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讯书评
   书讯书评
吴露丹评崔岐恩《符号教育学导论》

符号无处不在,人本身也是符号,生活在庞大的符号世界。作者巧用比喻手法,引经据典,论证逻辑清晰,生动形象站在“符号学”视角对教育理论、教育现象等进行符号式的阐述,捕捉正在发生的教育问题,去探究教育领域的符号现象和规律。这部作为鲜少系统论述符号教育学的著作,阅读后让人感受到“教育学+符号学”交叉融合的独特魅力。

吴露丹评崔岐恩《符号教育学导论》

作者:吴露丹  来源:符号学论坛  浏览量:1497    2023-05-29 21:07:22

吴露丹评崔岐恩《符号教育学导论》

吴露丹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怀特在其《文化科学》一书中写到:“全部人类行为起源于符号的使用。”符号因人而生,也作用于人,融入我们的生活之中。语言符号学、文化符号学、行为符号学等已经走进大众的视野,而教育作为最复杂、最系统的符号场域,崔岐恩教授提出:“符号是教育的最基础工具,也是一切教育工具的工具。”符号与教育两者是紧密联系的,而符号教育学的相关理论研究还处于探索状态,《符号教育学导论》(吉林大学出版社2022年)一书正是基于“教育学+符号学”跨学科交叉领域研究视角,深挖在教育背后的符号意义,在这片新鲜的研究领域回答我们一切教育皆符号教育的答案。

符号无处不在,人本身也是符号,生活在庞大的符号世界。而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有人就有教育,教育中随处可见的教材内容、教学方法等都是符号。作者巧用比喻手法,引经据典,论证逻辑清晰,生动形象站在“符号学”视角对教育理论、教育现象等进行符号式的阐述,捕捉正在发生的教育问题,去探究教育领域的符号现象和规律。作者在这部著作中提出了三点印象深刻的创新性的论述,首先是创新大胆的进行探索,提出新的符号观;其次是系统论述符号教育学与教育符号学的异同,填补了此块研究空白;最后是以符号演化史来解释第三次教育浪潮,回答了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应该如何应变,具有现实意义。这部作为鲜少系统论述符号教育学的著作,阅读后让人感受到“教育学+符号学”交叉融合的独特魅力。

一、提出新的符号观

在哲学领域大多探索着世界本原问题,不乏很多二元对立的思想,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就是两种典型的思想,这是关于本体论上的两种对立思想。符号世界也包含着部分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作者打破在传统哲学观上精神和物质直接的相互转化,提出创新的论述,直观地呈现本体论视域的符号世界静态结构图,在结构图中清晰的看到在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两者之间有着过渡性的符号世界,由于符号与信息的存在,在物质与精神的相互转化中提供了现实可能性。符号世界是两者的中介和“中庸”状态,也是两个世界存在方式和状态的显现,符号就是现象。从上端的“纯粹精神”向下端过渡到“纯粹物质”可以来回逻辑滑动,作者以“竹子到权威”的生动例子加以理解,竹林生长在大自然时是下端的“纯粹物质”被加工成为竹棍,这是属于物质的“去纯粹化”,这时已经向符号化方向迈进,再在教育中所用到的教鞭。这正是从竹子到竹棍再到教鞭含有“教育权威”意义的精神符号,此中所含有的教育仁爱精神则是人类至高之善的精神本原的具体化,这便是精神符号化。符号世界则作为精神和物质转化条件的全域,作者基于此提出新的符号观,符号从本体论而言源于世界的二元本体,是标志存在的哲学范畴,是物质与精神存在方式和状态的显现,是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居间性存在领域。

这种对符号世界、符号教育学领域深层关注源自于崔岐恩教授一直以来的前瞻视野,在译著《教育符号学指南》、《符号教育学论纲》《国外的符号教育学及其研究进展》等文章中,崔教授早已对“教育学+符号学”跨学科交叉领域给予关注和构思。如今,以交叉学科为主的新兴学科的快速发展,基于教育应用的“符号教育学”会逐渐系统地建构起来,这也是直面人工智能时代趋势的指引。

二、符号教育学与教育符号学之异同

现代符号学思想于上个世纪初确立,索绪尔和皮尔士是学界公认的“现代符号学家”,索绪尔的符号观主要应用于语言方面的分析,有关符号和教育的研究主要是认知操作模式下的语言教学。而皮尔士的符号学思想广泛适用于各类符号,与教育学有一些相交的研究。纵观研究领域中较多从符号学角度去研究教育领域,“教育”和“符号”所进行组合,对于“符号教育学”、“教育符号学”两者之间的概念相似,只是术语的顺序颠倒,大多研究者并没有弄清楚本质,进而影响研究成效。崔岐恩教授系统论述两者之间的异同,并用“和而不同”形象的形容两者的关系,填补了这块研究的空白,具有一定创新意义。

从“语言符号学”、“逻辑修辞符号学”到“人类符号学”等领域,皆都是可以立足于教育学建立密切联系,我们生活在符号世界,人本身也是一种符号,符号与教育也正是对人本身的聚焦。因此“符号教育学”和“教育符号学”皆是立足于于“教育+符号”的关系上。我们从字面意思可以看到,“符号教育学”是属于教育学,用符号学理论来探讨教育问题,这正是本著作的研究对象。“教育符号学”则属于符号学,研究的教育领域的符号现象和规律。这样一刊两者的重合、相似度过高,但是作者认为两者的区别依旧明显,刚刚是从逻辑论的维度进行分析,区分两者的分支,还应该从本体论、方法论、实践论逻辑四个维度进行两者的对比。其中在实践论维度之异,作者大胆创新提出两者的差别,“教育符号学”探索教育中符号意义以及从教育视角推进符号理论的发展,这里作者提到如今教育理论一直在改革,但是效果仍大同小异,可以将符号学作为一种全新的视角切入全新的领域,在教育领域推进符号实践和发展,教育中、学习中都存在着符号,探寻教育、学习的本质。在“符号教育学”方面大胆提出立足于教育学,基于符号学理论及相关研究,符号对我们自我发展、终身学习以及教师成长都有重构意义,有助于改变如今教育畸形、实践标准僵化等现状,符号在教育的实践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者还提到:“无论在实践中还是理论中,教育学如同邻家婢女。”书中不乏这种通俗易懂,精准下判定的话语,让读者不得不带着这样的判定反思自身所处的世界。作者在此著作中提到:“教育本质即以人生幸福为直接目的的符号化”,这是大胆创新的论述,值得中国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视,从西方引进的符号学理论来反思、实践中国的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究教育的深层意义。

三、基于符号演化史的三次教育浪潮

人类教育从原始社会的结绳记事到如今的有组织、有目的学校教育,历经漫长的发展和变革。人类每次科学技术的变革,都会带来教学的教与学的变革,作者提到:“人类的进化史就是符号发展史。”有意义地提出符号演化史来解释三次教育浪潮,这是极为创新的论述。前浪潮时期则是人类最初的原始教育阶段,出现一些原始符号,教育教学与劳动实践并行;在第一次教育浪潮时期,出现甲骨文、楔形文字等语言、文字系统符号,正处于传统教育阶段,大多理论性强、抽象性低,且教师是处于绝对权威的地位;在第二次教育浪潮时期,1687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标着着近代自然科学的正式确立,出现数学公式、化学元素等科学符号,开始以学生为中心,符号抽象性更强,更多为社会实践做准备。崔教授指出我们正处于第三次教育浪潮,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的联系更加紧密,对于研究、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以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为中心,AIVR成为符号中心,学习变得无处不在,教育的范围更加扩大,人类迈入符号教育阶段。

《符号教育学导论》力图通过审视当下,站在“虚拟符号”的视域前瞻教育形态,这让人不禁思考智能化时代对教育的冲击。人工智能正在取代人的劳动岗位,主体的空间正在被符号智能所替代,符号异化的现象也层出不穷。那么对于教育的冲击也是如此吗?崔岐恩教授在《符号教育学导论》给予我们答案:“不!而是蜜蜂遇到鲜花,花儿在蜜蜂、空气和水的作用下嬗变为沁人心脾的蜂蜜。”这里面有对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教育的肯定,在这个前提下,“学习必将成为教育的核心”、“无人、无界、无时”的未来学习中心终将实现,例如沉浸式学习、泛在学习、虚拟学习等学习无处不在;未来的学校形态发生巨大变化,“空校不见人,但闻读书声”的场景终将出现。最后作者提出智能时代教育的最大愿景:“不教的教育学”成为潮流,如今我们都处于未有之变局之中,顺应着时代的变化,我们总有一天会实现。

教育作为最为系统、复杂的符号场域,其中所蕴含符号意义并未受到其应有的重视。崔岐恩教授在著作中大胆创新探索,并加以论证阐述,是敢于踏入新领域的拓荒者。其《符号教育学导论》从符号学和教育学的角度,对符号、教育符号、符号教育等多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逻辑化梳理,在整个阅读过程,是深入了解这个新兴的学术领域的过程,不仅为我们理解符号教育学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和解读视角,也为以后能够进行此类研究时提供了一种可纳入参考范围的文本对象。

 

作者介绍:崔岐恩,温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研究兴趣:符号教育学。曾先后就读于苏州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威斯康星大学。 四川大学符号与传媒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广外南国商学院“华南符号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国际韩礼德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学会中青会理事,发表论文90余篇,主持省部级课题6项。出版译著《教育符号学指南》《教育符号学:教育中的符号与象征》,编著《中国符号教育学选粹》《新课程教学方法应用》,专著《符号教育学导论》《价值品质论》。国内较早提出符号教育学命题并初做论述。邮箱3839310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