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讯书评
   书讯书评
评马一波、钟华《叙事心理学》

通过叙事来研究心理学,可谓是“受命于危难”,现代心理学研究在第二次革命之后面临着诸如分裂和破碎,个体主义取向,与现实生活脱节等问题。马一波,钟华的《叙事心理学》的研究是对心理学研究在方法论上的创新。心理学的研究从本质而言,是与自然科学迥异,研究的是人的经验世界。本书前两章讲到叙事心理学的诞生和兴起,接下来的几章将叙事心理学和传统心理学,从多个方面进行细致的区分,提出叙事研究法和叙事分析法,并通过实例最终将叙事心理治疗运用到现实的生活体验中。

评马一波、钟华《叙事心理学》

作者:张颖  来源:符号学论坛  浏览量:3340    2011-08-26 21:49:42

 

马一波,钟华《叙事心理学》成书于2006年,虽然从06年至今,对心理学的研究一直在继续,但是将叙事与心理学这两门学科相连接的这种研究模式,使得《叙事心理学》成为心理学的发展研究史上很难绕开的一本书。

通过叙事来研究心理学,可谓是“受命于危难”,现代心理学研究在第二次革命之后面临着诸如分裂和破碎,个体主义取向,与现实生活脱节等问题。马一波,钟华的《叙事心理学》的研究是对心理学研究在方法论上的创新。心理学的研究从本质而言,是与自然科学迥异,研究的是人的经验世界。本书前两章讲到叙事心理学的诞生和兴起,接下来的几章将叙事心理学和传统心理学,从多个方面进行细致的区分,提出叙事研究法和叙事分析法,并通过实例最终将叙事心理治疗运用到现实的生活体验中。

本书的论述始于一个问题:叙事研究是如何应用于心理学研究的呢?“高度选择性”是叙事的基本特性,叙述者在进行叙述的时候,他对于叙述内容的选择,实质也就是个体内部对外部世界的反应。叙述者的通过叙述过程的高度选择,发现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给两种不相干的事物赋予意义。通过叙述者的叙述过程,就是他喜欢什么,抗拒什么,这样一种因人而异的叙事方式也反映出叙述者的思维方式。

叙事研究应用到心理学研究中,研究者正是通过倾听当事人的生活故事来进行质而非量的研究。叙述者在讲述自己的故事时,经历的心理提炼、选择和加工的过程,本身反映出个体心理的发展和变化。叙事心理学的独特之处在于研究者是对于讲述的生活故事进行质化的话语分析。将着眼点放在个体的生活故事,一方面自我是通过话语来建构的,另一方面,在讲述个体的生活故事时,语言的建构使得体验变得有意义。

在《叙事心理学》中提到一个观点,叙述的过程也是一种人格、自我建构的过程,这个观点是将叙事运用到心理治疗的前提条件。而对于自我重构,书中指出正是由于创伤性的事件,破坏了个体生活故事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使得事件原有的意义遭到破坏,当事人失去生活的目标、意义,失去自我和方向。而叙事治疗,将问题外化,使得当事人意识到是外部因素导致问题的出现,并通过解构,发现那些问题影响较弱时刻的替代故事,从而重写新的、不受问题困扰的人生故事。

可以理解为,叙事治疗就是在自我危机下,自我的整体性遭到破坏之后的一种寻找自我的过程。然而自我是如何通过外在的创伤性事件而遭到破坏的呢,这种连续性和稳定性在何种情况下可以恢复?这是在本书中没有细化的问题。而此处,正好可以通过符号学对于自我和身份的认识来解释。

在赵毅衡的《符号学原理与推演》中,有专章讨论自我与身份的问题。书中指出,“所谓自我,是隐身在身份背后的意识,对他人来说不可捉摸,对自己来说也不一定很自觉。自我是一个人各种变动不居的身份累加而成,却是一个复合整体。”[1]

自我作为复合的整体,追求的是稳定性和平衡性。某些创伤性的事件,如亲人的过世和种族歧视将身份的平衡打破。举例若是爱人去世,那么个体作为妻子或者丈夫的身份就被迫丢失,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自我由于这种身份的丧失而无法得到平衡。若个体遭遇种族歧视,个体无法在一个族群中获得认同,那么自我身份的一贯性、目的性和意义性就出现断裂,缺乏一种存在感和安全感。人不能再依赖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自身和现实之间的稳固关系,自我的身份也就不能被确立。自我的迷失就是在于身份的集合不再能建构自我,叙事治疗在于挖掘自我,弥补寻找回身份的平衡。

在这一点上,叙事治疗所提到的治疗步骤,即外化问题,重写故事的过程,也就是对破坏的自我身份的弥补和修复。研究者的主要工作,就是通过叙事的研究,通过边缘地位的故事取代支配性地位的故事,找到重写故事的突破口,从而引导治疗者开始书写新的人生故事。

《叙事心理学》将心理学研究的理论运用到不同的实例研究中,通过对实例的细节分析来论证其可操作性。与自然科学研究迥异,叙事心理学研究的效度不包括结果的可重复性,由于个体的独特性,心理治疗的结果更是具有多重不确定因素。

有一点可以肯定,通过叙事来研究心理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心理治疗方法,当事人的角色由一种单方面的接受治疗开始转为治疗师和当事人的双向互动。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中提出,梦是由无意识控制的叙述,梦中的各种经验都是由无意识的某些欲望对象。而无意识本身是作为导演“干预”这一切。心理分析师释梦,运用的正是通过干预,使得当事人能破译自己无意识的技术。同理,叙事心理治疗,治疗师所扮演的角色是对当事人的叙事的干预。

如同但丁的《神曲》中,贝娅特丽丝引导但丁游历天堂九重天,找到幸福灵魂的归宿,心理治疗师扮演的是“贝娅特丽丝”式的角色,通过引导和干预,无限度地逼近当事人的内心。在人们的生活故事中,有两大主旋律——能量和爱。能量代表着自身的强大与独立,爱代表着情感和依赖。这两大主旋律活跃在当事人的内心的天平之上,而令人遗憾的是,叙事心理治疗在由内心弹奏的乐曲中,仅是两类主旋律的协奏曲,对于紧锁内心的当事人,任何试图帮助其寻找到稳定自我的努力,不过都是“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1】      马一波,钟华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定价19

【2】       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南京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