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讯书评
   书讯书评
陈诗淇评王强著《中国新诗的视觉传播研究》

新诗传播是文学传播的分支,对这一议题的探讨属于诗学研究与传播学研究的交叉地带。在视觉文化转向的崭新语境中,视觉媒介参与塑造中国新诗生态,视觉传播成为新诗传播的重要形态。实际上,对于文学艺术而言,视觉传播是一把双刃剑——在借助图像提升传播效果和扩大受众群体的同时,还需要缓解文学与图像之间的对立和矛盾,避免产生诗意放逐的不良后果。在本书中,作者王强旨在通过中国古典诗画传统的现代传承、中国新诗的视觉传播形态、地理空间的诗性建构和现代诗人的形象塑造四大维度推进中国新诗的视觉传播研究。

陈诗淇评王强著《中国新诗的视觉传播研究》

作者:陈诗淇  来源:符号学论坛  浏览量:950    2021-12-09 22:45:42

 

陈诗淇评王强著中国新诗的视觉传播研究

陈诗淇

新诗传播是文学传播的分支对这一议题的探讨属于诗学研究与传播学研究的交叉地带在视觉文化转向的崭新语境中视觉媒介参与塑造中国新诗生态视觉传播成为新诗传播的重要形态实际上对于文学艺术而言视觉传播是一把双刃剑——在借助图像提升传播效果和扩大受众群体的同时还需要缓解文学与图像之间的对立和矛盾避免产生诗意放逐的不良后果在本书中作者王强旨在通过中国古典诗画传统的现代传承中国新诗的视觉传播形态地理空间的诗性建构和现代诗人的形象塑造四大维度推进中国新诗的视觉传播研究

中国新诗的诗画分离

伴随着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诗歌与绘画的融合呈现出新的动向在第一章中作者指出中国诗风从古典到现代的裂变在于文化转型但中国新诗在抒情方式思想题材等方面均与古典诗歌有所差异新诗的主要表现内容在于关注非理性和无意识的情绪波动和心灵世界从而宣告了古典山水意境的终结为诗画传统的危机埋下了伏笔具体来说中国画视觉范式转换始于国画改良体现在内容题材和形式语汇两方面尤其在现代性诉求突出抒情主体个性等角度新诗与传统绘画发生了错位

作者指出中国现代诗画形式分离的原因在于诗画的创作主体发生了由文人到艺术家的变迁中国新诗由于自身影响贫弱遭到画界的排斥由此诗歌和绘画的合作关系由明显变得潜隐同一艺术思潮或流派内部的新诗和绘画通常在美学风格和精神内涵上有所呼应而形式上的直接结合已经趋于衰落在新的文化生态和媒介环境中中国新诗与视觉媒介的互动出现了新的动向体现在对视觉艺术实验的呼应借鉴融合和改造当中接着作者选取了“毛泽东诗意山水画”和丰子恺“抒情漫画”的创作作为案例解读了“图解新诗”创作的两种诱因一是艺术场域外部势力介入二是画家具有文人气质传统诗画的山水题材与朦胧简约的诗意图式在以上两个案例中得以生动再现堪称现代艺术家“发明”诗画传统的典型案例这样的艺术实践再度唤醒了诗画传统并彰显了其新的特色

事实上新诗与绘画的互动一直在隐隐进行二者的精神内涵依旧紧密不可分离作者着重强调意象派诗歌成为了中西诗学对话的典型产物其中意象并置”的表意方式是沟通西方意象派诗学和中国古典诗学的关键汉字蕴含的诗性智慧也启迪了以庞德为代表的意象派诗歌实践诗歌的视觉美感包含内容和形式隐性和显性两个层面前者来自读者审美鉴赏中对诗歌意象的想象后者来自诗体诗形及文字书写的设计其中闻一多所倡导的新诗的“建筑美”重点就在于诗歌形体的审美创造作者指出无论新诗“建筑美”的倡导还是新诗与视觉诗的实验都依托文字形象的空间设计来营造视觉美感深入推进了新诗的形体建设

新型“诗画”艺术——影像符号的介入

当今摄影诗歌已经成为一种新型“诗画”艺术表明诗画传统并未断裂而是在影像符号的介入下发生了变异然而,摄影与绘画在创作方式上的重要区别造成了摄影诗歌与传统诗画在图文融合上的差异尽管如此传统绘画的诗意视觉范式却依旧被摄影所继承主要体现于题材和图式两方面作者强调在延续诗画传统的同时诗意摄影要勇于创新努力建构能够表达现代感性的视觉范式因此在传统文化范式整体转换的语境中诗歌与摄影都应当勇于创新为艺术领域注入新鲜的现代诗情

中国新诗与电视结缘的样式主要分为两种电视诗朗诵”和“诗歌电视”前者是指由电视呈现和播送“诗朗诵”这种舞台表演艺术后者则是电视文艺节目的一种新型样态由图像声音和字幕组成而电影作为综合类的艺术形式集合了诸多艺术门类的审美元素在反抗文学传统的同时建立起诗意的修辞电视与电影虽然属于两种不同的媒介但在视觉媒介的谱系中具有紧密的亲缘关系二者在构成要素创作方式上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后起的电视艺术不可避免地受到电影艺术的影响

而此后网络的出现同样也改写了新诗的生态超文本诗歌多媒体诗歌幻化出千姿百态成为了新诗形式变革与媒介转换的新突破口新诗的传播形态悄然转变数码诗人”正成为诗人的新标签此时诗人如若对新媒体投以冷眼只会让新诗与青年受众渐行渐远对于新诗发展而言传媒技术的变革必然是一把双刃剑互联网让艺术家重新获得了媒介传播的自主权极大解放了艺术的生产力然而超媒体诗歌作为数字媒介技术与诗歌艺术融合而成的新型数码艺术其创作极易令诗人陷入技术的迷思中从而忽略了诗艺的锤炼造成本末倒置的后果这也警醒现代诗歌创作者们在新诗的传播过程中坚守诗歌艺术的审美本位是十分必要的

诗性地理”的审美性

地理景观是诗歌艺术和视觉媒介所表现的重要对象是关照诗歌艺术与视觉媒介融合互动的有效参照“诗性地理”的概念由意大利哲学家维柯首先提出维柯将其解读为先民对“未知和辽远”地理景观的“以己度物”式虚构而本书所指的“诗性地理”则偏重地理想象及其呈现的审美性如果把视线转移至文学领域诗性地理”就变成了观察“诗性”生成和演化的风向标文学作品中的地理想象和书写是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从时间角度看诗性”有古典和现代的区别在空间上也有田园和都市的差异由于都市带给诗人现代的情感体验当今正逐渐成为诗歌的中心意象因此作者指出诗性”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大致可以交叠

诗性地理”的影像书写成为了视觉媒介空间表意的重要方式画意摄影诗电影和写意性纪录片构成了其主要形态中国风景摄影和诗歌形成了潜在的互文关系镜头中风景“诗性”的嬗变脉络大致如下古典诗-政治抒情诗-朦胧诗-古典诗同时探险电影记录电影等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另有虚构的剧情片也可根据塑造人物和推进情节的需要借用“诗电影”对地理景观进行诗性呈现近年来写意性纪录片逐渐受到关注拓展了文学在电视荧屏上的版图当然视觉媒介对“诗性地理”的呈现也面临诸多困境。首先模拟古意和寄情山水成为“诗性地理”影像书写的俗套现代诗情受到遮蔽其次诗性地理”的影像书写也存在逃避现实的倾向最后这种书写还受到意识形态话语和商业文化逻辑的双重规约在此过程中如果不警惕诗性的沉沦此影像书写便会沦为缺乏人文关怀的宣传品

诗歌经济学”的商业化

近年来诗歌在商业活动中日益变得重要诗歌经济学”进入了学界视野景观诗意在旅游领域亦不可或缺通过列举德令哈市厦门鼓浪屿等案例作者强调在当今各地大力推进旅游观光业的背景下景观诗意是一笔丰厚无形的资产与古典诗词相关的诗意景观往往因其悠久的历史受到重视而处于边缘化境地的中国新诗能否依赖商业力量突围也是值得认真考量的一个选项同时诗意景观的商业开发应当把握好其限度避免为获取经济利益而扼杀景观诗意的不当行为

当今诗人形象与诗歌形象之间相互影响诗人形象的作用日益凸显促进了新诗的传播现代诗人形象若要重塑必须深入把握诗人形象塑造的复杂机制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各类诗歌社团和民间刊物层出不穷它们一方面成为了诗坛内部各方势力割据和反抗的一种策略另一方面其大量涌现也与诗人日益边缘化的处境紧密相关以上述两种媒介为据点诗人不断从边缘开始突围

诗人形象视觉塑造的主要载体包括肖像画人像摄影以及诗人生活的“快照”此外在严肃的文学史著述中图像资料也逐渐受到重视当下诗人群体已经开始利用视觉媒介展示和传播自身形象却依旧带有强烈的精英色彩与大众审美相背离为此新诗界应当争取将诗人形象纳入大众传播的链条中以纠正公众对诗人形象的误读大众文化对诗人故事的展现一方面存在着虚构事实误导公众的弊病,另一方面却也能够让受众亲近诗人因此在诗人形象的塑造中还要努力求得尊重历史与合理想象之间的平衡

在商业化时代一些喜剧作品刻意渲染诗坛的负面现象嘲讽诗人以此取得喜剧效果“祛魅化”的塑造策略无疑对诗人形象造成了损害实际上诗人形象的塑造依赖诗人新闻媒体影视剧和受众多方之间的互动首先如今诗人处于社会的边缘地带在当前公共文化的构建中处于“失语”的尴尬境地通常不被公众关注公众缺乏与诗人的直接接触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对诗人存在误解其次新闻媒体为了吸引受众眼球而热衷于报道诗坛乱象另外影视剧在塑造诗人形象时一方面受制于舆论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采取符号化表意策略对诗人的部分性格特点进行夸张与放大最终受众对诗人的认知便只能依赖媒介经过编码的符号体系并从中捕捉残缺的诗人形象因此诗人形象重建的根本在于彻底改造当今新诗生态使诗人走进媒体和公众掌握塑造自身形象的主导权以此扭转其负面形象进一步推动中国新诗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