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讯书评
   书讯书评
评奥克威尔克《艺术基础》(李东阳)

艺术何为艺术,艺术是由哪些艺术要素和原则构成,艺术批判与实践是否有一个通行有效的标准,面对艺术概念的模棱两可,我们又该如何进入艺术的殿堂,现代艺术的合法性又该如何论证,

评奥克威尔克《艺术基础》(李东阳)

作者:李东阳  来源:符号学论坛  浏览量:3204    2014-06-19 21:53:23

 

引言:艺术何为艺术,艺术是由哪些艺术要素和原则构成,艺术批判与实践是否有一个通行有效的标准,面对艺术概念的模棱两可,我们又该如何进入艺术的殿堂,现代艺术的合法性又该如何论证,《艺术基础:理论与实践》尝试着为我们提供一系列可行性的答案。

 

何为直觉空间?穆塞尔色彩轮与奥斯瓦尔德色彩体系有何差异?东方绘画透视法与西方空间透视有何差异?为何在具备了大量艺术史知识与艺术学理论的情况下,很多人面对一件具体的艺术作品仍旧找不到一个切入点或可行性标准来评判,以至于显得词穷。(美国)奥托·G.奥克威尔克 (美国)罗伯特·E.斯廷森 (美国)菲立普·R.威格 等人著的《艺术基础:理论与实践》这本书或许可以给出一个答案,为专业的艺术学习、爱好者或普通欣赏者进入艺术殿堂提供一条通幽之径。

 

《艺术基础:理论与实践》前十章主要论述艺术形式感的某个层面,从“元素的融合”、“媒介”开始,依此是形式、线条、形状、明暗、肌理、色彩、空间、三维艺术和风格各章,构成了全书七十万字的全部内容。不同于通行的艺术史或艺术理论书籍,本书不是讲述空洞的、审美意识形态的表现与再现,内容与形式,而是着重分析艺术形式诸层次的构成融合、组织原则及其表现力,而这恰恰与现代艺术的理论与实践不谋而合。

 

本书的主要内容与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对艺术的构成元素、组织原则、基本原理、思潮与流派进行了简洁明快式的勾勒,为艺术欣赏与实践提供了可行性的依据与标准。比如本书对艺术媒介(media)的解释——“艺术家用以创造视觉元素的诸材料和工具”;再比如,平面性是现代绘画艺术的核心指向,作者对其的解释也是言简意赅、一语中的——“平面(plane):1、二维的基本区域,有其高度和宽度;2、一个面或水平面;3、一个有其确定的外延和空间方向或位置的二维表面。”

同时,他们对艺术流派的归纳与描述同样精彩而准确,例如对后印象派的描述:1、原则上反对印象派绘画中将形状或物体消融于模糊色块中的趋势,反对受外光影响的观色方法;2、主张回到绘画形式的结构组织;3、为了绘画的整体性,特别强调了画面的平面感;4、为了显示情感效果,夸张了自然的外观。而实际上,突破印象派对光线与色彩的观念,绘画走向二维平面,打乱对象的组织形式,释放情感等方面的确是后印象派的理论主张和实践基础。

 

二、打破了传统艺术批评中的模仿说、再现说,让艺术回到艺术本身,对现代艺术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有力的印证与回应。虽然本书没有对传统的艺术观点进行正面的批判,但是全书的思路都是不同于传统的艺术观点,尤其是模仿说和情感说。

传统观点认为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产物,将艺术作为一种传达先在的、固定的意义或情感的中介。但是,显然,模仿说与情感说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尤其是面对现代艺术时,显得局促而失语。

这是因为,这些理论主要是从表现与媒介、形式与内容的角度来阐释艺术,而现代艺术是一种无前提的创造,它不是从某一既定的文化习俗出发而创造,也不是为了满足某一个先在的观念或要求。现代艺术力图打破一切既定的规范与原则,挑战既有的体制与规范,它不同于传统艺术为了表现某一种意义而创作,也不是简单呈现某一确定性的情绪体验或情感。现代艺术的核心是回到艺术媒介本身,直接诉诸于人本能的、直接的、原始的、整体的感性,它不断创造各种奇异的、陌生的、夸张的,甚至是令人恶心、发怵的艺术形式来一次次冲击着人的感觉。

实际上,回到媒介本身与回到感性主体的自我确证是艺术现代性一体两面,是现代艺术的根本特征。本书从构成艺术的基本要素及其这些要素的组织原则出发,主张艺术回到艺术要素或媒介本身,而不是强调艺术对外在于艺术的世界的摹仿的主张,是对现代艺术理论与实践的有力回应。

 

三、本书以严谨的态度,从艺术形式要素的角度恰当、精准地切入艺术,其思路具有重要的具有指导意义。但是,艺术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一件艺术作品是解读应该是自由开放的,尤其是现代艺术,在传统艺术理论部分失效而新的艺术理论并未被大家普遍接受的的情况下,以结构分析来解读艺术不免令人产生质疑,作者也意识到这一点,他坦诚地写道“在一个创造性的领域使用这样的结构分析,可能有点冷冰冰”。但是,结构是构成艺术的基础,作者也努力“避免在评价艺术作品时提供一个分析系统而导致的风格化偏颇”。在最后,本书总结道,现代或后现代的艺术家或艺术作品还在持续,我们无法做一个一锤定音的结论,只能交由人们独自去判断——不执一家之见,不下武断之论,而是努力尝试着以谦和、严谨而不乏自信的态度为我们艺术欣赏或艺术实践提供一条可行的道路,这,也是本书的特色之一。

 

当今艺术理论界,尤其是中国艺术理论界,充斥着模仿说、情感说或其他一系列保守的、部分失效的艺术观点和理论,艺术批评家的理论视野依旧陈旧、保守,缺乏一种理论穿透力与现代视野,他们论述作品的产生过程或作者背景时语言生动激昂、材料丰富翔实,但是一旦涉及到艺术本身的形式分析或对某一件具体的艺术作品解读时,他们的观点开始闪烁其词,语言也显得语焉不详,模棱两可。而普通民众依旧保持着的传统的艺术欣赏习惯,缺乏一种现代审美意识。

在这种情况下,本书可谓是为中国艺术理论界带来了一阵春风,它的思路直接指向艺术之本身,即艺术何为艺术,一步步论证构成艺术的元素与原则。本书不仅为我们艺术赏析、艺术教育和实践提供了一条不同于传统的可行性思路,也为我们思考何为艺术,何为现代艺术提供了一些启示与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