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王铭玉教授的《语言符号学》问世,九年之后,《现代语言符号学》又与符号学的研究者和爱好者们见面了。从形式上看,这部专著似乎只增加了“现代”二字,但仔细拜读之后,我们便能深深领会到“现代”的内涵和分量。从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途径三个方面来解读《现代语言符号学》的“现代性”,即该书的创新之处。
《现代语言符号学》之“现代性”解读
佟颖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110000)
一、引言
2004年王铭玉教授的《语言符号学》问世,九年之后,《现代语言符号学》又与符号学的研究者和爱好者们见面了。从形式上看,这部专著似乎只增加了“现代”二字,但仔细拜读之后,我们便能深深领会到“现代”的内涵和分量。从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途径三个方面来解读《现代语言符号学》的“现代性”,即该书的创新之处。
要阐述清楚《现代语言符号学》的新意,就要参照《语言符号学》,因此,我们首先对后者的内容作简要回顾。《语言符号学》由上编、中编和下编3部分组成:上编通过对语言、符号、语言学和符号学4个基本概念的概说来界定“语言符号学”这门交叉学科,根据研究现状探讨语言学与符号学结合的必要性、可能性、现实性,而后较为详细地阐释了语言符号学的理论基础,即索绪尔、皮尔斯、莫里斯、巴特、艾柯、雅各布森、巴赫金和洛特曼8位符号学大师的理论思想;中编以现有符号学思想为基础,对语言符号的二元对立、语言符号的层次、语言符号的意义、语言符号的指称、语言符号的关系、语言符号的时态、语言符号的功能、语言符号的主体观、语言符号的双喻观、语言符号的可逆性、语言符号的象似性和语言符号的标记性12个具体范畴做了介绍和讨论;下编围绕美国、法国和俄罗斯三大符号学中心,回顾并展望符号学、语言符号学的发展历程和前景,并对我国的符号学研究现状作了较为全面的总结分析。
二、《现代语言符号学》研究目的的“现代性”
除梳理语言学、符号学、语言符号学的历史、构建语言符号学体系、打造基础之外,全书面对现代问题,将重点放在运用符号学理论指导语言现象的分析,解决当下语言符号面临的具体问题上,为语言符号学打上现代之烙印。围绕该目的,《现代语言符号学》在理论阐述方面作了如下改变。
第一,推陈出新,增加了对符号的互文性与解析符号学、符号的结构语义分析与叙事语义分析两部分的讨论,丰富理论内容,促进学科研究的建设和发展。
第二,在对符号学的论述中,减少对该学科的历史回顾和现状分析,概述其思想理论渊源,更多的是对符号学加以界定,指出其本体论上的边界扩张性,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效用性,并针对符号学驳杂的流派和分散的研究内容,总结出一些共性特征,作为现代语言符号学的方法论基础,为著书的目的——对语言现象作符号学分析奠定基础。
第三,在对语言学和符号学关系的相关论述中,肯定现代语言学对符号学研究的基础地位的同时,更加关注符号学对语言学的影响,不再将二者分开做平等讨论,指出它们融合的基础、可能性和现实,将语言符号学作为一个整体界定语言符号学的学科定位,即语言符号学立足于语言学与符号学相互影响、相互协同的关系,侧重于用符号学的理论思想和方法论工具来分析语言学问题,并探讨其方法论基础,即结构主义的态度、二元对立的研究方法、常体和变体的二分观念、组合和聚合的二维思想及符号学三分法原理。
三、《现代语言符号学》研究方法的“现代性”
1符合学科的发展趋势
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是20世纪文化发展中的两大思潮,从本源上来看,索绪尔符号学派属于人本主义哲学范畴,而皮尔斯符号学派则属于科学主义哲学范畴。作者分析语言现象时,把索绪尔符号学派与皮尔斯符号学派的理论观点结合起来,充分运用索绪尔的组合和聚合,叶尔姆斯列夫的双面双层观以及功能主义理论,符合社会学科与自然学科相结合的学科发展趋势。
2提倡人本中心主义的诉求
在对句子的结构和意义作层次分析时,将句子的语义三层观和称谓功能相结合:从语构学、语义学和语用学三平面出发探讨句子的意义,强调“人”这一要素的加入使语义三角形理论更具合理性和科学性;句子具有称谓功能,一次称谓和二次称谓分别获得的是语言符号的外延意义和内涵意义,内涵意义的获得往往与解码者的文化背景、个人经验、感情色彩等密切相关,更突出“人”是语言符号意义获得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隐喻的主体包括建构隐喻的施喻者和解读隐喻的受喻者,在建构和解读的过程中,都需要主体在现实的环境中,以相似性为基础,通过积极的联想作用和隐喻化思维,完成这种带有符号使用者主体特征的创造性活动。
3以语言为核心
基于层级理论,作者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先后论述语篇符号学、句子符号学和语词(隐喻)符号学,反映了当代语言学研究中以语篇为本的思想。
4体现现代科学的方法论价值
《现代语言符号学》探讨现代语言符号学的思想渊源,不再像《语言符号学》那样,以某位符号学家的思想体系为模块,将几种符号学思想并列论述,而是围绕符号学的共性特征,探讨现代语言符号学的“一”、“二”、“三”方法论基础,即结构主义的整体观、二元对立的尺度、常体与变体的二分观念、组合聚合的二维思想等二元观以及三分法原理,这些原理在分析具体语言现象时均有所体现,突出现代科学的方法论价值。
首先,整体观。整体性是篇章整体上的特性,篇章的整体性一方面与作者的意图和观念世界的完整性相关,另一方面与客观世界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相关,是作为世界完整形象的世界图景和事物的格式塔完形的反映。整体性靠整合实现,属于心理语言学研究的焦点,是接受者与篇章先后作用过程中篇章潜在的投射(概念)状态,是前指性的。对篇章的整体性作分析,作者着眼于表达和内容两个平面及形式和实体两个层面。
其次,二元观。受系统构成方式的启发,作者认为最能体现篇章符号学本质特征的是以篇章聚合和组合两个维度为基础的研究,篇章聚合方面的构成源于常体/变体间的对立及两者在篇章系统中的层级性演进。在对篇章的整体性作分析时,又提出了以表达和内容、形式和实体两两对应的双面双层观;句子符号是由句子和语句构成的对立统一体,在语言系统中表现为抽象的结构模式符号,在交际行为中表现为具体的言语实现符号;隐喻和换喻本身就源于聚合和组合的对立,隐喻中施喻者和受喻者、始源域和目标域也是二元对立的关系,而词语的字典意义和隐喻意义则是常体与变体的表现。
再次,三分法。语言符号可以区分出广义的层次观和狭义的层次观,前者包括次符号层、符号层和超符号层次,后者则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方面来分析语言的层次。具体到本体论角度,作者又从语构关系、语义关系和语用关系等三个方面来探讨语言符号。分析句子意义时,作者立足于句子的情景称谓功能,分别从表层、浅层和深层等三个层次加以分析研究;从大的关系看来,符号学视角下的隐喻涉及三种关系,即隐喻与符号所指的关系、符号主体对隐喻的构建和解读关系、隐喻与现实的关系。
四、《现代语言符号学》研究途径的“现代性”
思维科学认为,有序的客观世界是以它的层次性为突出特征的,而系统的层次问题是现代语言符号学中头等重要的问题(王铭玉,2013:601),本书正是以“层次性”为切入点,探究篇章符号学、句子符号学以及隐喻符号学的层次性问题。
1整体层次性
本书总体分为两部分,先是理论阐述,后是现象分析,体现一种理论自上而下指导现象的层次性;在语言现象的分析部分,同样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逐层探讨语篇、句子和词语(隐喻)的结构层次性和意义层次性。
2局部层次性
首先,篇章符号学。本书作者着重考篇章在察聚合和组合两个维度方面的特征,即整体性和连贯性,对聚合-整体性和组合-连贯性作分析,着眼于表达和内容两个平面及形式和实体两个层面:整体表达平面的实体层,即外部材料,包括语言代码、载体属性和其他符号介质;整体表达平面的形式层,即内部构造,体现出很强的类型属性,并由一些强位要素加以标志;整体内容平面的实体层——实指信息,是篇章主体内省的直接对象,可以是实际存在或虚拟的事物、现象、事件、情景等,实指信息的呈现方式表现为解释、论证、描写、叙述、规定五种基本类型;整体内容平面的形式层,及内容结构主要表现为篇章语义层次结构和内容总体结构,前者体现为命题语义内容(类指层和涵指层)、主观情态语义内容、伴随语义内容,后者用引言-正文—结论这一表征序列进行描写或表现为关键词聚合体;连贯性表达和内容面中的实体层分别是语形连贯和语用连贯;表达和内容面的形式层分别为逻辑连贯和认知连贯。具体见图:
|
聚合-整体性 |
组合-连贯性 |
||
表达面 |
实体 |
语言代码 |
语形连贯 |
|
载体属性 |
||||
其他符号介质 |
||||
形式 |
类型属性,由一些强位要素加以标志 |
逻辑连贯 |
||
内容面 |
实体 |
外部世界 |
语用连贯 |
|
形式 |
语义层次结构 |
命题语义 |
认知连贯 |
|
主观情态语义 |
||||
伴随语义内容 |
||||
内容总体结构 |
关键词聚合体 |
其次,句子符号学。作者探讨了作为符号单位的句子的意义的静态表征层次和动态生成层次。从静态来看,句子具有表层符号意义、浅层符号意义和深层符号意义三个层次:深层符号意义即感知意义主要是指句子在执行准称谓功能时的述谓意义;浅层符号意义即认知意义主要是句子在执行一级称谓时所表现出来的情景类指意义,即对现实情景的抽象和概括,包括模式意义、结构意义、命题意义和指称意义;表层符号意义即情景意义主要指句子在执行二级称谓时体现的交际语用意义。动态生成层次包括前符号化、一级符号化和二级符号化三个过程:前符号化过程主要是对意识所反映的事物形象及特征形象整合,构成句子符号语言编码的基础;一级符号化过程使深层语义表征转换成了抽象而概括的句子结构;二级符号化过程是指抽象的句子结构经过语用赋值后,进入言语交际领域,完成交际任务。而在句子的生成过程中起作用的主要是操作系统、监控系统和知识系统等三个系统。具体见图:
静态表征层 |
动态生成层 |
|||||
层次 |
意义 |
功能 |
过程 |
结果 |
系统 |
|
深层 |
述谓意义 |
准称谓 |
前符号化 |
编码基础 |
操作系统 |
监控系统 |
浅层 |
情景类指意义 |
一级称谓 |
一级符号化 |
句子模式结构 |
知识系统 |
|
表层 |
交际语用意义 |
二级称谓 |
二级符号化 |
言语交际语句 |
再次,隐喻符号学。作者基于隐喻的静态基础——相似性探讨隐喻的动态生成机制。隐喻生成的结果体现在符号所指的层级衍生性,符号的隐喻意义首次只出现在表层言语符号的使用之中,即在具体语境中,是一种临时性的建构,而这种临时构建的隐喻意义在言语符号中经过多次使用,被同一语言团体所接受之后,固化在语言符号上,成为浅层语言符号的隐喻意义或死隐喻,因此,语言符号的隐喻更多的是隐喻化的结果。在隐喻化的过程中,强调一级符号能指与二级符号能指之间的相似性(或物理的或心理的,或主观的或客观的,或先在的或构建的),而一级符号中的所指内容被悬置。从大的关系看来,符号学视角下的隐喻涉及符号与符号的关系——隐喻与符号所指的关系;符号与符号主体的关系——符号使用者对隐喻的构建、符号使用者对隐喻的解读关系;符号与现实的关系——隐喻是对现实的重新描述。具体见图:
静态基础——相似性 |
|||
动态生成机制 |
|||
层次 |
构建过程 |
涉及关系 |
|
深层 |
感知相似性 |
一级符号能指与二级符号能指的关系 |
符号与符号的关系 |
表层 |
临时建构 |
隐喻与符号所指的关系 |
|
符号与主体的关系 |
|||
浅层 |
死隐喻 |
符号与现实的关系 |
五、结语
《现代语言符号学》反映了语言符号学、篇章符号学、句子符号学和隐喻符号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其研究呈现出系统性和多元性、微观性和宏观性相结合的研究趋势。我们认为,无论从研究目的、研究方法还是研究途径来看,都值得我国符号学界去借鉴和学习;该书结构合理,系统性强。在每一编中都有小结,作者层次分明地列出了本编的主要内容,能够帮助读者建立一个完整、清晰的框架。
当然,著作也存在一些可以更加完善之处,比如有些注释存在重复,这或许是作者为了读者的方便。总体而言,《现代语言符号学》不失为语言符号学方面的又一力作,促成了符号学和语言学的真正“联姻”。
参考文献:
[1] 胡壮麟. 让符号学与语言学“联姻”——《现代语言符号学》评介[N].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4(A08)
[2] 王铭玉. 语言符号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王铭玉等. 现代语言符号学[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