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讯书评
   书讯书评
齐佳琦评程丽蓉、王涛译《性别与传媒》

英国著名文化学者罗萨林·吉尔所著的《性别与传媒》,采用符号学、后现代主义等理论方法研究媒介中的社会性别。并结合当时较为新潮的媒体形式,如脱口秀、鸡仔文学、当代罗曼司等,进行较为详实的案例分析,考察与回应了后女性主义与大众媒体的一系列话题、性别与传媒之间的变化和当下关系。

齐佳琦评程丽蓉、王涛译《性别与传媒》

作者:齐佳琦  来源:符号学论坛  浏览量:1000    2021-08-08 13:20:56

 

齐佳琦评程丽蓉、王涛译《性别与传媒》

齐佳琦

英国著名文化学者罗萨林·吉尔所著的《性别与传媒》,采用符号学、后现代主义等理论方法研究媒介中的社会性别。并结合当时较为新潮的媒体形式,如脱口秀、鸡仔文学、当代罗曼司等,进行较为详实的案例分析,考察与回应了后女性主义与大众媒体的一系列话题、性别与传媒之间的变化和当下关系。

罗萨林·吉尔将此书的“生气”总结为性别建构、传媒中性别分析的理论工具以及女性主义文化政治这三大主题。[1]全书主要围绕三个研究目的较为清晰地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通过广告、新闻、电视脱口秀、杂志、等不同大众传媒形式中的具体案例,旨在分析身处当代西方社会传媒矛盾性之中的性别表现,特别聚焦于近年来媒体的性别建构;第二,梳理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性别与传媒研究的相关历程,介绍了不同视野下采用的性别与传媒研究方法与理论工具,旨在质询其研究术语及运用;其三,从女性主义文化政治的角度,试图追问什么样的政治与文化的交融形式对于挑战性别的特殊结构才是适合和有效的。

一、写作缘起:传播、性别与符号

性别研究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重要的致思方式,性别是生理层面,同时还是社会与文化层面的。生物学、哲学、宗教、心理学、政治学、伦理学、神话学、人类学、传播学等等,不同学科的知识赋予了性别纷繁多变的意义。《性别与传媒》从传播的角度洞察性别问题,研究媒介如何反映性别观点,参与生产社会性别规范的机制的运作特点与规制,以期形成更加平等、开放、宽容和充满希望的性别关系。

罗萨林·吉尔在引言中阐释此书写作的缘起是对当今传媒中极度矛盾的性别建构的兴趣,以及对变动不居的性别关系及性别观念的考察,《性别与传媒》试图在这种矛盾与变动中梳理与定格意义。人类文明史其实就是信息传播史,媒体关于性别问题的表述、所呈现的性别形象,虽然不能直接等同于现实,却映衬和呈现出人们对性别问题的观点和态度,并参与生产了这个社会对于性和性别的规范和价值。

作者倡导使用符号学、意识形态等的研究方法,关注怎样运用文本来产生意义以再造权威性别意识形态。从这一点而言,传播维度与符号学被紧密地联结与性别议题的研究。传播是“人类在互动中利用符号创建并反映意义的动态的、系统的过程”。符号学的焦点是意义如何产生、如何互动,传播符号学在于探讨传播文本的生产与接受的文化内涵之间的互动。[2]

·祖仑在《女性主义媒介研究》( Feminist Media Studies)中阐释:“性别是透过大众媒体的性别技术来表达和重建的各种论述,媒体建构了一套‘再现真实的符号’”。[3]性别在表达与重建的过程中也形成了一套符号系统。传播学者所运用的理论语言有着从“表现”现实到“建构”现实的复杂变化,飞速发展的大众媒介使我们无可逃遁地生活在媒介文化之中,有观点认为媒介映照着现实,提供着种种现实中存在的性别形象与社会固有的性别观念,同时后结构主义认为媒介文化也在建构着现实,大众传媒为女性提供种种“完美”的原型范本,认为不存在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两种意义的先验现实,传媒参与制造了性别。

从传播的角度出发,性别作为符号,需要媒介、符号系统、价值标准作为依托被理解。而媒介、符号系统与价值标准的背后又代表了权力的介入,以传媒为锚点探讨性别议题,有助于更深入的理解形象与文化建构如何与性别的不平等、驯服和压迫相互交织。

二、一个话题:广告与后女性主义

在此书中,笔者较感兴趣的是此书中总结的后女性主义阶段广告中十个性别表达的关键点,这些话题放在如今也依然具备深入探讨的生命力。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随着信息以及传播技术的发展,消费者意识的觉醒与特质的变化。广告商发展“商品女性主义”——力图整合文化权力以及女性主义的能量,同时又“驯化”它们对广告和媒介的批评。由此产生的十个性别表达的关键点分别是:(1)平息女性的愤怒;(2)使用前卫和看上去真实可靠的模式;(3)从性客体到充满渴望的性主体转变;(4)聚焦于成为自我并愉悦自我;(5)广告中对女人气质及女性主义的清晰传达;(6)男性身体色情化;(7)酷尔时尚的发展;(8)在广告中使用性别逆转;(9)报仇主题;(10)试图使性别差异重新色情化。

这一系列关键点的核心在于广告在呈现性别议题方面的矛盾与两难。在广告不断被批判、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做到了一定程度的转变,但对于性别不平等问题的实质并未有结构性的突破,陷入一个矛盾而纠缠的的局面。一方面广告促使我们反对外在美的范型,与此同时,又将女性引入规戒权力之中,她们对约束自己的身体变得更有道德责任感,而且美容也被重新定义为健康和快乐。对“边缘”女性形象的使用表面拓宽了女性想象的展现,实质仍传递着有限、刻板的意义。一方面广告把“性客体”的女性转化为“积极主动、有欲望的、性主体”的女性,但实质代表着从外在的男性凝视转向自我监视的自恋凝视,依然要依靠外表的商品化获得力量。女性无论是取悦自己还是取悦男人,都似乎导向了同样的结果,仍然是在遵循社会认可的女性气质打造自己。而性别逆转,男性身体色情化等趋势,表面使女性获得了相对主动的地位,实质女性的客体化地位仍未被改变,只是客体化的范围变大了——男性与女性都被客体化。

这十个话题非常精妙地论述了女性主义与传媒间的互相影响,以及女性主义女性主义在此遭受的反挫(backlash)。现代传媒以反讽、隐喻和各种层出不穷的新形式延续和再生产着性别不平等。我们必须警惕,媒介中论述的所谓的解放女性、性别平等的话题,是否只是为了达到某种商业或政治目的的表面工作?而实质、是一种隐秘的新型歧视?笔者认为,真正利用媒介动摇性别不平等,应该从拓宽女性的选择边界、价值标准入手,让女性从内心认同并非只有一种外形与气质是值得追求的。

三、大众传媒重启性别议题

性别这个始终在社会积淀当中遭受冲击的领域,它从来不能单一地、自命地展现它所遭受的社会冲击的性质,每一个性别研究都必须在现实的情景当中,和其他参数、其他议题彼此关联。[4]

从传媒的角度重启性别议题是必要的。在传播领域,性别被语言哲学和符号学的高度理论化和逻辑化强力规训,被商业或学术地超载消费,肉身的差异性经验反而被边缘化、模糊化。[5] 性别经由媒介被无限地符号化,女性主义与传媒仍然纠缠在一起。应当承认,过去几十年来,性别歧视在表达实践中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部分地回应了女性主义的批评。其中,女性主义同时被视作理所当然又遭到否定排斥。女性主义遭受的矛盾纠缠的状态,实质上是由于性别不平等的一些本质问题仍未解决,固女性主义带来的改变和进步仿佛未曾发生。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与种族、族群、阶级、年龄、性、残疾以及性别的排他性是并存的。

特别在传媒不断发展,大众传媒的影响力与影响方式更加惊人的前提下,性别问题更加无孔不入,也容易煽动大众的情绪,比如脱口秀演员杨笠以男性为调侃对象被网暴,就是一个比较有说服性的案例。在变动着的传媒图景中研究变动着的性别关系,是重启性别议题的关键之途。

追求平等,开放、宽容性别关系的的目标在传媒与性别的相互挤压下是否会走向希望?传媒给女性主义带来的反挫和去政治化应如何应对?女性与女性主义本身是否可以做出调整重塑活力?对此,我们似乎只能又忧虑,又期待。

 

参考文献:

1.[英]罗萨尔·吉尔. 程丽蓉,王涛译. 性别与传媒[M].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16.12.

2.[美]茱莉亚·T·伍德’, 徐俊,尚文鹏译 .性别化的人生[M].广州: 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

3.[荷]凡·祖仑 . 张锦华,刘容玫译 .女性主义媒介研究[M]. 台北: 远流出版公司,2001.

4.滕威编. 性别之惑 微文化研究 第2辑[M].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2020.12.

5.程丽蓉.奥兰多之路:性别符号学[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3(10):183-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