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讯书评
   书讯书评
徐一丹评刘小波著《流行音乐产业的符号学研究》

作者在本书中独具匠心地将流行音乐生产看作一个总的符号文本,从三大环节入手,逐一进行细致的考察,从而思路清晰地展示里运行音乐生产架构的规律。本书思路清晰,表述严谨,整体围绕符号学相关理论对流行音乐产业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以批判的眼光由表及里,展现出作者对整个文化以及人生存本身的思考。在提出学术性见解的同时充分体现了作为学者的人文关怀。

徐一丹评刘小波著《流行音乐产业的符号学研究》

作者:徐一丹  来源:符号学论坛  浏览量:1235    2021-06-12 21:10:08

 

 徐一丹评刘小波著《流行音乐产业的符号学研究》

徐一丹

20世纪以来,流行音乐逐渐渗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文化全球化浪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流行音乐本身也在与主流话语的双向靠近的过程中摆脱了边缘化的地位。可以说它以独特的艺术性、大众审美性以及普及性成为公民娱乐的主要资源之一。而随着文化产业和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流行音乐形成的产业以现代而新颖的运作模式占据着文化产业的重要一隅。和其他所有的商品一样,流行音乐是一种面向市场的文化商品。同时和其他所有的产业相似,流行音乐产业有生产、传播和消费三大环节。流行音乐本身是携带意义的,在符号学眼光中,符号是携带意义的感知,所以音乐本身就是被赋予意义的符号。同时,在消费时代下,流行音乐产业中生产传播消费的三大环节既是产业运作的“符号化”过程,又是流行音乐符号意义生成的过程,于是它又被附加了另一层符号价值,成为了双重符号文本。在以往的研究中多是以以下三种模式对流行音乐及产业进行研究:1、以文学的眼光分析音乐歌词文本;2、以传播学角度分析流行音乐的传播机制;3、以文化(主要是批判的)角度研究作为大众文化的流行音乐。在当下高度符号化的时代,借用符号学理论来探讨文化现象是研究的一种趋势,作者在本书中独具匠心地将流行音乐生产看作一个总的符号文本,从三大环节入手,逐一进行细致的考察,从而思路清晰地展示里运行音乐生产架构的规律。本文也将遵循书中的章节划分,从三个大部分对此书的内容进行简略介绍和评述。

一、流行音乐的定义以及生产

作者在第一章中首先提出一个问题:如何给流行音乐下一个准确而清晰的定义。在众多不周延的定义中,作者从符号学角度为流行音乐下了广义和狭义两重定义。

1、广义:流行的音乐就是流行音乐。这里的音乐是经历过了传播和接受的文本,只有“曾”或正在社会中产生影响力,才能称其为流行音乐。但这种定义太过宽泛,无法精确圈定各种现象,如符号学认为任何符号都是潜在的符号,都可能被感知接收。所以任何音乐都有可能在传播或接受的过程中实现流行,这样就难以掌握其变化的复杂性,所以更需要狭义的定义来更大程度上精准限定研究对象。2、狭义:流行音乐是符号发送者为获取利润而预设了接受者进行生产的音乐艺术符号。这样的定义就决定了作为商品的流行音乐的消费导向性。以获取利润为目的也就决定了不具有商业意图的音乐并不属于流行音乐,而同时也并不能摒弃音乐本身的艺术性。多重元素结合,形成了符号学意义上“流行音乐”的定义。

作者又提出了符号学式的音乐分类:1、记录类:所有的录音制品;2、呈现类:酒吧表演、live秀、演唱会、音乐综艺节目等;3、心灵类:无意识哼歌、ktv唱歌等。提出这样的媒介分类是为了强调不同媒介中携带的信息是不同的,以形式的角度加以区分会更明显地表现出流行音乐与其他类型(如摇滚)的不同之处。

在流行音乐生产中,音乐文本是团体的结晶,从歌词写作、曲调创作、后期特效到传播推广等都不是一个人的心血。就算是“独立音乐人”也并不能囊括文本生产的所有过程。所以流行音乐本身的情感性是内蕴的,抒情主体是退场的,演唱者可以说是一个表现者,但其本人与音乐情感之间并无太大关联。但在这种情况下,流行音乐生产可以从非常多的方面来“增加”它自身的商业价值。作者总结了当下生产的经验——复制成功样本、挪用中国风的元素、音乐极简策略、符号反转制造异类、国外经验移植等。除此之外,风格、体裁等流行音乐的本体属性以及伴随文本等的书写也在产业化中成为一种商业编码的策略,成为吸引消费者的手段。

二、传播及其意义的形成

符号是传播的基础,符号让意义的传播有了介质。音乐带给接收者的是一种情感的体验和互动,所以既然需要将接收者与音乐二者产生关系,那么传播就是重要的环节——传播媒介会影响意义的完整性,甚至导致误读。作者提出了新颖的观点:网络时代下的流行音乐传播是一种寄生式、滚雪球式的传播,音乐的意义在传播中不断增值。无论是依靠人际传播或者大众传媒,传播的主体都是多样的,传播的互动性得到了极大的延申。大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两种发展趋势——大众化与小众化。大众化是流行现象的结果,而小众化更多的应是资本的嗅觉。小众文化产生的“圈子”促生了大量的消费现象,如粉丝经济、分众传播等。毫无疑问的是这样的现象较大的依赖于信息时代的社群大数据分析,才能进行精准的分类。

传播学中的“把关人”概念在流行音乐中以政府机构、商业媒体、产业经纪人等身份呈现,在考虑商业效应、政治反响以及社会影响等因素的合理性后,对音乐文本进行过滤或推广。但不可避免的是传播过程中的病态现象,对于这种现象应当以批判立场对其进行合理的规避,守护文本应有的内涵和意义。

三、流行音乐的消费及伴随问题

流行音乐的接受问题涉及很多方面,既包括听众的聆听接受与消费,也包括音乐的理解和评价等问题,还包括流行音乐文化功能的实现等。但这样的消费过程中同样伴随着一系列的符号问题,如元语言冲突、单轴危机、符号泛滥、欲望代替满足等等。在接受中,消费主体的个体性可以有极大的发挥空间去表达参与性甚至干预性,这样的干预性无可避免地成为生产的动力。消费者在参与中表达出了对世俗化欲望本身的追求,就导致流行歌曲中出现大量的媚俗现象。这样形成了一种非良性的循环,受众的欲望得到虚假满足,实际上内心更为空虚,与此同时生产者用以取悦消费者的商品获得了利益,于是更加扩大生产。

除此之外流行音乐的消费也侧面反映了符号消费时代个体的危机问题,如自我认同产生偏差、听觉意义上自我中心主义的泛滥、以及符号本身泛滥等。这样的问题是现代化文化消费的结果,需要从更深层次分析和解决,从而建构出健康而有活力的流行音乐产业。

本书思路清晰,表述严谨,整体围绕符号学相关理论对流行音乐产业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以批判的眼光由表及里,展现出作者对整个文化以及人生存本身的思考。在提出学术性见解的同时充分体现了作为学者的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