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讯书评
   书讯书评
李雪评林新《语言、媒体与社会交流——中国网络新闻话语研究2009-2015》

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新闻文本早已从传统媒体转向电子媒介,而层出不穷的新闻文本形式,使文本的互文过程变得更加复杂。网络新闻文本的互文性颠覆了文本的封闭状态,文本自身及其文本中的人物、事件与周边社会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互动。新的媒介技术,带来了新闻文本表现形式和相互作用方式的巨大变化,网络时代的新闻文本是否仍旧以传统的互文方式产生着意义和权力运作,而社会建构又是否在网络新闻文本的互文中被加速、被变形?

 

李雪评林新《语言、媒体与社会交流——中国网络新闻话语研究2009-2015

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新闻文本早已从传统媒体转向电子媒介,而层出不穷的新闻文本形式,使文本的互文过程变得更加复杂。网络新闻文本的互文性颠覆了文本的封闭状态,文本自身及其文本中的人物、事件与周边社会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互动。新的媒介技术,带来了新闻文本表现形式和相互作用方式的巨大变化,网络时代的新闻文本是否仍旧以传统的互文方式产生着意义和权力运作,而社会建构又是否在网络新闻文本的互文中被加速、被变形?林新所著《语言、媒体与社会交流——中国网络新闻话语研究20092015》便是基于以上问题出发而做出的内容分析和量化研究。对中国当代语境中的网络新闻做话语分析,实际上是符号语言学的研究如何在新闻传播领域展开的问题。

 

网络是社会语言中最活跃的区域,新闻传播是社会交流中最为敏感的区域,借助语言学的分析技术和传播学的分析模式,对新闻文本的网络传播形式进行考察,对新闻话语在网际的发展演变进行质的分析和量的统计,可以从实证的层面去渗透当下中国社会网际成员间的社会交流情况。费尔拉克继承了福柯的话语概念取向,把话语看作既是一种言语“表现形式”,也是一种“行为形式”,即“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并在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个维度上建立自己的分析框架。新闻话语作为话语研究中的重要一环,是一种互文性极强的文体。在批判话语理论中,新闻文本被看作是意识形态的布道坛和社会权力的竞技场,在社会建构的过程中,文本以互文方式相互投射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以文本间的互文为入口,有助于厘清网络空间中话语秩序的建构过程和建构方式。

 

书中把中国网络新闻话语设定为研究视域里的最大文本,其中有众多中小文本的结构,它们以组合或聚合的方式聚集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交叉上。大文本在时间上维持着连续性,在空间上保持着整体性;中小文本则在时间和空间上保持着关联性,并且会在相互转化中维持着大文本的稳定性。研究重点放在考察若干中小文本,观察和记录其内部的结构以及与其他文本之间的关联和转化。后者就是互为文本的问题,在话语研究中叫互为话语性,但话语分析更偏向话语权力的结构,而作者的重点放在言语自身的结构。从时间维度上考量网络新闻文本的转换问题,在空间维度上考察中国新闻话语主流集团意义呈现的整体性以及它们对新的传播语境的适应性(结构内部的转换),在相对宏观的层次上透视网络流行语的生成机制以及它们的互为话语功能,并在文本的聚合功能上考量网络话语的生成过程以及语言集团成员之间可能存在的交流与协商行为。

 

作者首先梳理了“新闻”的概念,新闻作为传递信息生成的文本语言,信息是它最主要表达的内容。格雷马斯认为语言形式作为中介,将两种不同的实体以及它们衔接的符号形式做代码转换。从格雷马斯的“语言论”出发,新闻文本语言也是以特殊形式来表现实体的形式,而二者之间则存在着一系列的代码转换,这就为新闻文本语言转换成社会交往模式分析提供了转换的基础。作者用语言学相关的分析单位定向透视了5885个涉及“新闻定义”的文献,排列前十的分别是“意义、时代、表达、语言、结构、生产、视角、解读、花园和概念”。从中可以透视新闻定义与语境的相关性,更加彰显了新闻语言系统的不稳定性,也为后面分析言语交集如何与社会交往的链接做了理论阐释。其后作者又将新闻学的定义三个重要转换代码的意义指向做了分析,“客观”指向作为新闻文本语言的意义系统中的关键内核,“报道”的指向作为选择代码也占据了相当一部分的比例,这也就表明了在新闻实践过程中的某些行为偏向。作者进一步从传播学视角选择了成套的专业代码做了透视,用“传播、记者、媒体、受众”四个代码对新闻定义的专业代码进行了转换。完成了个符码意义体系中各个概念的厘清,作者则开始观察将同类型文本在不同的传播平台之间的形式转换,考察阐释文本之间发生的结构转换,来解析互联网传播语境给新闻媒体带来的结构性变革。

 

作者将视线聚焦于传统纸媒的“头条”在官方网站上的失位以及主流媒体的官方微博信息发布的焦点话语的重构上。通过考察话语核心的转换,观察作为言语集团成员的媒体机构在网络语境发生较大变化时,其言语行为呈现的整体性的特征,从而透析当下国内新闻传媒对新技术平台的适应情况。作者采集了2015111日到213日每天1900-24:00时间段的14家传媒共420条官网头条标题样本、同时段被转发到官微的109条头条样本以及官网前5条中的非头条样本1671条样本,首先考察了传媒官网与官微之间焦点话语的同构程度,通过文本转换情况的观察,大部分传媒调整了既往默认的新闻价值判断标准,对自己的焦点话语建构进行了调整和重构。而文本转换后的焦点话语建构上的偏向也有明显的差异:官网偏重“政治”类话语建构转向了官微偏重“社会”与“财经”话语建构,这是基于对新闻用户的靠近而做出的调整。转换后焦点话语的热度则在某种程度上考察了传媒对新平台的适应程度,作者对传媒微博热度总量进行排名和对传媒热度均量进行排名后发现总体来说,传媒对新技术和新平台带来的挑战仍然没有完全适应,在新的生存空间里整体徘徊在变革的边缘。

 

语词的聚合力量通常显示了更为深层的社会结构因素,虽然符码和符义是约定俗成的,但文本内多重结构的共建却导致了意义解码体系的复杂化和多元化。文本在词语选择使用上寻找某种偏好,进入语言学可以选择分析在时间轴上呈现的组合偏好,或是在空间轴上呈现的聚合偏好。这个维度的偏好会生成文本的结构语义。作者整理了2015111日至213日期间的14家主流传媒官网首页的前5条新闻(包括420条头条标题样本以及1671条非头条标题样本)中的高频词(焦点词语)。在第一层面添加结构助词“的”(表达人和事之间领属关联的分析单位,考察语言集团在表达领属关联时出现的行为偏好)和介词“在”(将其视为整体与局部关联的分析单位,考察语用集团在表达整体与局部关联之上的偏好)进行词频对比分析发现,传媒集团在焦点话语的建构中,言语聚合偏向于表达领属关系;而在核心话语的建构中,言语聚合偏向于表达整体与局部的关联(或者说强调局部在整体中的呈现)。第二个层面的考察则是建立在短语或词组的分析上:把标题中出现的“不+*”结构等同于一个“否定叙述”的分析单位测量标题样本和“被+*”结构等同于一个“被动叙述”的分析单位测量标题样本做数据对比展示传媒集团在言语聚合选择时产生的行为整体偏向。数据显示,传媒集团的焦点话语建构更偏向于否定的表达,而核心话语建构更偏向于被动的表达。

 

网络流行语是社会环境及结构转型变化的透视镜,网络语言的研究也层出不穷,从模因论到会话研究,研究内容铺展到了从语境到语用的整个过程,特别是在语词生成机制、意义认知模式、传播动力和流变等方面研究颇为深入。网络流行语的生成机制一方面是因为运用场所的变化,意义的表达和交换空间的易地导致了社会群体产生隔离,并且分化和集合成的更小的群体,使得它可以在这同质群体快速扩展;另一方面则是网络环境使得语言的意义流变迅速,并且极易被赋予强烈的感情、喜好、偏向等而引发认同,甚至出现可以脱离了相关语境的“词媒体”出现。网络流行语往往经历社会语境的历史诠释后获得社会主流成员的认可,当它从一个边缘文本演化为权威文本时(被主流媒体收编),又反过来会为主流话语的建构提供权威的合法性,是主流话语建构的重要工具,它们始终是意义体系构建和社会交流的核心。

 

作者把柴静雾霾纪录片《穹顶之下》在网际引发的大规模社会交流行为作为新闻话语研究的对象,这是一次社会话语动态生成与演化的研究,伴随着言语变异、意义传递、转换和解析的开放性,难度可想而知。作者利用“搜索引擎”模块以及内嵌的算法模块捕捉词条、生成“相关搜索”的过程,推演到社会话语生成演化标签词条的固化存贮过程。从时间纵向来看,228日事件爆发当天到35日晚上20点事件平息,新浪微博搜索里的“相关搜索”中的词条除了客观陈述事件,明显带有很强的叙事性,并且保存了一定的对话性;百度搜索里的“相关搜索”的词条偏向于记录性,虽然它提供的信息更偏向于咨询的特征。这能明显看出,新浪微博显示出了更多交流的特性,有中心向外延展,并且呈现出话语内在的结构性变化——从话题核心区不断朝边缘区扩散。其后,作者把新浪微博“相关搜索”模块作为深入研究的切入点,把“柴静”做1级词条,逐级收集模块中被关联的词条和相关数据,最终取样边界控制在第4级,又区分了“柴静”、“柴静视频”、“柴静看见”和“柴静节目”四个维度,分析各维度之间的焦点联系以及话语的指向性。经过这个公共事件的催化,以“柴静”为标签的社会话语发生的不仅是内在话题的演化,更是一种深层话语结构的转化:话语的主体——社会工作在其发展过程中,凭借网络连接穿越空间的障碍,将原来对话焦点——“公众人物的著名节目”迅速转移到“公众人物带来的社会公共性问题”上。

 

学者林新的语言学背景,加上多年媒体工作的经历,使得运用符号语言学来分析新闻话语如鱼得水。大量的文献数据回溯,翔实的数据收集分析,清晰的文本框架搭建,读者看来生动有趣。这是一篇规范的内容分析的学术著作,将话语分析的框架运用在新闻传播领域的一次实践,具有很好的启发意义。话语空间多元、个性,网络传播空间更为复杂,话语时刻在生产,解构与建构同时存在,秩序在不断生成与打破,更为深入的研究依旧需要前赴后继的坚持。

 

参考文献:

林新:《语言、媒体与社会交流——中国网络新闻话语研究2009-2015》,江西教育出版社,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