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讯书评
   书讯书评
贾佳评金毅强《重思符号理论》

从古希腊到古罗马,再从古罗马到经验主义,一直延伸到索绪尔、皮尔士,研究符号学的著作卷帙浩繁,对“符号”的定义和表现方式也不尽相同。金毅强从符号过程的内在和外在机制,对符号学进行了全面地进程式梳理。从符号的产生、传播到接受阐释并形成意义的各个环节做了细致地再现式分析。从而丰富并系统理论化了符号过程的运行情况,让符号学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论地位更加得到巩固。

贾佳评金毅强《重思符号理论》

作者:贾佳  来源:  浏览量:2611    2015-11-27 23:42:47

 贾佳评金毅强《重思符号理论》

贾佳

从古希腊到古罗马,再从古罗马到经验主义,一直延伸到索绪尔、皮尔士,研究符号学的著作卷帙浩繁,对“符号”的定义和表现方式也不尽相同。金毅强从符号过程的内在和外在机制,对符号学进行了全面地进程式梳理。从符号的产生、传播到接受阐释并形成意义的各个环节做了细致地再现式分析。从而丰富并系统理论化了符号过程的运行情况,让符号学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论地位更加得到巩固。

当符号学越发成为一门“显学”,近几年也有更多关于符号学的著作问世,这一方面说明了符号学在语言学转向带动下,越来越向社会生活的可操作性方面发生转型。另一方面,也见证了符号学所具有的巨大生命力。比如《性别符号学》The Semiotics of Gender)、《趣味符号学》、《视读符号学》、《社会符号学》、《现代语言符号学》《广告符号学教程》等,大多是学者们就符号学媒介诸领域进行的理论性研究阐释,结合社会文化对该学科研究状态进行归纳。其中突出的理论表现在于,符号学领域的研究范围已经突破了语言学范畴,将目光投入到更为广阔的符号学实践中,使更多显为关注的对象被划入符号学的研究范畴。即使不是针对单个学科的符号学研究,对符号学的讨论也离不开与外部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比如赵毅衡的《符号学》,被看作是“广义符号学”的最好探索,其从符号学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广泛意义上,对符号作用进行阐释。

相比之前注重符号本身和外部关系的论著,本书《重思符号理论》(Rethinking Semiotics)将视点从符号与外界之间的文化关系,转向内部,探究符号表意行为过程的主要建构方式,并依据不同的过程方式,对其进行了细致地切分。正如作者自己所说的“本书初步建立了一个由符号过程内在机制——包括一般符号理论和符号过程体系理论——和符号过程外在机制构成的一般符号理论。”将“符内联系”作为切入点,对符号过程依据五要素进行划分。全书梳理了符号学发展的历史,对各个阶段对符号学不同的定义和划定方式做了概述,勾勒了从古希腊符号研究到后结构主义研究的整个符号研究的整体发展脉络。除了对符号学研究做了一次知识考古之外,作者将更多笔墨放诸于符号过程的内在和外在表现机制的实践行为,并辅佐以大量所总结的表格,深入浅出地将符号外部和内部运行机制进行分类。可以将本书看作是采用自然科学方法,对“更可靠、充分、有力的”符号理论的一次方法论研究。

全书共有五个章节。第一章梳理了符号学史上六种不同的符号观,并创建性地提出各个符号定义中所共同包含的三个范畴:“载体”、“它者”和“符内联系”。在作者看来,符号是载体和它者之间通过“符内联系”所进行的联结。按照“符内联系”的不同作者将其分为自然关系和惯例关系、任意性关系、引起关系、三元关系(皮尔士符号三分)、引起关系、代表关系和观念联想关系。通常情况下符号载体具有特定的物理性事物,但不能因为心理性载体的非实物性,而否认符号载体可以是心理性事物。本书对符号学中所涉及的符号载体进行了讨论,并提出“只有心理符号没有物理载体。心理符号的载体,不是有些学者认为的思想或观念,而是表象。”(第32页)具有物理载体的符号,为了相互之间的交流,符号的物理状态会在人脑中形成表象。总之,表象是所有符号在人际交流之间存有的一个必经阶段“符号载体必然涉及表象,但不一定有物理性”(第32页)。所谓的“它者”,是指符号中具有心理性(观念或表象)或物理性的与载体相对应的对象。

第二章从“符内联系”的建立、交流、传承和演变,“符内联系”系做了系统梳理。所谓的“符内联系”是指符号内部“载体”和“它者”之间的关系。本书在总结了历史上六种符号表述之后,作者将“符内联系”做了细致地切分,按照表象与观念、表象与表象之间的主动联系将其分为五种。进而提出了对符号边界现象的讨论。针对符号学史上所涉及的感知符号和编码符号现象等,符号学界对其的定义还处于莫衷一是的状态,作者将这种非同一性符号界定看作是符号边界现象。“符内联系”的交流方式影响了个体和共享之间的符号知识传承,而“符内联系”在跨时间、跨主体传承过程中出现的断裂、变化情况是符号演变必然趋势。

本书第三章,对符号过程中涉及的要素——载体和它者、主体、目的以及情景做了详细地分类讨论。符号的“感知——命名——使用”过程涉及三种“载体过程”,分别是接受过程中的“载体感知过程”;命名式符号过程以及使用式符号涉及的“载体选择过程”。而符号主体的选择并不那么容易,“要成为符号现象的主体,除了拥有心理上的主动联想能力外,还需要拥有推理和计划能力。”(第105页)在本书看来抛开主体所具有的“推理和计划能力”,对符号主体进行讨论,符号现象则“内容庞杂”(第105页)。作者认为符号现象的主体可以不止一个,但却不存在复合主体。主体发起符号的最终目的,在于“思维、交流或理解”(第107页)。由于符号过程的发生都是在特定情境环境中,不同的情景元素中都会参与符号过程,但并非所有情境元素都会都符号过程产生实质性影响,“符号过程本质上首先是一种心理过程,而自然环境对心理过程的影响往往极其有限。”(第111页)

在前两章详细地解析了符号过程的内在机制运作方式之后,本书在第四章主要论述了符号过程的外在机制的建构方法。符号可以分成载体和它者两个方面,本书认为“所谓的‘载体’,其实指的是符号过程中与‘它者’相对的一个环节”,该环节包含因主体感知形成的表象过程,主体在感知指引下制造表象对应物的过程,以及主体选择表象的过程。本书提出符号过程的根本目的是“辅助思维或辅助交流”(131),所以“一个符号过程的它者理论上应该可以是任何意识经验。”(第131页)这里所说的“意识团”,指的是“主体在任何情景下为任何目的通过任何方式在意识世界或经验世界里独立出来的意识或经验。”(第132页)主体是具有能动地联系性的个体,“意识团”的来源在于主体感知、心理联想以及可以创造新的“意识团”的符号过程。比如,作者以“土星”举例,对于只在书本上看到过“土星”定义的人来说,主体会根据已有的符号知识组合为相应的意识团,这些“意识团”重组后形成关于“土星”的新意识团。此外,在本章节中作者还论述了从符号主体的发起者对个体知识的作用,如何最终形成具有广泛性的知识概念。这个过程涉及主体将自己的符号知识进行命名、交流,当整个过程在不同主体中循环往复的时候,就最终完成了符号信息从个体符号到符号知识的转变。

对“载体”和“它者”在符号关系中的基础性地位以及“符内联系”的提出,是作者金毅强关于符号过程内在和外在机制研究的重要创新点。作者认为,一般语言符号都会涉及物理性的载体,而心理符号没有物理载体。事实上,本书认为符号过程都必然涉及载体和它者,而心理符号作为非物理性符号存在必然有属于自己的“载体”,因此,作者提出“心理符号的载体,不是有些学者认为的思想或观念,而是表象。”(第32页)表象是所有符号所共有的,是载体在人脑中形成的非物质形态。

“如果我们承认心理符号也是符号,如果我们承认符号分成载体和它者两方面,那么,我们得说:有些符号现象,为了相互交流,涉及物理载体,这些物理载体会在人脑中形成表象;其他符号现象没有物理载体,只涉及表象。”(第32页)

笔者对此感到疑问,既然正如作者所言,“表象”是物理符号和心理符号所共有交流事物(如果可以将广泛的符号进行二分:物理符号和心理符号),那可否说符号关系是“表象”和“它者”以及“符内联系”组成的呢?而“载体”是物理符号中可见、可把握的有形“表象”,事实上真正无法替代的“表象”还是永远存在于人脑中。作者在解释“它者”的时候也断定:“符号的它者首先是心理性的——观念或表象”(第34页)。“它者”同“表象”一样是心理性的存在,如果将“表象”和“它者”看作是成对出现的符号概念,这样不仅会让理论概念得以简化,而且可以方便接受者理解。

本书中用大量篇幅论述了“意识团”的产生和作用,符号的根本目的要求我们需要“能思维或交流所有想要思维或交流的意识经验”(第131页),而符号的“它者”就是“任何意识经验”,表现为“意识团”。作者认为,“意识团”产生于感知,因为意识无法感知到整个世界,也无法将“意识团”完全吸收、理解,所以可感知的只能是“世界的一个对象”(第132页)。所表现的是一种指示性关系,“指示符号的最根本性质,是把解释者的注意引向符号对象”,对“意识团”的部分理解可以引导主体把握整个“意识团”。本书指出“意识团”的来源有三个:感知、心理联想和符号过程。

“通过感知,主体可以形成关于心理之外的物理世界的意识团。通过心理联想——被动联想和主动联想——主体可以比较、组合、推导、概括、归类、层次化或综合通过感知得来的意识团,形成新的意识团。通过符号过程,主体可以组合通过感知或心理联想得到的意识团,形成新的意识团。”(第135页。)

从感知到联想再到组合形成新的意识团,“意识团”就是在不断的进程中得以丰富和演变。可以说,“新意识团”是主体作用于“旧有意识团”的基础上所产生的。笔者认为,在通过部分对整体“意识团”把握的时候,由于主体感知程度的不同,对所“抓取”的“意识团”的还原体与“意识团本体”产生差池,差池的产生在所难免。而结果是,在偏差中主体通过感知,结合联想想象在人脑中生成了新的“意识团”,比如我们通常所讲谣言,就是在这种感知不对等的情况下所产生的“意识团”,暂且将其称为“另意识团”。事实上,生活中“另意识团”现象的产生并不在少数,大多情况下,因为主体接受符号和理解符号的误差,往往会产生该现象。所以,主体对“意识团”的接受,往往是处于“另意识团”和“意识团”之间的斗争中,二者的折中选择产生了“新意识团”。

符号学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论,是诸多领域和学科可以借鉴的理论基础。金毅强绕过符号学的特定学科研究以及与文化的关系,转而探究符号过程的运作模式,对符号过程的内在和外在机制进行了近似解剖式地分析。正如在结语中所讲的,本书的研究对符号学的推动主要在于五个方面:第一,以“符内联系”作为研究符号理论的切入点。第二,本书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涉及的符号理论更具科学性。第三,第一次提出了由载体、它者、主体、目的、和情景五要素构成的符号过程体系。第四,第一次将历时与共时、个体与人际、传承与演变结合起来的符号体系理论。第五,第一次系统地研究符号过程的外在机制。对符号学的研究,学者们负重致远,而《重思符号理论》一书将因其系统和全面的科学性理论分析,为具体符号现象的研究提供最新理论依据。

引用文献:

[1]达琳·M.尤施卡:《性别符号学》,陈丽蓉译,译林出版社,2015年。

[2]赵毅衡:《趣味符号学》,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年。

[3]保罗·科布利,莉莎·詹茨:《视读符号学》,许磊译,安徽文艺出版社,2007年。

[4]林信华:《社会符号学》,东方出版中心,2011年。

[5]王铭玉:《现代语言符号学》,商务印书馆,2013年。

[6]饶广祥:《广告符号学教程》,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年。

[7]赵毅衡:《符号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8]金毅强:《重思符号理论——符号过程的内在和外在机制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69页。

[9]赵毅衡:《符号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81页。

 

作者信息:

贾佳,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四川大学符号符号学-传媒学研究所研究成员。研究方向:身体妆饰符号学。

联系方式:13032868682

邮箱:72954352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