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讯书评
   书讯书评
潘星月评陆正兰等译《论无意味——后物质时代的意义消减》

本书共十二章,前七章作者结合身边无意味现象,阐述了数字无意味之下引发的一些新的社会与文化的迷狂现象。如网络社会中的“网络蛮喷”、数字图像、购物、集会和饮食等方面,并对此进行消极的批判,他认为不管是无意味的数字“骂战”还是无意味的食品营销,都预示了一个丧失物质意义的数字社会显示出贫乏的趋势,于是作者渴望找到重新发现意味的方向,所以在接下来的五章内容里,他从复原、协商、共享以及构建解释社群等方面提出解决路径。

潘星月评陆正兰等译《论无意味——后物质时代的意义消减》

作者:潘星月  来源:符号学论坛  浏览量:1246    2021-01-11 22:03:11

书名:论无意味:后物质时代的意义消减

作者:(意)马西莫·莱昂内

译者:陆正兰,李俊欣,黄蓝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9030013

 

回归现实意味 追寻符号生存本能

评陆正兰等译《论无意味——后物质时代的意义消减》

潘星月

意大利都灵大学马西莫·莱昂内教授在《论无意味——后物质时代的意义消减》这本书中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无意味的新世界,作者在文中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洞悉各种无意味现象,旨在聚焦那些看似没有任何相关意味,却反复进行的无意义的人类行为,探讨其现象背后无意味的成因、影响以及解决路径。本书看似抽象,实则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展示了莱昂内教授作为一名符号学家敏锐的学术观察力和广阔的学术视野。

本书共十二章,前七章作者结合身边无意味现象,阐述了数字无意味之下引发的一些新的社会与文化的迷狂现象。如网络社会中的“网络蛮喷”、数字图像、购物、集会和饮食等方面,并对此进行消极的批判,他认为不管是无意味的数字“骂战”还是无意味的食品营销,都预示了一个丧失物质意义的数字社会显示出贫乏的趋势,于是作者渴望找到重新发现意味的方向,所以在接下来的五章内容里,他从复原、协商、共享以及构建解释社群等方面提出解决路径。

一、无意味之意味:“怪诞”的数字化社会与文化

那什么是无意味?莱昂内教授在第一章便以皮尔斯符号为基础,提出了无意义的分类,认为无意味不是无意义,无意味代表着人类从语言中退出,进入无声之域。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多地被数字技术和数字产品所包围,虚拟与真实社会网络之间的樊篱被冲破,日益变成了尼葛洛庞帝笔下所描述的“数字化生存”,也可以说是后物质时代的社会生存。

作者在此背景下关注人类的各种无意味行为,聚焦网络蛮喷现象,举例说明了喷子们的语用、语义和句法特征,分析了当下民粹主义者对数字无意味的反应,在他看来,网络蛮喷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互联网数字对话中的无意味风险和丧失自我的反应,也在不断破坏着公共话语的建构进而影响舆论,互联网上人们的思想、情感和行动计划的交流变成了一部部怪诞的哑剧,形成了满是喷子毫无良知的网络社会。可以说,在互联网数字空间中,人们由于交互主体的“身体的缺席”,不再受制于身体、社群、类型、网络以及解释方式,而受制于游戏中的句法立场,责担风险降低,真假、虚实不辨造成了符号的异化,在技术的夹击与围困中成为被“异化”的人。

此外,莱昂内教授以亚力克斯·图(Alex Tew)的“百万美元首页”(Million Dollar Homepage)例子出发,反思当代像素美学,认为像素在作为视觉数字世界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是其后物质时代的异化根源,个体因为这些无意味的像素不断被数字图像所收编,服务于无休止的营销诱惑,不断被数字的海洋“稀释”,各种电子产品、虚拟社交、购物、集会、饮食甚至所有文化的传统基础都变成了一种“数字方阵”模式,完全沉浸在可复制的技术商品所赋予的神圣光环下,越来越对无意味的无限探索。

作者所描述的无意味现象以及人类各种行为再次为我们处身于符号灾变的社会文化生活敲响警钟,我们不得不面对和思考自己被符号浸泡、被符号裹挟的文化符号危机。正如波德里亚所描述的,当下社会的符号消费,更多时候正是身体感官的替代性异化式消费;我们走进超级市场、百货大楼和大街小巷,在玻璃橱窗中看到的不是自己完整的影像,而是商品和叠加在商品上被切割得支离破碎的模糊的自己。

二、意味之构建:共享解释社群

所以面对符号灾变的文化社会,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重新发现意味的方向以及如何去解决?马西莫·莱昂内教授给出了他的回答。首先,他从绘画辩证法、解剖学以及其他分类学的知识技术得到灵感,认为应该借助第三要素的某种神秘而莫测高深的调解比如皮尔斯符号学中的解释项,从认知、情感以及行为上重估奇特性的价值并与数字官僚化的泛化倾向进行对比;其次作者认为在符号学领域,最终解决方法应该靠语言沟通(交谈,妥协和达成协议)进行,并从中找到新的妥协形式和差异之间的共存性;最后他认为可以通过建立共识,在共享中让共同体成员渗透到其日常生活中并产生归属感,进而构建一个解释社群,创造一个共同的元话语空间进行主体间的意义交流。

在这本书中,可以看到莱昂内教授试图用一种合理性的方式重新发现无意味之意味,另外作为一名文化符号学学者,他运用符号域的思想,并引用格雷马斯的结构主义符号学以及艾柯的解释符号学和洛特曼的文化符号学,认为急需一种有意味的政治,统筹结构主义的理论立场和解释社群的动态特性两方面,最终保护西方“符号学文明”核心,挽救符号意味。

三、回归物质世界:平衡算法与物质

数字作为一种特殊符号工具,它把整个社会现实变成了巨大的数字运算的竞技场的乌托邦,在这样的乌托邦里,对于我们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数字符号生存的本能已经消失,往往我们为了追求更有意味地生活,却忽略了许多无意味,在作者看来,这样不仅使人陷入宗教激进主义、迷信和蒙昧主义的非理性顽固思想,而且不断屈服于乌托邦,甚至使人走向自我符号的毁灭。所以这时候莱昂内教授认为符号学家应该勇敢站出来声讨人类生活中的无意味,同样也要强烈地指责生活中所有的安慰剂,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作者作为一个符号学家的强烈社会责任感。

总之,在数字化时代,意味重新被激活,需要我们以不同的形式勇敢地回归物质世界,摆脱数字化带来的绝对主导地位,欣赏现实的奇特性,当然这并不是让我们单纯放弃数字化的好处,而是要学会平衡社会中的技术算法和物质性,回归现实意味,重建数字世界的新社会和符号。正如书中所提到,如果生命是一种符号化过程,被符号化的才是生命,无意味是死亡,人类以死亡为生。所以我们该如何真实而有意味地活着?我想大概就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收获和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