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讯书评
   书讯书评
评《网络语言传播导论》

全书从语言学、语用学、符号学、模因论、传播学等视角切入,对网络语言的产生、性质、特点、功能与传播规律等进行了多维度的审视。作者自建动态网络语言语料库,发放网络语言调查问卷,充分运用实证的方法为读者呈现具有研究价值的网络语言语料。其中,运用语言学、符号学、模因论等理论关注网络语言的客观层面,分析阐释网络语言的发展规律,符号生产、符号模因的传播途径;从传播学等角度透析网络语言与主体网民的关系,以及揭示网民建构网络语言的内在原因。

评《网络语言传播导论》

作者:刘吉冬  来源:符号学论坛  浏览量:3249    2012-11-21 21:49:05

全书从语言学、语用学、符号学、模因论、传播学等视角切入,对网络语言的产生、性质、特点、功能与传播规律等进行了多维度的审视。作者自建动态网络语言语料库,发放网络语言调查问卷,充分运用实证的方法为读者呈现具有研究价值的网络语言语料。其中,运用语言学、符号学、模因论等理论关注网络语言的客观层面,分析阐释网络语言的发展规律,符号生产、符号模因的传播途径;从传播学等角度透析网络语言与主体网民的关系,以及揭示网民建构网络语言的内在原因,阐明了网络语言成为构建网民舆论场域的工具,为网络语言文本的生成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视角。

第一,作者从语言语汇的结构特点、符号特征、搭配形式、组合形态等特征,发现网络语言传播的基本规律。“网络语言藉由网络的各种通信方式而产生,凭借网络传播符号表达的形式可能性而发展,经由模因而播撒,通过网民群体而传播”。作者认为网络出现的语言目前还不能算是“语言”,因为它经常违背自然语言的法则,被人为拼贴、糅杂和改造,堪称“语言大杂烩”。正因为定义难以界定,书中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详细加以解说。

从符号学角度,网络语言符号可分为能指和所指,但它不同于传统语言。网络语言的能指表现为多样性、音形分离性、物质性和区分性等特点,所指亦具有不稳定性、情景性、变异性和延展性等特点,新所指与旧所指之间产生隐喻或引申关系,也可能分离,构成一个新内涵。

网络语言具有符号的任意性和符号的归约性。符号的任意性,指的是网民创造出诸多指向同一所指的能指符号。符号的规约性,即约定俗成的新网络语符构成网语符号系统,但也有因不合时宜而被网民淘汰。作者归纳出传播符号消亡的原因是:网民停止规约、符号失去意义、主体解码困难等三个方面。因此,“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越来越多而意义越来越少的世界”。

但网民的网名又暴露出网络符号的任意性与规约性的矛盾,出现了能指与所指的离散与统一以及绝对任意性与相对理据性并存的特征。因而,出现的景象是:网名符号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扩大化,背后的原因是“语言的创造性使用”。

其次,作者从邮件、BBS、聊天室、虚拟社区、博客等网络功能出发,逐一总结各场域中网络语言的特征,并从中得出它们的共性。作者概述了网络语言的主要特征是匿名性、情绪化、随意性和口语化。他认为,大多网民上网都会聊天,但网络聊天的重点在于“聊”本身,而不在于“聊什么”。因此,网上难免出现“乱聊”,“传播色情”等现象。

第二,网络语言传播遵循模仿、复制与传播机理。作者从传播与语言的相辅共生的关系出发,把传播符号看作网络语言的生命源,把模因看作是最小的传播单位,把模仿比作网络语言的复制机,其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充当网络语言的助力器。他认为,人类文化与语言的积淀不是一个自动的过程,它总是在模仿前人成果的基础之上进行创新或创造,网络成为模因保存、复制、模仿与传播的有力工具。海拉恩提出,模因成功复制必须经历同化、保持、表达和传播等四个阶段循环往复。其中强势模因的特点是:保真度、多产性和长久性。

第三,网络语言传播包括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其中群体传播中的“新意见领袖”的作用不可小觑。“新意见阶层”划分为“网上草根民众和知识精英”,他们的共同特征是:同情弱势群体,痛恨社会不公,关注公权力尽责和诚信,维护社会道德底线;其次,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公平意识。“新意见领袖”在网络语言的生成和传播皆扮演着重要的领袖角色。

作者并指出青少年过度依赖网络,使用网络语言取代面对面交流,会患上网络语言依赖症:青少年即使面对面也使用手机邮件、短信等交流,显现出电子“失语症”行为,出现了“身体在场的缺场”。作者强调,缺乏肢体语言、表情语言、语调、语气等非语言符号的辅助,传递的符号意义都会造成理解的偏颇,而产生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