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讯书评
   书讯书评
评《酷:青春期的符号和意义》

《酷》这本书以青少年的酷态为切入点,用符号学理论分析了青少年文化中,为“酷态”的形成(也就是扮酷)服务的各种因素,如吸烟,某种类型的装扮或面部表情,特别的语言表达等等。在符号学视野中,这些因素是一个个的文本,是作者分析青少年酷态的研究对象,也是元语言,在青少年的小圈子里互相渗透,“既可以向同龄人彰显意义,又可以向同龄人显示意义,即意义的创造”。同时,作者从青少年的角度来阐释和推进观点,而非频频叙述青少年在社会文化方面的被动,耐人寻味。

评《酷:青春期的符号和意义》

作者:宋颖  来源:符号学论坛  浏览量:4173    2011-09-23 20:37:18
在很多家长看来,“青春期”是一个令人头疼的字眼,因为这意味着他们的孩子开始“穿满是窟窿与划痕的牛仔裤”,“听喧哗刺耳的音乐”,“吸烟,打耳洞”,“口口声声称‘这是我的权利’”等等,而这些行为,正是青春期酷态的表现。
《酷》这本书以青少年的酷态为切入点,用符号学理论分析了青少年文化中,为“酷态”的形成(也就是扮酷)服务的各种因素,如吸烟,某种类型的装扮或面部表情,特别的语言表达等等。在符号学视野中,这些因素是一个个的文本,是作者分析青少年酷态的研究对象,也是元语言,在青少年的小圈子里互相渗透,“既可以向同龄人彰显意义,又可以向同龄人显示意义,即意义的创造”。同时,作者从青少年的角度来阐释和推进观点,而非频频叙述青少年在社会文化方面的被动,耐人寻味。
文中“青少年(teenager)这一概念以及这个术语所隐含的各种意义,是在相当近的时间里才被建构起来的”,青春期(adolescence)“是所有灵长类动物生理青春期特征下的社会心理行为”,“表示有生育能力萌发所启动的种种行为”,青少年期(teenagerhood)则是“现代消费文化强加于人类生命期限当中的社会建构范畴”。书中对这两个概念进行了区分,虽然,从字典中我们看不出二者概念有什么太大区别(Teenager is a person who is between 13 and 19 years old . Adolescent is a young person who is developing from a child into an adult . )。但是这个区分却非常有必要!如果说青春期侧重的是生理上的发育与变化,而青少年期的形成则是因为身体的变化、由身体发育而导致的心理变化,以及某些文化的渗透联合铸就的话,用符号学的方式将青少年的身体意象、行为方式、语言特征等当做文本,寻求其中的意义以及源头便要方便的多。
同时,文中的关键词“酷”,以简明的方式概括了青少年群体不同于成人行为方式的特点。酷是在青少年在“拥有了一个陌生的新身体,开始对自己的而某些生理欲望和感受感到尴尬、焦虑、内疚(或恐惧),而且,他们完全陷入自己所获得的社会意识——一种强烈的、无所不在的对于他人如何看待自己的关注和敏感——当中”的时候,一种防御性的策略——故意用冷淡、满不在乎的口吻说话,渴望加入特定的小集体,以引开别人对自己的关注;也是青少年在群体中体现性的吸引力的手段。
什么是酷态?酷态是怎样形成的?作者用三章对这两个问题进行了阐述,这三个部分也是全书的核心部分。并不像作者马塞尔·达内西在本书的前言中提到的Cool is being cool,作者以一个好奇的长者的身份,通过“cool”在青少年行为中的表现探究了到底什么是青少年口中的“cool”,:特定的面部表情、服饰符码、音乐偏好,吸烟,外出闲逛,青春期用语,青春期用语作为语言文本(面部表情,服饰符码,音乐偏好是非语言文本),作者放在一章中讨论,而将语言文本另设一章着重讨论。
在作者看来,酷态的形成,与意旨渗透、生理的成熟期与婚姻期的不同步(在二者同步的文化中没有出现青少年期文化)、共同生活空间(如高中、大型超级市场、星期六聚会)、社会认知密切相关,意旨渗透方面,同龄人的交往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媒体影响青少年的认知方式,但与酷态的形成关系不大。
“意旨渗透”是青少年从临近环境中大规模吸收或同化其他有机体行为的一种无意识倾向,也就是说,这种互相模仿吸收是无意识的,相互的。在青少年群体中,青少年受同伴的影响,同时影响同伴。在青少年群体之外,他们还受到所崇拜的偶像(如五十年代的猫王,六十年代的嬉皮士)以及父母的影响。对某个偶像的崇拜导致青少年选择不同的圈子,和有不同的行为方式。作者极力强调同龄人对青少年的影响,而媒体的影响只能影响青少年的认知方式,青少年酷态的形成,主要从同龄人群体中,以意旨渗透的方式获得。
在分析错综复杂的“酷态”中,作者对文本概念的重视使全文结构十分清晰。“完全孤立的符号不可能传达意义,要表达意义,符号必须形成组合。”将青少年的酷态从面部表情,服饰符码,音乐偏好,吸烟,外出闲逛五个文本进行分析,才能从中理出不同的意义。以吸烟为例:作者通过比较男孩与女孩们在怎样把烟放到嘴里,怎样拿烟,怎样弹烟灰,如何站立,有什么样的眼神,如何丢烟头等这些不同的元语言,结合青少年在小圈子里聚集起来这样的前文本,得出青少年某种性的关注意味。
末章青少年未来部分,作者进行了一系列开放性的思索,也给出了提出了一个温馨的警示——文化的年轻化,如:摇滚乐已经摆脱亚文化的圈子开始融进主流文化,青少年的时尚观念也能成为主流文化中的时尚观念。是好是坏,不能武断地判断,但是对于青少年文化中某些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色彩,是该引起注意和引导的。
总的说来,作者以酷态为青少年文化的鲜明特点,而不是笼统的分析一番青少年文化现象,以酷态的种种行为表现和语言特征为文本,巧妙的建构了一套分析青少年文化的符号模型,避免了生硬的概念套用,以家长的温和关切,而不是实验室研究员的冰冷剖析将话题层层推进。同时运用了大量第一手十分有趣的材料帮助读者的理解,使本书读起来十分轻松酣畅。有点遗憾的是,在信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书中并没有涉及网络交流,电子游戏等因素与青少年酷态的关系。
 

[i] 【美】马塞尔·达内西著,孟登迎、王行坤译,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教育出版社   页数:123 ,定价:2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