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讯书评
   书讯书评
王芙蓉评陆正兰《流行音乐传播符号学》

人是使用符号的动物,人类社会就是一个符号构筑的世界,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可避免地成为符号的一种表达形式。从古代的“礼乐文化”,到现代“流行音乐”,音乐始终伴随着个人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作为一种艺术文化符号形式表达情感和意义。《流行音乐传播符号学》通过将流行音乐和传播符号学联系,以符号学的视角来看待流行音乐的符形构成、意义传播和社会影响。

王芙蓉评陆正兰《流行音乐传播符号学》

作者:王芙蓉  来源:符号学论坛  浏览量:1475    2020-01-12 23:23:00

 王芙蓉评陆正兰《流行音乐传播符号学》

 

人是使用符号的动物,人类社会就是一个符号构筑的世界,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可避免地成为符号的一种表达形式。从古代的“礼乐文化”,到现代“流行音乐”,音乐始终伴随着个人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作为一种艺术文化符号形式表达情感和意义。《流行音乐传播符号学》通过将流行音乐和传播符号学联系,以符号学的视角来看待流行音乐的符形构成、意义传播和社会影响。

本书作者陆正兰教授多年来潜心研究音乐理论方面的问题,著有多本著作,如 《歌词学》、《歌曲与性别: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研究》、《中国音乐文化百年史》等。在2014年英国剑桥大学音乐系做访问学者时发现,流行音乐研究在剑桥大学音乐系相当寂寞。在中国,也较少有人亲近流行音乐的研究。国内外也没有系统的研究流行音乐传播符号学研究理论体系,没有一个合适的对流行音乐进行剖析的方法论。

本书从传播符号学的角度探讨音乐,围绕音乐展开的各种符号表意方式所进行的意义传播研究。着重于动态的文化传播机制,即流行音乐传播机制与社会文化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作为音乐符号主体的实践活动,由此全面地考察流行音乐作为文化符号及其传播的意义。本书的基本思路是,依照美国符号学家莫里斯提出的符号三分法,即符形学、符义学和符用学,来讨论流行音乐文本的符形构成、符号意义传播和社会影响,详细探讨流行音乐传播的各个要素——歌词、音乐、歌手、媒介、传播、受众、文化以及文化商品功能,将符号学原理与当代流行音乐发展中的一些重要传播机制有机结合起来研究,力图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流行音乐传播符号学理论体系。

《流行音乐传播符号学》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导论、上篇、中篇、下篇。导论部分讲述了作者的研究目的、研究思路以及研究价值。接着,作者梳理相关的研究成果,从音乐符号学研究,音乐传播符号学研究到流行音乐传播符号学研究,层层递进讲述了本书的理论基础。

上篇,作者从符形学的角度,分析流行音乐的文本结构。本部分一共分为六个章节,分别分析了流行音乐文本的构成、符号特点、非指称化特征、交流格局、刺点和演示性。

从流行音乐的特殊双轴关系分析流行音乐的文本构成,展现出流行音乐的聚合系文本、复合媒介组合、多环节生产以及复杂的文本性特征。从“实用性——非实用性”分析流行音乐文本的符号特点,着重表现出流行音乐文本的艺术性、实用性和使用性功能。从体裁归约性来分析流行音乐文本的“非指称化”,通过对指称距离与乐音重建、体裁的指称距离、歌词的理据性滑动、指称的一般化以及全不取义,表明歌曲的非指称性的艺术符号表意形式,拉开音乐过于实用的一面,显示出歌曲作为独特的体裁该有的表意魅力。从内外呼应来分析流行音乐的交流格局,体现为“我对你说”的呼应结构,四种人称代词符号,三层言说主体,文化语境的呼应。从重复与变异中来分析流行音乐的刺点,重复冗余中产生刺点,形成互文增殖,达到意义积累变成象征的效果。从仪式、社群效应分析流行文本的演示性,音乐文本的演示性具有身体性、意动品质、可干预性和互动仪式性,揭示出演示主体的社群效应。

流行音乐的文本复杂多样,对文本的理解不能仅停留在文本本身的解释上,更应该延伸到对其意义的阐述。

中篇,作者从符义学的角度,进行了流行文化的意义传播研究。本部分分为6个章节,从流行音乐的传播机制、流行音乐与纯音乐、流行音乐传播中的伴随文本依赖、符号中介、时尚与流传、新媒介技术这几个部分进行分析。

流行音乐的传播机制是多环节意图循环的,存在的只是各个环节之间的主体间性。这又将会导向共同主体性,共同主体,就是主体在社会中的共同存在。在流行音乐与纯音乐的分析中,探讨了音乐有无意义的问题,音乐的意义和意义过程,对象意义和解释意义,以及歌词对音乐的定调作用,明确了歌词是乐曲中最重要一环的地位。伴随文本依赖展现了流行音乐的营销手段,以及在现代社会中,对伴随文本的过分强调造成的伴随文本过执的危害。歌星特殊符号的作用是通过象征产生的,歌曲的文本身份体现了文本表意的社会文化维度,是歌星个人的符号标志。歌星最终构建的文化“象征趋同”表明,他们代表的是一种修辞文本,同时,粉丝们消费的不是歌星本身,而是借此寻找自我,是在消费物品所代替的社会身份符号价值。

时尚与流传中,先从歌曲层面上说明歌不附体的现象,即一旦离开了最初的语境,歌词的表意落入新的语境控制,就可能完全发生变化。而这也是歌曲流传的一种机制。接着从观众层面上说探讨其能动性,歌众作为流行文化的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感情需要、精神追求予以改造。最后,从块茎传播的模式,说明歌曲本身的无限衍义的特征,以此来说明歌曲的流传和时尚的内在动因。

新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歌曲的再部落化。新的技术,带来新的表意方式,MTV/MV不仅加强了对歌曲的理解,也融入了图像等视觉元素,构成歌曲传播的新方式;KTV成为社会正常秩序压抑下的集体潜意识的宣泄口之一,这种部落化的集合顺从的是感情和本能的需要。但是,新媒体技术音乐视觉符号的大量推广,带来的互动性和媒介融合以及反馈机制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弊病,如削弱音乐本身的魅力、作者身份难以确定,个人化的品味和欣赏被集体化取代等。

下篇,作者从符用学的角度,研究音乐的社会使用问题,本部分也是六个章节,分别从流行音乐的双重分节、音乐的空间化使用、流行音乐的跨媒介挪用、性别符号传、传播分层以及流行音乐的文化符号域这几个方面具体阐释。

双重分节就是将实质性的对象在全域内分成若干类,古代礼乐文化中的音乐分节是利用音乐并之附属于自己的社会文化形态。现代音乐的符号分节剧增,是一个社会文化变迁的表征,说明了音乐对象的全域在扩大,另一方面说明,社会对音乐的关注程度在加强。音乐的空间化使用体现了无处不在的音乐。作者分析了当代空间的三种变异,以及与此相关的四种音乐—空间文本的主导类型,表明了它既是不同范围的社会进程和人类干预形成的,也反过来影响、指引和规约人类在世界上的行为与方式的各种可能性。异质符号编码,是指通过与其他媒介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符号间性,呈现组合意义模式。一方面会导致音乐的再媒介化,“换框”之后重新媒介化。另一方面形成四种符号间性的修辞关系。

在性别符号传播中,歌词中的概念对喻及其标出性偏边、标出性翻转,探讨当代流行音乐中的性别符号传播问题。传播分层,分析了时尚与流传、文化代际和文化反哺(主要体现为老歌翻唱)流行音乐的文化符号域,在新媒体时代不断扩张,古代音乐主要是雅俗分界,现代音乐中的流行音乐分界不明,民歌、新民歌都在向流行音乐靠拢,这些都体现了流行音乐的符号域扩张的结果,其原因大致为技术的进步、体制的变化、文化的本质性演变等。

陆正兰教授所著的这本《流行音乐传播符号学》,系统地构建了一个关于音乐符号的理论体系,她的这本著作,也很好地体现了一种联动性,全书从音乐传播的五个环节进入,体现其主体间性,同时,也带有一种社会生态特征,音乐作为一种文化艺术,连带着牵动经济和政治,并且在未来,对这两领域带来更大的意动可能。

作者详细讨论音乐传播中的歌词、音乐、歌手、媒介、传播、受众、文化、文化商品等问题,并且强调了五个环节(歌词、音乐、演唱、传播、接受)之间的相互制约 ,每个主体之间存在一种主体间性,呈现为一种意图循环。

由于音乐是一种意动性很强的艺术形式,能与它向比较的恐怕只有广告,所以歌曲的实用性非常强。首先,可以作为一种政治符号文本,在古代,就有“诗乐”传统,不仅在于重视“诗”和“乐”两个艺术门类,更多的是从礼教功能出发,强调伦理与诗乐的结合。“声音之道,与政通矣”。“乐”作为艺术的娱乐功能,可以成为上通政治,下达民众的方式。事实上,所有的文本都会卷入特定的文化政治中,这里仅说狭义的政治文本,比如政治动员歌。

在经济方面,作者在中篇中提到的伴随文本,已然是一种经济营销策略。伴随文本高度影响歌曲文本的意义解释,也是歌曲流行的主导原因。演出公司策略的千变万化,实际上都可以归类为伴随文本的策略范畴。伴随文本保证了听众对这场演唱会的接受方式与整个商业文化相连接,成为社会商品机制的一部分。通过对伴随文本的强调,来实现对文本的贩卖。同时,粉丝经济也是现代的一种经济文化现象,以歌星的影响力带动粉丝的消费已成为娱乐业的主要模式,消费某个“歌星”,实际上并不是将歌星当作物品来消费,而是借此寻找自我,人们在消费商品时,已不仅是讲消费商品本身具有的内涵,而是消费物品所替代的社会身份符号价值。

作者在构建理论体系的同时,通过对音乐文本的意动特征,联动地表现了它在政治、文化层面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在现代社会中,将会表现得更为突出的实用效果。但是,音乐作为文化的一种消费形式,在意义消费盛行的现代社会,我们应该持什么的态度和可采取什么样的行为,这可能是未来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