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讯书评
   书讯书评
韦钰莹评贾佳《打扮:符号学的研究》

让·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说“在消费的全套装备中,有一种比其他一切都更美丽、更珍贵、更光彩夺目的物品——它比负载了全部内涵的汽车还具有更沉重的内涵,这便是身体。”[1]20世纪以来,随着消费主义文化的盛行,身体的外形、消费价值等成为了人们关注的中心,对人的本质的理解,迫使我们把注意力转移到我们存在的身体本身。

韦钰莹评贾佳《打扮:符号学的研究》

作者:韦钰莹  来源:符号学论坛  浏览量:2275    2018-06-15 20:03:59

 评贾佳《打扮:符号学的研究》

韦钰莹

 

  让·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说“在消费的全套装备中,有一种比其他一切都更美丽、更珍贵、更光彩夺目的物品——它比负载了全部内涵的汽车还具有更沉重的内涵,这便是身体。”[1]20世纪以来,随着消费主义文化的盛行,身体的外形、消费价值等成为了人们关注的中心,对人的本质的理解,迫使我们把注意力转移到我们存在的身体本身。

  贾佳所著的《打扮:符号学研究》正是从“身体”出发,将打扮的实体性存在视作身体的一部分,弥补了现有学术研究历史上对在场身体的研究不足,使得文化中的“精神”与“身体”的二元对立在打扮这里形成了完美的统一,而符号学作为研究意义的学科,可以对身体的行为进行解读,同时作者对大量的电影文本以及小说文本中关于打扮的行为进行分析,论述有据可依。

 

何谓打扮?

 

  作者认为,打扮是对人类自身思想和心理意义探寻的一种感知方式,并且具有艺术化倾向。罗兰·巴尔特曾在其《流行体系:符号学与服饰符码》一书中,将服饰为分为意象服装、书写服装和真实服装三个部分,本书作者在梳理打扮符号时,沿用了巴尔特的分类,将打扮分为意象打扮、书写打扮和真实打扮,这三种打扮分别对应电影艺术、小说艺术和真实生活中的情形。而打扮意义的完成需要经过三个阶段,从初始状态的意图意义到编码过程的文本意义,最终流向接收者环节的解释意义。在这样的意义流动过程中,打扮的意义解释权是从属于打扮主体的,文中的打扮符号发送者和意义接收者的意图具有一致性,但身为旁观者的观众却可以在打扮文本中读出更层次的意义,读者和观众才是符号文本的终极解释者。笔者认为,此观点只适用于其论述的电影艺术和小说艺术的框架中,若要沿用至真实生活这个层面,恐怕还需要考虑社群属性以及更深的文化背景等因素。

 

打扮标准与目的

 

  关于打扮主体这一方面的论述,作者运用了交互主体性这一符号学理论进行解释,提出打扮首先是个体自身的符号行为,因其产生于一个既定的社会当中,所以社会心理和文化走向会对它产生影响,同时作者还认为社会中的打扮存在着一种必要标准,即是一种社会集体想象的结果,人们在对自我身体进行审视的时候,难免会参照这个必要标准。这里作者所说的“必要标准”可以理解为一种“完美身体”意象的叙述,此意象确立着“美”的具体化标准,而打扮则能有效地实践这种美的标准化规范。因此对扮主体而言,她(他)也会迎合文化语境,使自身的打扮成为环境的一部分,同时社会中的个人身份实现不仅是依靠自我决定,也需要社会中他者的评价参与完成。

  那么打扮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仪式性的打扮、交际性的打扮以及艺术打扮的三种打扮类型,并且认为目前我们的生活打扮已经从交际性打扮趋向于艺术性打扮,在当代多元文化的感召之下,打扮主体对自身个体的审美已经达到了“异类标出”的特征,追求自我的个性,是自身的主要目标。笔者也赞同作者的观点,打扮的目的应当是,女性通过积极参与社会劳动分工积累经济资源和社会话语权,独立自主,为了自我实现而奋斗,而不是沉溺于为了取悦男性来提升自身的身体价值。

 

打扮与身份消费

 

  《身体与社会理论》的作者克里斯·西林认为“身体越来越成为现代人自我认同的核心。”[2]消费文化中人们对身体的重视,使得身体已经成为资本,变成我们身份的一个参照系。“身体资本”这个概念最早由布尔迪厄提出,他认为文化资本的其中一种存在形式是以精神和身体的持久性情的形式,社会化的身体成为了被赋予某种结构形塑潜力能动的知识形式的载体,此身体作为资本的一种,参与着社会等级结构的再生产,凝结为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的符号性结构。因此打扮作为一种形式化的身体符号,具有非常高的讨论价值。

  “女性身体和产品消费的关系,被迫与商品形成同质化的符号网,看到商品即看到女性的身体,女性身体也被商品所包裹。”[3]作者在书中提到的这一情况不得不让我们思考,在消费社会中,女性的打扮究竟是“自我消费”多一些,还是“被消费”多一些?而打扮作为一种外在化的身体表现是否能让女性更多的掌控到自己的身体?本书似乎并没有从根本上回答这个问题。

  在人被各种商品信息所裹挟的消费时代,随着个人自我意识的增强,女性打扮这一行为在以往“女为悦己者容”的刻板印象下也可以发生变化,从“被注视”、“被消费”的行为中体会到心理的愉悦,这里的“被注视”,不再是简单理解为被男性窥探下的不平等,女性不再成为单向度被注视的一方,而是男女性别之间双向的注视。就如书中作者的说的那样,“一个完美的主体是否必定是一种雌雄同体的状态。”因此,可以让我们试着想象,在未来社会,男女性别的身份逐渐被弱化,而打扮的标出意义在于受到平等的、双向的注视,最终满足人们内心的愉悦。

 

  总的来说,贾佳的《打扮;符号学的研究》一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来研究身体,即从实用性的角度出发,以电影和文学作品为论据对打扮的表意模式进行佐证,探究社会中个体身份意义的建构。对于身体的符号学研究而言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同时作者对身体意义的反思和审视的态度也是非常我们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作者简介:韦钰莹,2017级四川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方向:商品符号学。

 

参考文献:

[1] 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98-99

[2] 陶东风,消费文化中的身体美学[J].创作评谭,2004(2):11-17

[3] 贾佳,打扮:符号学研究[M].四川大学出版社.2018.

[4] 刘卫红,社会性别与身份认同的语言建构[J].江西社会科学,2014(7).

[5] 张意,文化与符号权力——布尔迪厄的文化社会学导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4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