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讯书评
   书讯书评
孙少文评胡易容著《传媒符号学—后麦克卢汉的理论转向》

本书的传媒符号学一词,“传”含“传播”、“交流”之意,“媒”即为“媒介”,而“符号学”即采用符号学方法论,因此,传媒符号学是结合传媒研究“技术学派”和“符号学派”两种研究路径,从诉诸工具的“媒介环境”视角转变到诉诸表意形式的“传媒符号语境”,来探讨通过媒介的传播是如何影响人类表意和文化活动。

孙少文评胡易容著《传媒符号学—后麦克卢汉的理论转向》

作者:孙少文  来源:符号学论坛  浏览量:1351    2021-05-14 09:32:11

 

传媒符号学:传播、媒介与符号方法论

——评胡易容《传媒符号学——后麦克卢汉的理论转向》

孙少文

书籍简介
      作者:胡易容

出版社:苏州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4

ISBN: 9787811379112

 

赵毅衡(2016)总结了至今为止人类传媒经历的三次突变:言语和符号的发明、符号的系统记录与文字的发明、电脑与互联网的产生。如今正是第三次传媒突变陡升时期,作为学科公分母的符号学面临新的任务,其中之一就是作为方法论,在传播系科、传媒课题中需不断开拓、变成活学问。胡易容先赵先生之呼吁,于2012年出版《传媒符号学》,作符号学与传播传媒学课题融合实践的率先试探。

本书的传媒符号学一词,传播交流之意,即为媒介,而符号学即采用符号学方法论,因此,传媒符号学是结合传媒研究技术学派符号学派两种研究路径,从诉诸工具的媒介环境视角转变到诉诸表意形式的传媒符号语境,来探讨通过媒介的传播是如何影响人类表意和文化活动。麦克卢汉及其多伦多学派研究作为媒介研究学派,在新传媒时代迎来了复兴,但是当下传媒现状和半个世纪前麦克卢汉所处时代差别巨大,在这个后麦克卢汉时空场域,如何辩证看待、扬弃麦克卢汉的媒介思想,是本书传媒符号学研究的重要议题。

本书的内容结构为:引论部分综述了传播学研究理论路径,辨析学派、理论、范式,进而引入传媒研究;上篇对麦克卢汉及其媒介环境学派从方法论上进行符号语境的架构,对该学派的一些主要观点从符号视角重读、评价,最后分析新传媒时代,媒介学派发展遇到的困境出路在于符号之维,论证媒介学和符号学的互补;下篇讨论了传媒符号学的具体问题,如信号符号、传媒的定义和特性以及传媒符号学的研究方法,初步以一种理论范式来建构传媒符号学,再回顾了国内传媒符号学研究动态及国外作为传媒符号学研究分支的交流学的发展,最后基于建立好的传媒符号学理论框架,来分析传媒领域的具体问题,包括狭义的传播研究对象,如新闻、广告等,和广义的传媒对象,如艺术、审美、视觉传达设计等。

从内容结构安排上看,《传媒符号学》的逻辑线条似乎有点迂回,例如上篇在讨论麦克卢汉及其媒介环境学的主要观点时就已经提及符号学视角,但之后又再论证媒介学和符号学的互补、认为符号学可以为媒介学派发展困境提供出路。但是精读此书之后,其意自见,本书的逻辑早在引论部分就已铺垫好,即从学派、理论范式和元理论三个维度,主张媒介环境学派的传媒符号学理论范式,认为需要从元理论的高度,重新建构包括传播符号学、交流学内涵在内的传媒符号学研究,并解决了一个理论范式初步建立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追溯哲学渊源、辨析基本概念、探讨研究方法、给出研究议题。这种分析逻辑正呼应了本书开篇所说的分节,即对某一对象不同侧面的研究,如围绕传媒符号学分析它的媒介符号学学派、分析这一理论范式自身的内涵、外延,而不是分类,即不是简单地以媒介符号学学派和传媒符号学理论范式各自为营。

具体而言,本书的观点如下:

首先,关于学派讨论,在综述了传播符号学传统的学派二分,即实证经验主义学派和批判学派之后,提出第三学派,麦克卢汉主导的媒介环境学派,并对其主要的观点、当下的研究进行辩证分析,认为需要对该学派的理论范式逻辑自洽性进行重新审视,这就需要回到理论本身,也就是采取元理论的分析视角。

其次,关于理论范式的讨论,在综述了传统的传播学研究的三分法,认为麦克卢汉的媒介环境理论在既有的三分理论范式中总有不契合之处,需要回到方法论的角度去讨论,再一次呼应了元理论分析视角。

基于以上,采取元理论分析视角,即对媒介符号学派理论范式及方法论讨论,建立以符号学为方法论的传媒符号学理论范式。作者先追溯麦克卢汉的技术哲学思想渊源和英尼斯对麦克卢汉的影响,另外再基于在学派和理论范式讨论基础上,转到媒介环境学派应该采纳传媒学的符号方法论,初步建立传媒符号学理论范式,讨论符号学和广义的传播学之间的兼容和互补。在论证了学科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之后,讨论符号化的传媒研究中传媒概念、特性、研究方法。回顾了国内外传媒符号学的研究,国内通过数据统计分阶段,国外主要是传媒符号学的发展分支交流学。最后在传媒符号学视域下,本书对具体传媒符号学研究对象以符号学方法论,进行了分析。

在理论建构中,作者对一些概念进行对比、辨析,让人深受启发。如在对比传播学和符号学的互补时,指出传统的传播学研究实为信号传播研究,这种研究对象让传统的传播学自我局限在人类交往活动中,而忽略了更为根本的一些意义活动(如人的内心思想活动),而符号关注的不仅仅是信号,更是各种携带意义的感知,但符号学关注的符号意义又太过抽象,需要回到具体问题去拓展其适用性,因此传统的传播学和符号学需要取长补短,进而成为传播符号学以及更广泛意义上的传媒符号学

书中最后两章为应用研究,运用符号学方法论分析传媒行为,基本囊括了传媒、传播中的经典研究对象,如新闻、广告、艺术、视觉图像等等。其中对文化异项标出性和翻转现象的分析,集中体现了符号学作为方法论,给传媒研究对象带来的新视角和启发。作者认为一些看似标新立异的文化现象,即标出性文化,是文化自身演化的自然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文化体经过试推,也即符号学中意义解释和衍义机制,逐步翻转成正项或中项文化,异项文化试推过程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构成循环和螺旋式上升的演化路径,倡导我们应该对文化的标出保持宽容和耐心。

从读者角度来看,本书需要读者具有一定的符号学和传播学理论基础,尤其是符号学理论,似乎作者有顾及读者传播学知识的不足而做了充分的研究综述,但是符号学理论,尤其是符号学方法具体内涵的解释,作者有留给读者悬念、自行思考的意味。从学科理论范式的构建上来说,本书是对传媒符号学研究的一个初步探讨,其中许多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澄清、辨析以及反思。例如,既然传媒符号学,按照本书作者解释,涵盖了传播”“媒介双层意思,本应该是更具有适用性,为何当下传媒符号学术语似乎不如传播符号学术语受到认可和运用?本书的概念辨析具有前瞻性,例如关于媒介传媒信号传播符号传播,至今仍为学者们热议(如张骋 2018,唐小林2015),而采取的元理论视角,已经广为传播符号学、媒介融合研究所采纳。

 

参考文献:

唐小林.符号媒介论[J].符号与传媒,2015(02):139-154.

张骋.符号学视角论传媒艺术的命名——兼辨传媒/媒介/媒体艺术之异[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40(09):108-112+132.

赵毅衡.第三次突变:符号学必须拥抱新传媒时代[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6,23(01):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