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讯书评
   书讯书评
许双双评薛晨《日常生活意义世界:一个符号学路径》

在《日常生活意义世界》一书中,薛晨则在此基础上,敏锐地将世界划分为自在无世界、日常生活世界和非日常生活世界,让后两者共同组成意义世界,并同时廓清了相关范畴:日常生活世界=日常实践世界+日常思维世界,其中,日常实践世界处于核心位置;非日常世界=非日常实践世界+非日常思维世界,其中,非日常思维世界处于核心位置。如此,日常生活世界便被提到了与自在物世界平等的地位,站到了研究的聚光灯下。整个世界的运动正是基于这三个世界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不断演化。

许双双评薛晨《日常生活意义世界:一个符号学路径》

作者:许双双  来源:符号学论坛  浏览量:745    2022-12-10 22:36:38

许双双评薛晨《日常生活意义世界:一个符号学路径》

许双双

有人的地方,就有意义的追寻,正如赵毅衡在《符号学原理与推演》一书中所说,“寻找意义是人作为人存在于世的基本方式”,意义构造了世界的基本秩序,意义的缺失将会导致世界的茫然无序。在探寻意义的过程中,有两个核心命题:世界的本质构成是什么?人和世界的关系是怎样的?关于这两个问题的回答也造就了哲学等人文学科的精彩纷呈,但是也造成了意义探寻问题的错综复杂,使人“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寻找一个具体的视角,以小见大,拨开云雾见青天,显得尤为难得。而这,也正是本书的可贵之处。本书作者薛晨另辟蹊径,选择从符号学角度研究,并从日常生活这一视角切入,呈现出了一副独特、流动不居的日常生活意义世界。日常生活世界,听起来是不是特别索然无味?现代世界的荒诞之处在于,我们始终梦想着诗和远方,却不曾想到,远方不一定是诗,而诗,其实就藏在近处这片索然的日常里。

赵毅衡曾将世界划分为物质世界和意义世界,两者重叠之处则是实践世界,意义世界又包括实践世界和思维世界。在《日常生活意义世界》一书中,薛晨则在此基础上,敏锐地将世界划分为自在无世界、日常生活世界和非日常生活世界,让后两者共同组成意义世界,并同时廓清了相关范畴:日常生活世界=日常实践世界+日常思维世界,其中,日常实践世界处于核心位置;非日常世界=非日常实践世界+非日常思维世界,其中,非日常思维世界处于核心位置。如此,日常生活世界便被提到了与自在物世界平等的地位,站到了研究的聚光灯下。整个世界的运动正是基于这三个世界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不断演化。

那么,对于日常生活世界本身,作者又有什么新的见解呢?这正是本书的创新之处,因为作者利用文化符号学的标出性理论给日常生活世界下了定义:日常生活是具有中项特征、认同社群正项文化宰制权的,以维系人类个体生存为目的的一系列符号表意活动,以高度重复的方式建构的一种人类意义世界。非日常生活则是具有显著正项或异项风格特征的,不以生存为目的的一系列符号表意活动,以低重复性方式建构而成的一种人类意义世界。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共同构成人类意义世界。

简而言之,日常生活是作为文化中项存在的。正项文化和标出性文化尽管对立,却构成了庞大的非日常生活文化范畴。正项文化和日常生活文化构成非标出文化,即社会主流文化。整个意义世界便是在日常生活世界与非日常生活世界之间的一场永不停息的符号争夺战。正项和异项并非二元对立,而是在对中项进行争夺的过程中不断演化,或者实现地位翻转,于是我们才看到了如服饰潮流等日常生活的日新月异。

在作者这一理论基础上,笔者将针对两个具体的问题进行进一步探讨:一、在日常意义混乱或者缺失的地方,如何寻求秩序?二、日常生活该如何真正变得诗性?

一、 秩序:正项的义务

“秩序”一词,始终与危机同在,危机越严重的地方,危机越严重的时刻,越需要秩序。新冠病毒在全球肆虐,在造成大量人员死亡的同时,也造成了社会的分裂,比如美国,政府呼吁戴口罩和打疫苗,却总有人高呼“自由”反对,以致疫情长期得不到控制,经济恶化,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受到影响。这无疑体现了正项文化的困境:作为主流文化的个人主义已经无法满足美国社会的需要,甚至无法维持基本的秩序,而作为异项的集体主义,则因长期的偏见保守敌视,力量弱小,无法争取到中项,短时间无法实现地位翻转。文化的困境由此而来,进一步造成了社会的困境。我们需要回答的问题是:当某个正项文化使社会低效运转,它是否还有资格继续担任正项?即,正项是否有义务维持社会秩序?正项文化的渎职是否刚好可以说明,它所标出的异项文化其实也有可取之处,不必二元对立?是否可以将这两者整合起来,再重新标出一个“他者”异项呢?简而言之,也许求同存异才是最终的出路。

在另一个平行世界——网络世界,正项文化的影响更是微乎其微。正如作者薛晨所说,“正项文化缺场和文化过度多元化将导致中项作用处于缺位状态”,如今的互联网正是这样一个处处是异项的“解构”时代。袁利在其论文“中国互联网‘解构性’道德文化走向探析”中分析道,“透过诸多网络公共事件,我们看到的,是网络社会文化精神、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的彰显与冲撞。因此,对于这个虚拟社会的治理与规范,更重要或更有效的也应该是立足于其社会因素、文化属性的培养与引导,而非技术或法令的控制与管理。“简而言之,网络世界需要建立一种正项文化,来吸引和争取到中项,从而维持网络的道德秩序。薛晨在书中提出网络时代发展出的新日常生活,这种新日常生活具有全新的视觉表意机制,也时常跨越与非日常生活的界限,使得日常和非日常生活世界时常融为一体。这种二者重叠的情况曾在中世纪的西欧出现过,当时教会控制着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它比之于如今的互联网时代有一个优势:教会有道德束缚力量,而互联网没有。正因如此,寻找和加强正项,才显得尤为紧迫。 

对于这一问题,薛晨也提出了解决方案。书中的日常生活文化对正项文化的层控认同机制揭示出正项文化是如何逐步影响并拉拢中项文化的:作为中项文化的日常生活包含显性和隐性两个层面,显性层面包括情感、政治与美感层面,隐性层面则包括日常生活文化元语言层面和更深的日常生活文化意识形态层面。正项文化可以从显性开始影响,层层深入,直至最后进入最核心的意识形态层面,对中项施加“文化宰制权”。当然,全部层面的认同只是一种理想的情况,但很显然,影响越靠近日常生活的意识形态层面,正项文化的威力越大,越能维持秩序。

二、 诗性:中项的出走和异项的反击

从人类的演变来看,异项文化从未停止过对中项文化的争夺,以此获得正项文化的地位。而中项文化和正项文化的结盟并不稳固,也给异项文化的地位翻转提供了可乘之机。根据薛晨对日常生活的定义,日常生活是“认同社群正项文化宰制权的”,“以维系人类个体生存为目的的”并“以高度重复的方式建构的”,这首先就意味着日常生活给人的感觉会过于庸常,只沦为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习惯。这一内在因素,如果再加上一个过于强势的正项文化,以及比较宽松的文化范围,中项便有可能奔向异项那方新鲜的天地。这充分体现在日常生活的诗性中。

日常生活的诗性于人,与其说是对现实生活的超脱,不如说是人的一种自我标出,是人试图将自身的超越性和僵滞的日常生活区分开。正如萨特所说,“我们可以做许多白日梦,可以失败,可以哭泣,光芒万丈。 ”我们唯一不能接受的,是平庸。而当正项和中项结盟时间太久,当文化趋向一种重复的习惯时,中项的出走也不足为怪。所以,才需要拯救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需要让日常生活产生诗意。这一过程被称为日常生活的异项化过程。

作者在书中进一步分析了让日常生活更加诗性的的具体策略,即利用雅格布森的符指过程六因素理论,对日常生活符号文本的发送者、接收者身份,对信息/文本、文本语境、符号媒介和文本元语言进行标出,以使日常生活的符号表意更加趣味盎然。这些策略与“陌生化”的理念基本一致,都是试图将日常生活符号文本作为一个审美对象,并延长观者(即我们)的审美过程,以此产生诗性。而日常生活诗性化本身,不如看作是以中项为主体的一次变革,是日常生活本身向异项文化靠近,这里的异项文化对中项不构成地位威胁。

如果异项力量过于强大,主动渗入日常生活,那就是另外一种情况,被称为“异项中项化”,可能会导致生活的泛艺术化和泛符号化。泛艺术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生活的庸常性,却使艺术本身遭遇挑战。因为被迫不断标出,艺术可能陷入身份危机。泛符号化则使得人们被欲望裹挟,陷入盲目攀比带来的焦虑感,并且越来越远离意义本身,正如叔本华所说,“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综上所述,非日常生活的正项和异项文化与作为中项的日常生活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整个意义世界的运动。正项文化与中项文化合作以维护秩序,但如果太过强大则会形成文化意识霸权,引起反抗;而异项文化的标出性特征则为中项文化提供产生诗性的契机,但如果标出项太多则也会陷入一种人生的茫然无序。如何平衡好秩序和诗性,也是日常生活世界的一个重大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