极空符号有了不同,具有隐晦性、主观性和灵活性和多义性。
2.2对空符号的消极性和积极性的辩证关系的疑问
作者认为空符号为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提供学科支持。这一理论让我们耳目一新,启发我们根据“符号是携带意义而被接收的感知”这一定义,进一步思考空符号的消极性和积极性的辩证关系。首先。消极空符号是积极空符号存在的客观基础。消极空符号在不同的维度中以不同的形式存在,它独立存在于主体的认知以外,以潜在的方式被人感知,同时也是认识主体感知符号和空符号的前提。比如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但没有哪一种语言没有间隔、停顿。这种停顿使语言符号得以存在和理解的前提,同时这种消极空符号并不总是作为实符号的背景,特别是在书面语中,它已经被人们广泛描写,在标点符号、词语、句子和篇章中等语言形式中均有对“消极空符号”意义的表征。可以说,没有了空符号,符号的存在就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次,积极空符号是消极空符号的主观运用。从信息发出者这个角度来说,根据不同的目的,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方法灵活运用显性的消极空符号,即可形成含义不同的空符号即积极空符号。积极空符号往往带有个人色彩,具有隐晦性、灵活性和主观性。它以消极空符号为背景,利用实符号形成曲折、隐晦的含义。从受众来说,使用得当的积极空符号可以发人深省,或者达到意犹未尽的效果。应该注意的是,当使用的符号早已为受众耳熟能详,内容又没有什么新信息之时,就会给受众千篇一律、空洞乏味之感,这时陈旧的信息也就转化为令人生厌的空符号。再次,消极空符号和积极空符号互相转化。消极空符号和积极空符号并非泾渭分明,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当主体对消极空符号加以利用,使它产生新的意义,消极空符号就转化成积极空符号,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诗句“此时无声胜有声”便是消极空符号的转化。第四,当积极空符号的运用被人们不断加以运用并习以为常之时,就会产生固化现象,这时积极空符号也会转化成消极空符号。以汉语复合词“司机”、“扶手”为例,“司机”表示的是施事,指“操纵机器的人”,“人”在这个词的组合形式中省略了,成为一个人为的积极空符号,但随着人们对它的熟知程度的加深,“司机”在人们的潜意识中已经包含了“人”这一义项,由此这个原先的积极空符号转变成为一个消极空符号,成为认知的背景,无需在使用中补足。再以缩略语来说明,缩略语的经济性是其最大的特点,如“北大”、“USA”。缩略语的所指不变,而能指形式发生萎缩,造成局部的空符号,这种空符号具有公共性、单一性。也可以说,当缩略语为人熟知之时,缩略造成的积极空符号即蜕变为消极空符号。
3、结语
综上所述,韦世林的空符号理论的确为我们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为我们理解空符号的积极性和消极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正是她的首创,使我们受益匪浅,启发我们继续对空符号加以深入研究。在不同的语境中,空符号的存在形式是不相同的,可以分为消极空符号和积极空符号。消极空符号具有组合性、规约性、恒定性和单纯性;积极空符号是对消极空符号的灵活运用,具有隐晦性和主观性、灵活性和多义性。空符号的消极性和积极性可以互相转化,消极空符号是积极空符号产生的前提,积极空符号是对消极的主观利用。当积极空符号利用得当之时,就会产生积极的效果,产生耐人寻味的意境,否则就会晦涩难懂,或是言之无物等等。
参考文献:
[1]陈望道̣̣̣̣: ̣《修辞学发凡》,上海复旦出版社,2008年1月,31-218页。
[2]骆小所:《现代语言学理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8月,27页。
[3]王铭玉:《语言符号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2005重印)
[4]韦世林:《空符号在口语交流中的特殊价值》,《河池学院学报》2006年8月,21-26页。
[5]韦世林:《空符号与空集合的微妙关系初探》,《昆明学院学报》2009年7月,42-47页
[6]韦世林:《“空符号blank-sign”在人际交往中的价值初探》,《昆明学院学报》2010年9月,37-41页。
 [7]俞理明:《汉语词汇中的非理复合词——一种特殊的词汇结构类型:既非单纯词又非复合词》,《四川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86-91页。
[8]俞理明:《论词语的语义结构》,《汉语史学报》第八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9] 俞理明:《词语缩略的界定俄它的理论诠释》,《四川大学学报》2000年2月,124-128页。
[10]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 南京大学出版社,第25,27页,2011年3月。
 [11](加)麦克卢汉(McLuhan ,E.),(加)秦格龙(Zingrone,F.):《麦克卢汉精粹》,何道宽译,南京大学出版社,第332页,2000年10月。
[12]徐盛桓:《空范畴初探》,《外语教学与研究》1984年第4期,1-8页。
[13](美)阿伦森(Aronson, E.)等:《社会心理学》(第五版),侯玉波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8月,第48页,195页,。
[14](美) 弗兰佐(Franzoi.S.L.):《社会心理学》葛鉴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15](法)格雷马斯:《论意义》,冯学俊,吴泓缈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第19页。
[16](美)迈尔斯(Myers, D. G.): 《心理学》(第7版) ,黄希庭等译, 193页,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10月,193-194页。
 [17] 李萌萌:《语言中的空符号问题研究——以词汇为例》,2009,广西大学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