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讯书评
   书讯书评
评马克斯·舍勒《论害羞与羞感》

马克斯·舍勒在生前未完成的《论害羞与羞感》这篇论文,正如弗林斯所说:在有关害羞现象的哲学文献中,这篇论文无疑是最优秀的。

评马克斯·舍勒《论害羞与羞感》

作者:陆燕  来源:符号学论坛  浏览量:3150    2012-09-25 22:24:20

  

马克斯·舍勒在生前未完成的《论害羞与羞感》这篇论文,正如弗林斯所说:在有关害羞现象的哲学文献中,这篇论文无疑是最优秀的。正因为它的欠完整性,使得个别后世学人对舍勒羞感思想的解读存在着一些有待商榷的地方总是陷入了“羞感”与“羞感表达”混为一谈的怪圈,进而不能准确地掌握精神羞感与教育的相互关系。
在文中,他只讨论了身体羞感,而没有详细论述精神羞感,海德格尔由此认为在舍勒思想中有一条中断了的思想之路。感受颇深的是,该作论域虽小但分析极其经典、影响重大。在其中,舍勒对现代社会中害羞如何变成一种罕见的人之为人的表现形式做出了很好的反思。
在舍勒看来,羞感总是根源于某种理想的应在之物与现实处境的矛盾经历。《圣经》中亚当和夏娃偷食禁果以神话的方式神秘而形象地表达了羞感产生的根源。羞感的产生乃在于人因为自己的分辨能力而拥有了不同的价值意识,那就是,“我”本不该赤身露体,但事实上“我”却是赤身露体。正是在这种应然和实然的价值意识的冲突中,人才产生了羞感。舍勒认为,羞感为人类所特有。
神和动物都不会害羞,因为害羞必须具备两个要素:身体和精神。神没有身体,动物没有精神。人因其身体而处于必须害羞的境地, 又因其精神而处于能够害羞的境地。由此出发,舍勒指出,人生活在本质秩序与存在秩序这两种秩序之间。所谓“存在秩序”就是动物性的自然秩序,所谓“本质秩序”就是以神的秩序所标识的人的完满存在状态。
从本质上讲,人乃是介于动物性和神性之间的一道桥梁、一种过渡。羞感的存在是和人的这种本质密不可分的,它源于人对自身存在本质的自觉。在舍勒看来,羞感的实质是自我感觉的一种形式,是一种转回自我的感觉。如果一种指向外部的强烈兴趣排除了对自己的自我意识和感觉,那还不一定产生羞感,而当注意力转回自我时,羞感才会随之产生。例如, 为了从大火中救出自己的孩子,母亲不会先穿衣裙,而是穿着内衣或光着身子冲出房屋,一旦脱离危险,注意力转回自我,就会产生羞感。
知道被人注视也不一定产生羞感,模特儿、病人在被画家或医生注视时是不会感到害羞的。因为模特儿觉得她不是作为个体被给出的,而是作为审美现象的场景和具有艺术价值的景物被给出的。病人或情人的情况也是一样, 她们都认为自己是当作一般性或普遍物给出的。只有当她意识到自己被画家、医生或情人的精神意向作为个体注视时,她才会转回到自身并产生羞感。转回自我是引起羞感的原动力。舍勒由此认为,羞感中既表现出对更高价值的向往,也表现出对沉入更低价值的恐惧,因而是一种个体的自我保护感。
    因此, 基于舍勒的现象学直观态度,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舍勒所说的精神羞感不是不存在着,而是存在着,而且是自明性地存在着精神羞感的元质或先验实在和身体羞感一样存在于任何人与任何民族之中,但是精神(灵魂) 羞感的表达并不存在于个体发展和民族发展的每个阶段, 灵魂羞感的表达的萌发需要时机( ka iros)。这个使精神羞感表达的萌发时机既可以来自榜样( Vorb ild) 的吸引和召唤, 也可以来自身体羞感的共在性存在。榜样的招引和个体精神“回返自身”的共同作用, 使个体与榜样的精神价值产生错位, 进而使个体萌发精神羞感的表达产生害羞的心理反应。如果仅有榜样的招引, 或仅有精神的“回返自身”, 都不可能使个体精神羞感表达得以萌发;而且“回返自身”是因为精神羞感的元质存在着, 是因为这个动力在触发了精神羞感元质, 精神羞感的表达才得以萌动, 进而产生精神羞感表现形式——害羞、羞怯、自卑等。同时, 身体羞感的表达同样源自精神羞感元质的存在,如果没有精神羞感, 身体羞感的表达也不会得到萌动与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