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讯书评
   书讯书评
钟志轩评薛晨《日常生活意义世界:一个符号学路径》

符号学是人类历史上有关意义与理解的所有思索的综合提升,本书作者从传播符号学角度出发,围绕人类最基本的日常生活活动展开论述,结合典型实例加以论证,层层剖析,探究当代日常生活表意活动及其规律,为我们了解日常生活之本质打开了新大门,对于解决日常生活领域中的意义诸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钟志轩评薛晨《日常生活意义世界:一个符号学路径》

作者:钟志轩  来源:符号学论坛  浏览量:1370    2020-10-14 11:15:58

 

日常生活之意义

——评薛晨《日常生活意义世界:一个符号学路径》

钟志轩

书籍简介

作者:薛晨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12

ISBN9787569032666

古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今人上班学习、休闲娱乐。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们总是重复这类常态性活动,沿着日常生活的轨迹行进,却很少审视我们的日常。日常生活因高度重复性往往被打上“平庸”、“单调”的标签,大多数人被其形式迷惑而忽略了它的价值。在媒介技术高速发展、符号消费急剧增加的新时代,日常生活的意义表达与交流机制发生了重大改变。符号学是人类历史上有关意义与理解的所有思索的综合提升,本书作者从传播符号学角度出发,围绕人类最基本的日常生活活动展开论述,结合典型实例加以论证,层层剖析,探究当代日常生活表意活动及其规律,为我们了解日常生活之本质打开了新大门,对于解决日常生活领域中的意义诸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全书共十章,前两章为理论基础部分。作者首先探讨意义世界的构造问题,以明确日常生活在广阔世界中的定位。意义世界是人在不断追求意义的过程中建构而起,作者分别从哲学与符号学的角度梳理意义世界理论,如柏拉图提出“理念王国”,亚里士多德以“质料”和“形式”为意义世界建构之根本。而在诸多符号学先驱者中,以乌克斯库尔的阐释最为系统详尽。他提出“周围世界”理论——生命体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拥有的主体性的意义世界,由生命体感知所覆盖、自身所创造,基于符号关系而建立。不同的生命体因感知方式等差异创造出的意义世界也各不相同。此外,赵毅衡将意义世界定义为一种“文化社群的意义世界”,个人化的意义世界由于文化社群共同的解释元语言,而变成了社群共享的意义世界。世界上有多少种文化就有多少种意义世界。不论是经验论、唯理论,还是现象学、语言学、社会学,抑或是符号学,都在某种程度上表明意义世界涉及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人类的意义世界是极其多元化的,世界的构成具有复合性。作者发展了赵毅衡的世界符合构造思想,提出“自在物-日常-非日常”三元世界观,将物世界纳入日常生活研究视域,突破了现有日常生活研究的局限。而意义世界则是由日常生活世界与非日常生活世界构成,二者相互作用。

具体说来,日常生活世界包括日常实践世界与日常思维世界。日常实践世界为物世界提供意义规则,开启了人类社会性的意义世界建构活动,是日常生活世界的核心。实践意义世界经由认知识别、理解判断、使用取效三种相互衔接的意义活动推动形成,这是一个反复循环的符号过程,造成了日常生活的庸常乏味感。作者同样将非日常生活世界分为两个部分:非日常实践世界与非日常思维世界。后者占据非日常生活世界的核心地位。非日常生活世界大部分是建立在纯然的人类思维之中。此外,作者特别指出,思维世界中的范畴与筹划部分是处于日常与非日常生活世界的交界区域,二者相互渗透。日常与非日常生活世界是协同共塑、相辅相成的关系。

日常生活不仅是一个意义问题,还是一个文化问题,作者运用文化符号学的标出性理论对其再定义。“标出性”是赵毅衡对语言学术语“标记性”的新译。赵毅衡认为标出性在文化中普遍存在,原因不在形态上,而是符用上。对立二项的不对称,是一个普遍规律。而两相对立中,导致不平衡的是第三项,即中项。中项的特点是无法自我界定,必须靠非标出项来表达自身,这种现象又叫做中项偏边。携带中项的非标出项为 “正项”,是正常的;中项排斥的就是异项,即标出项,是风格化的。从文化全域来看,日常生活是文化的中项,不具有任何风格特征,以遵循社群正项文化宰制权作为自身价值文化导向。日常生活是以维持人类生存为目的的一系列符号表意活动,以高度重复的方式建构人类意义世界。尽管其高度重复,这种意义活动仍不会产生诗性。而与之构成人类意义世界的非日常生活则具有显著正项或异项风格特征,是不以生存为目的的符号表意活动,以低重复性方式建构的人类意义世界。紧接着,作者以作为文化中项的日常服饰为例,探究其日常性生成机制与表意逻辑。日常服饰的中项性体现在日常服饰符号系统的组合轴丰盛与聚合轴狭窄的双轴操作之中。作者从元语言角度解释日常服饰符码规则,如文本自携元语言、能力元语言及文化语境元语言。而在符码规则背后,日常服饰受到多方符号权力操控,从而在不断维持中项稳定的同时,保证弹性且持续的衍变与进化。

此外,作者不仅梳理了现有理论,明晰日常生活等相关概念,更结合语境讨论了新日常生活世界的形成。新日常生活世界可以说是全书的重点内容,作者用了大篇幅介绍新日常生活的特征、表意方式以及自我身份等问题。新媒介时代快速发展,网络渗透人们的日常生活,传统日常生活的时空结构被颠覆,人们的日常习惯和行为模式发生巨大改变。作者将传统日常生活的变化概括为两点。一是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的边界逐渐模糊,部分传统日常生活发生内在转型,朝非日常化发展,具体表现为日常生活的泛艺术化现象出现,原本秉持无风格的日常生活也开始出现风格化特征。第二种转型则是发生在日常生活符号系统内部的,部分传统日常生活向新日常生活的转型,是日常生活自发的、不间断的系统内在结构调整的结果。并且这两种转型同时发生,同时作用于日常生活符号系统的转变。

作者接着以“阈限性”概括新日常生活的特征。阈限的时空具有模糊性、开放性、非决定性和暂时性的特征,具有在不同结构性状态之间转换的功能。新日常生活世界在意义世界中正如“阈限空间”,它与传统日常生活世界以及非日常生活世界处于持续动态的互动。鉴于电子媒介成为主要表意媒介,视觉成为人们主要的认知渠道,作者以网络视频与网络游戏作为具体对象文本,深入探讨了视觉媒介及视觉文化在构建新的生活方式、新的身份认同以及文化社群中发挥的作用。以作为伴随文本的弹幕为例,它与视频黏度极大,增加了观众与视频的互动,承担着丰富的符号功能,如表达某种情绪、促使接受者做出某种反应、纯粹保持交流等。作者将弹幕视作青少年自我表达和自我身份的探求与建构的社会意义实践场域,其中又进行着人际互动、群体身份认同、自我情绪宣泄以及社会认知塑造。作者针对不同的弹幕文本皆结合实例进行说明,使其深层次的完整表意过程更加清晰明了,并且从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的交锋拓宽思维角度。

作者就新日常生活中的身份问题展开论述颇具启发意义。这里的身份,是自我进行表意活动时选择的一种面具,通过面具来诠释自我以及在社会中的角色。赵毅衡认为,一个人在舞台上就至少有六种身份:“我”认为“我”是的那个人(“自我”),“我”希望人家以为“我”是的那个人(“面具”),导演以为“我”是的那个人(“演员”),导演要用来展示符号文本的那个人(“角色”),观众明明知道“我”是某个人(“我”的名字代表的人),但是被“我的表演打动相信“我”是的人(进人角色的人格)。由此可见,人们的符号身份极其丰富。但是,能够选择的身份过多过滥会使自我的确认始终处于复杂多变、难以确立的状态。身份在此时反而将自我抛向了混乱无序之中,在造成身份危机的基础上最终引发自我的确认危机。对此,作者结合诺伯特·威利对符号自我的阐释,认为人们可以通过自我上下还原的方式塑造自我意识,获得对自我的控制感。至上还原到与组织、社会一致的层面,从而获得集体归属感、认同感;至下可回归本能,摆脱社会规则桎梏,重拾个性。当然,至上至下还原绝非两个极端,二者皆应把握一个度,才会避免自我走向迷失。

本书作者从传播符号学角度出发,为我们了解日常生活世界及相关表意活动提供了详尽的解释,同时作者结合新媒介语境对日常生活概念进行拓展,给身处新日常生活中的我们带来更直观的体悟,为我们理解日常生活提供了新的阐释角度。这是一个知识层层叠加、不断深入的过程。传播符号学视域下的日常生活研究仍处于新兴阶段,作者在梳理既有理论基础上进行推进,从整体的角度对日常生活进行系统分析。日常生活不是完全独立的,它与非日常生活、物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且它们之间存在动态互动。回过头来细细品味,日常生活的单调性似乎也极具意义,可以说它是符码规则统摄下的结果。日常生活也不再是模糊片面的,意义世界的建构有一定规律,而我们则可以了解其规则,利用规律解决意义诸问题。例如我们在不同场合应该以何种身份示人?如何避免身份危机?当然,此书并非提供确切的行为指导准则,其价值也不仅仅停留在学理层面——丰富日常生活研究范式,扩大传播符号学的应用领域,而是帮助我们在探究日常之本质的过程中去除蒙昧。或许,当我们问意义何在时,能够知道从何处寻找答案。

 

参考文献:

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薛晨,《日常生活意义世界:一个符号学路径》,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9年。

薛晨. 论模因:日常生活文化传播机制的再思考[J]. 符号与传媒, 2018, 000(001):143-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