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蒋诗萍 来源:
符号学论坛 浏览量:3711 2011-08-30 16:24:21
文学研究多大是以文本自身为对象的,单小曦在《现代传媒语境中的文学存在方式》则重点分析文学在现代传媒语境中的存在方式。单小曦首先对影响文学存在方式的传媒要素进行了分类:一、符号媒介,由各民族的口语语言、书面语言和文字符号组成。二、载体媒介,它是书面文学语言,文字的承载物。三、制品媒介,指的是符号媒介与载体媒介结合物被进一步加工成的成品。四、传播媒体,它是对文学的可能作品进行选择加工乃至于集体生产和再生产,然后向读者传播的传媒机构。这些传媒机构集生产职能与传播职能为一身,从传播学角度来说,就是传媒媒介。从全书来看,作者就是围绕着这一见解,从多方面进行论述,力证传媒是文学存在方式的内在组成部分,并对这种文学类型进行了系统性的洞悉和研究。
通过改变文学媒介方式,影响文学传播的例子良多。“酒店的被子”就是一本故事书,而且“远处的文字比较大,近处的则缩小一些”;小说精装限量版以碳纤维为材料,每本书背后附送十克纯黄金,定价988元;电影《哈利波特》大受欢迎,本无多少人关注的小说从此畅销全球。这些案例无一不生动地佐证单小曦博士:在作家完成了语言文字的写作之后,必须经过传播媒介公之于世,才能成为社会文化语境认可的文学。简而言之,传播媒介是文学生产的最后一道工序。
单小曦以文学为例,指出了这样一个深刻而普遍存在的事实:在相当程度上,伴随文本决定了文本的解释方式
[iii], 特别是在当前“选择过多”的时代。决策是否看一场电影,得先看海报,看节目报道,看有没有大牌明星,甚至是要先上“豆瓣电影”看看影评和评分。看完电影,又再上“豆瓣电影”看影评,从而实现再次解读。传媒作为一种重要的伴随文本类型,不仅影响着受众对文学作品的选择方式,还影响着受众的解读。
“如果没有这些要素(各层媒介),在现代传媒社会文化语境中文学作品根本无法存在”。推而广之:没有伴随文本,文本无法被理解。
[i]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共248页,定价28.0元。
[iii] 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4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