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讯书评
   书讯书评
评荆云波《文化记忆与仪式叙事》

中国自古以来就被称为礼仪之邦(或称礼义之邦)。 “中国礼义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 唐初大儒孔颖达的话形象地说明了礼仪在古代中国之地位。但时至崇尚人性与个性之今日,提起礼仪,总让人想起打拱作揖、三跪九叩等拘泥呆板的繁文缛节,于是多把它看作封建余孽,恨不能一棒子打死,以凸显自由平等。事实上,“存在即合理”,更何况“礼仪”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中源远流长,自有它丰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魅力。

评荆云波《文化记忆与仪式叙事》

作者:闫文君  来源:符号学论坛  浏览量:3269    2011-10-16 21:13:35
中国自古以来就被称为礼仪之邦(或称礼义之邦)。 “中国礼义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 唐初大儒孔颖达的话形象地说明了礼仪在古代中国之地位。但时至崇尚人性与个性之今日,提起礼仪,总让人想起打拱作揖、三跪九叩等拘泥呆板的繁文缛节,于是多把它看作封建余孽,恨不能一棒子打死,以凸显自由平等。事实上,“存在即合理”,更何况“礼仪”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中源远流长,自有它丰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魅力。
荆云波博士的《文化与仪式叙事: <仪礼>的文化阐释》一书,以仪式叙事作为书写工具,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对汇聚礼文化核心内容的经书《仪礼》进行多方位解读,努力纠正一个世纪以来在西方价值观影响下造成的视角偏差,拨开时空距离造成的迷雾,还原中国古礼文化的固有价值。
在这本书中,仪式叙事是件利器。
所谓仪式叙事,指仪式具有记忆、储存历史文化信息的功能。它不仅仅局限于史料记载,而将习俗、器物等远古遗迹都看作储存有文化记忆的符号,叙说着它们所携带的神话原型、宗教信仰、社会价值、思想观念等丰富而又深刻的意义。
作者选取了五种仪式/器物(神话原型、巫术、权力操控、玉、表演)从三个层面反映了中国古人赖以安身立命的礼仪文化。神话/原型与巫术观所秉承的天人合一、报本反始的原则,从信仰层面反映了时人的精神观念;等级秩序等权力操控从行为层面反映了统治阶级是如何进行社会运作的;玉器和表演礼仪则从象征层面反映了当时的人文礼仪。这三个层面恰与《仪礼》所描述的宗教礼仪、人生礼仪及社会礼仪相吻合。
文字可能会撒谎,而仪式符号却都无比诚实,它们保持同一的姿态静默千年,只待后人去读懂这姿态背后的内涵。
本书有几个观点颇为新颖。
第一是神话历史化。作者在张光直、顾颉刚、杨宽等学者的观点基础上提出,中国上古的历史大多是在较多使用文字的西周以后根据神话传说追述出来的,因此掺杂了大量的神话成分,与真正的史实出入较大。而将神话历史化的目的是什么呢?“简狄吞卵,因孕而生商人始祖契”和“姜原踩到巨人脚印而受孕生后稷”等故事不仅仅是美丽的传说,也不能简单地看作是古人出于对伟人的崇拜而有意虚构他们不凡的出身。它们意指祖先通达天帝神灵,而这样的神话成为王权获得神圣性的重要群众支持和精神来源。
第二是将巫术看作仪礼的一部分,并为巫术正名,肯定它在社会文明演进中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巫术等同于魔法。这是一种极为片面的看法。本书有理有据地阐释了巫术与宗教、祭祀、医疗及占卜等社会生活的关系,分析了巫术在当时的政治、文化中所发挥的功能,并在章末预言:巫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以及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不会轻易在新的文明中消失,只能被改造,并以更隐蔽的方式继续存在。
第三是对玉文化的阐释。“济济辟王,左右奉璋。奉璋峨峨,髦士攸宜。”玉从《诗经》中款款走来,引领我们走近远古神秘庄严的礼文化。玉,作为礼之重器,以其神圣性见证了古礼的诞生及演变。每一块莹润的石头里都蕴藏着一组神秘的礼仪文化密码,每破译一组,我们向那个神秘而又神圣的世界就更进一步。
另外,在开篇之前作者独具匠心地附了一张全书阅读图谱,清晰地梳理了全书的脉络:文化记忆包括文字、遗址、习俗、器物、口传等;通过对以上或鲜活或无声的仪式符号进行叙事学阐释,从精神、社会、文化三个层面还原《仪礼》中的三种礼仪:宗教、人生、社会礼仪;最后,总结礼仪对当今社会的借鉴意义与价值。
总之,全书脉络清晰,结构井然,引领我们跟随着仪式叙事的脚步,追溯古老礼仪文化的根源,开掘尘封在时空记忆中的远古文化信息。
 
 
[i] 荆云波著,南方日报出版社,2010年版,页数:242页,定价:3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