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相爱之人的深情一吻,足以让坠入爱河的男女瞬间抽身于尘世之外,沉浸于爱情的浪漫与甜蜜,无法自拔。互饮双唇的顷刻,似乎唤起了蕴藏在恋人们体内的某种神秘力量,产生肉欲的渴望和精神的共鸣。在现代社会中,恋人之间的接吻行为已被大多数人认可,被视为热恋中情侣们传达爱意的普遍方式。然而,吻有异于肉欲的本能行为,又不同于纯粹的精神之爱。在一定程度上,吻实现了生理、性爱层面与浪漫、精神层面的联通,填补了性欲与爱情之间的断层。
吻作为符号表达什么意义?
——评《吻的历史:流行文化的诞生》
马亚琼
书名:《吻的历史:流行文化的诞生》
The history of the kiss: the birth of popular culture
作者:[加] 马塞尔·达内西
译者:陈湘阳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11
ISBN 978-7-308-18215-7
与相爱之人的深情一吻,足以让坠入爱河的男女瞬间抽身于尘世之外,沉浸于爱情的浪漫与甜蜜,无法自拔。互饮双唇的顷刻,似乎唤起了蕴藏在恋人们体内的某种神秘力量,产生肉欲的渴望和精神的共鸣。在现代社会中,恋人之间的接吻行为已被大多数人认可,被视为热恋中情侣们传达爱意的普遍方式。然而,吻有异于肉欲的本能行为,又不同于纯粹的精神之爱。在一定程度上,吻实现了生理、性爱层面与浪漫、精神层面的联通,填补了性欲与爱情之间的断层。
作为爱情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行为符号,吻在人类的进化和社会的发展过程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一小小的举动,何以拥有如此强大的力量,让恋人们魂牵梦萦,让坚不可摧的传统道德制度土崩瓦解?马斯尔·达内西所著的《吻的历史:流行文化的诞生》,从多角度对吻进行了深入的阐释和剖析,让读者在了解其背后深藏意义的同时,也唤起了我们对吻这一普遍行为为何象征浪漫且与爱情紧密相系的探寻欲望。
一、 吻的起源
对于吻得溯源,接吻学家雪莉·科什鲍姆、人类学家尼古拉斯·佩雷拉等学者都曾尝试寻找答案,从他们的研究中可以知会,人们在一开始并没有赋予吻浪漫的含义,即使当时已经意识到接吻有唤起情欲的作用。无论如何,我们可以确信,接吻作为性爱的一部分,是人类古老的习惯。
作者试图从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中寻找吻的蛛丝马迹,并以此为依据对其进行追根溯源。在第一章“吻在流行文化中的起源“中,作者总结了前人的探究成果,从中可以了解到,在不同国别中,对于吻的认知与态度迥然相异。这一点,在中国社会中成长的我们也许深有体会。大部分老一辈中国人将当众接吻这一行为视为“羞耻之举”,包括在公共场合,拥吻的恋人会受到来自旁人的鄙夷。吻是源于西方的舶来物,“在非洲、太平洋和美洲的文化中,吻原本就是存在的”(马斯尔·达内西,2018,p.7)。吻引进东方之初,被人们定义为一种带有“同类相食”含义的粗野行为。
作者显然热衷于探寻因内心的情感而发起的亲吻,即带有唯美浪漫意味的吻,而非为了触发性刺激的亲吻,两者存在本质上的差异。“‘接吻并不只是性爱前戏’‘接吻超越了性爱’等根深蒂固的想法,可以追溯到中世纪”(p.20)。吻最初在流行文化中的萌芽,都带有强烈的反叛色彩,对道德限制的反叛、对命运安排的反叛。这种带有反抗的行为,超越了性的力量,成为了自由表达情感,追逐自由恋爱的完美象征。
二、 象征爱情的浪漫之吻
在现今大众的意识里,接吻这一亲密举动已成为浪漫爱情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包含的浪漫意味将精神与肉体联通。
作者在第二、三章中通过象征、仪式、神话以及真实与虚构故事的描绘,阐释吻与浪漫爱情两者之间的关联性。不同情境下的吻,即便都与浪漫相关,却蕴含着千万种意义。童话中王子与公主的吻,满足了情窦初开的少女对于浪漫之吻的全部幻想,它预示着幸福美满的结局。中世纪宫廷爱情故事和诗歌常常以月光下相欢的苦命恋人为主体展开。冲破难以克服的限制、不顾一切的拥吻,孤寂却带有强烈的救赎力量,只能在想象中永无止境的相恋。作者对爱情中不同的浪漫之吻所带有的深层意义根据史实记载、文学作品及传统习俗进行了界定,但无论以何种方式,这些吻都源于那时那刻对彼此永无止境的爱。
我们通过神话给予爱情各种化身——厄洛斯(Eros)、阿迦坡(Agape)、普赛克(Psyche)、丘比特(Cupid)等。在作者看来,这些具体的神话形象,在人类的头脑中形成对爱情的“集体意识”,而“接吻很可能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体验集体意识的方式”。“浪漫的吻植根于一种‘结合的需要’,包括男性与女性、精神与肉体上的结合”(p.71-73)。与此同时,吻让爱情摆脱了世俗阶级的束缚,使爱情成为一种私密行为,无需社会认可,也让性更具精神意义。
三、 女性与吻
女性的红唇总是可以诱发我们对于爱情的期待和性欲的渴望。在大多数人的想象中,烈焰红唇是蛇蝎美人的专属,她们用双唇诱惑深爱之人,且常常“带有性、爱以及背叛的意味”(p.63)。这样的吻对男性极具吸引力,但也伴随着悲惨的结局。在这样的两性关系中,主导权掌握在女性手中。带有类似情节的爱情故事广受欢迎,代表着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她们对于恋人的选择,不再任人摆布,拥有了自由挑选的主动权。从书中我们了解到,吻对于女性而言意义深远,这也许是女性用来判断伴侣用情深浅的方式之一,并且在大多数女性眼中,拥吻比性爱更能表达对爱人的情意也更加珍贵。
前面提到吻是源于西方的舶来物,西方神话中的吻被赋予了各种神奇的力量。极富肉欲的脖颈之吻,称为“吸血鬼式的吻”。关于吸血鬼的传说,早在古代西方就已然存在。吸血鬼这一形象散发着热情和性的魅力,一直以来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18世纪末期,女吸血鬼在小说中的首次出现,赋予了女性公开表达情欲的权利。充满性魅力的女吸血鬼,其吻即便是万恶之源,但依旧让人着迷、欲罢不能。
一直以来,女性通过各种方式试图挣脱社会道德及宗教伦理的束缚和限制,尤其是寻求真爱的自由。吻作为“表达深层情绪的一种方式”(p.73),尽管在最初受到宗教权威的谴责,但仍然成为女性冲破世俗桎梏的不二之选。这个带有“颠覆性力量”的行为,在渴望自由、追求真爱的女性的不懈努力下,成为了一种“无法遏制的‘时尚’”(p.73)。
四、 艺术中的吻
“吻不只是诗人和叙事者的题材,对视觉艺术家,如画家、雕刻家和摄影师来说更是如此”(p.120),通过对吻各种形式的再现,“让吻拥有了一层又一层的意义”(p.120)。作者不辞辛苦的总结了曾经出现于影像、歌曲、电影中的吻,一代又一代艺术家通过独特的解读视角和表现方式将吻所承载的深层意义表现得淋漓尽致。
文艺复兴时期,随着宫廷爱情文学在欧洲的兴起 ,吻在艺术作品中的出现频率也随之激增。通过石雕、图像、音符等将这一温馨的时刻定格成的永恒,我们只能依据时代背景、创作者的经历来推测其灵感来源,从而赋予这些吻以非同凡响的象征意义。但无论如何诠释这些作品,吻在各种艺术形式中总是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呈现,“它超越了宫廷爱情,扮演着暗示性的角色,让人们注意到潜藏在人际关系背后的心理”(p.124)。
爱情作为艺术创作中的不竭动力,为创作者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之泉。在众多的艺术作品中,最具神秘色彩的莫过于雷内·马格利特创作的《情人》,这是一幅以两位爱侣接吻为主题的画作。“画中两人的脸都被头套罩住,似乎在问着‘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还是这幅画可能象征着‘爱情使人盲目’,且相爱的两个人不用相见,就能认出彼此呢?……”(p.127)一些研究马格利特的学者认为,在他的画作中出现这样怪诞的超现实元素似乎与他少年时目睹母亲溺水而亡的经历有关。有人猜测,这一创伤启发了他一系列的作品,但马格里特不同意这种解释,矢口否认他的绘画与他母亲的死亡之间存在任何关联。
“我的画是没有隐藏的可见的图像,“他写道,“他们唤醒了神秘感,而当有人看到我的一幅照片时,扪心自问‘这是什么意思?’这不意味着什么,因为神秘意味着什么也没有,这是不可知的。”正如捉摸不透、但叫人心驰神往的爱情一般,未知却神秘。
古今中外多少才华横溢的艺术家挥毫泼墨般描绘着一段段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抒写爱情的方式,但对爱情最初的浪漫期许往往幻化成“吻”被定格在最有魅力的一瞬间。
五、 网络时代下的吻
吻作为人类一种古老的求爱习惯,一直延续至今。网络时代中,吻依然肩负着传递爱意的神圣使命。我们可以用网络送飞吻,求爱在网络空间中也存在着多种新形式。“网络让人们对吻更加着迷,让世界上的每个人都在接吻,即便他们的求爱传统中没有这个习俗”(谢丽尔·柯申鲍姆,2011,p.59)。
网络构建出了一个全新的虚拟世界,与人类生存的真实世界共同构成两个平行的空间。我们可以像电影《黑客帝国》中的主角尼奥,穿过计算机屏幕继续生存。网络系统将这两个平行世界联通。在虚拟世界中,吻以各种全新的形式出现。例如日本研究人员开发的“网络接吻器”,它是借助互联网传递亲吻的一种装置,通过网络让相隔千里的使用者感受到来自对方的亲吻动作。这种接吻器现阶段只能传递接吻感受的部分要素,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对于此项发明,社会各界的质疑声此起彼伏,很多人认为,人类通过这种方式互动,一种悲哀。
我们不能否认此类发明的确让人类的世界缺少了一些真实的体验,甚至有人担心假若网络或者机器人能够满足我们亲吻与性的需求,人与人之间的恋爱关系或许会消失不见。此书的研究团队通过一调查研究,打消了我们的顾虑,起码在现阶段,人们都毫不犹豫的拒绝虚拟的性爱,认为只有在现实生活中的肢体接触、眼神接触才能切实的感受到爱的存在,吻和性行为才有意义。
结语:
爱情的迷人之处,在于其为情侣们制造了一个理想国度,那里集结了人们对于美好的全部幻想与愿景。接吻也许是诠释这种美好最神圣的行为,“提醒我们爱与性并不对等,而性也不完全是我们想象的那样”(p.233)。这种被古人视为可以将灵魂吸入彼此体内,完成灵魂交换的行为方式,借由科技传播到世界各地。
“为什么我们在做这个不太卫生的动作时,会觉得美好而浪漫呢?”,正是这个问题引发了作者对吻的思考。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作者并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案。无论是出于人类与生俱来的生物本能、还是文化事件的产物,它都是“爱”最完美的诠释。在这个骑士风范随风而逝、优雅的舞会变成了通宵的狂欢、暗香袭人的情书逐渐销声匿迹的纵欲社会中,吻依旧带着浪漫美好的象征留存了下来。正如柯申鲍姆所言:“不论一个吻是如何开始、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发生的地点时天涯还是海角,他表达的都是最伟大的情感——爱。”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也许是世界上伟大爱情故事的开端,莎士比亚使这份世纪之恋在朱丽叶自刎前那深深的一吻中得以永恒。这对传奇恋人是大众熟知的最具代表性的苦命鸳鸯,彼此都选择以死亡的方式与自己的挚爱结合。这个吻尽管带有强烈的悲剧色彩,但这个行为也许是对爱情力量的最佳表述,带有一种对抗传统的意志,
现如今,吻正逐渐褪去反抗、逾矩的色彩,成为一种我们可以享受浪漫的行为。
参考文献:
马斯尔·达内西 .(2018).吻的历史:流行文化的诞生(陈湘阳,译).浙江大学出版.
谢丽尔·柯申鲍姆.(2011). 男人用吻征服女人,女人用吻选择男人(张安毅,译).吉林文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