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讯书评
   书讯书评
王行行评张新军《数字时代的叙事学—玛丽-劳尔·瑞安叙事理论研究》

《数字时代的叙事学》是引介国外叙事学发展最新动向的前卫之作,以瑞安叙事理论为个案,开辟了叙事学研究的新论题、新思维。作者在介绍瑞安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回溯,并结合具体的文本实例进行阐释,深入浅出,极大地增强了理论的可读性,并且将瑞安的叙事理论总结为对某种形式的“终极叙事”的追求。所谓终极叙事指融合了互动性、沉浸性、叙事性的总体艺术。

王行行张新军《数字时代的叙事学—玛丽-劳尔·瑞安叙事理论研究》

王行行

20世纪叙事学诞生于法国以来,距今已有百年的发展历程。叙事虽然是一种超越媒介载体的艺术形式,但是每一次媒介革命都会带来叙述艺术的创新。例如口语传播时代主要的叙事程式是史诗,文字传播时代催生了戏剧叙事,印刷传播时代造就了现代小说的精致叙事技艺,电子传播时代突破了空间的限制,让电影和电视叙事成为可能,到了网络传播时代,也就是数字时代,数字媒介的特征又会给叙事带来怎样变化?被认为在可能世界叙事学和数字媒介叙事学领域做出原创性贡献的瑞安,她的理论研究又会给我们提供怎样的研究新思路?在本书将会以非常具有叙事的方式一一解答,并且将瑞安的思想概括为一条关于叙事性的情节演化线路:概念抽象逻辑演绎媒介变身具身体验,清晰地呈现了瑞安叙事学理论的内在逻辑。

一、界定叙事:叙事性问题的解决方案

在叙事转向大背景下,叙事学的后经典分化与跨学科扩张,一方面带来叙事学的繁荣,“叙事”成为打通学科之间壁垒的实用概念工具,叙事学自身的学科边界不断扩大;另一方面也有着概念泛化与滥用,诗学品格的放弃,致使叙事学沦为“万有理论”的危险。除了叙事研究的学科问题,媒介性问题日益成为叙事学不可忽视的另一方面,这一方面广泛探讨除语言之外的其他媒介中的叙事问题,当语言在叙事的各种符号资源配置中的特权地位,那么叙事学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其实无论是学科问题还是媒介化问题,这些都指向的是叙事学的中心概念叙事性。叙事性问题的核心首先是对叙事的界定。实际上,各路学者根据自己的研究旨趣所提出的叙事定义很难获得普遍认同,作者通过客体主义思路和文本类型理论两方面来讨论叙事/叙事性概念的争议。在客体主义思路上,作者通过列举热奈特、普林斯、阿伯特、里克·阿特曼、赵毅衡、瑞蒙凯南等叙述学家对叙事的定义进行梳理,总结出传统界定思路的三特点,分别是离心运动、情节主导以及“表征”进入定义,并且在每个特点的基础上指出可能存在的问题。在文本类型学上,作者对查特曼、普林斯、赫尔曼三人的分类法进行列举,引出瑞安观点,认为既然在文本类型分类上无法达成共识,叙事的定义就更加难以说清。至此瑞安提出将叙事视为一个“模糊概念”,也就是不再追问某个文本是不是叙事,而是追问文本在何种程度上或者在那种意义上类似叙事,不同文本可以在不同程度上体现叙事的特性,将叙事性视作一个范畴典型性问题。

正如前文所说,跨学科性和跨媒介性是当下叙事学发展的最新路标,那么瑞安毫无疑问是叙事学学科前沿的拓荒者,她的关注范围是跨媒介的,工作方法是跨学科的,在跨学科对话中形成了自己的叙事性思想。作者追踪了瑞安叙事性思想的形成过程,并且其思想同其他学科理论并置与对话中,凸显了瑞安思想的前沿性。在与解构主义对话中,解构主义反对叙事学的核心模型:故事和话语的区分,其代表人物是乔纳森·卡勒,他用三个文本实例来证明故事不是话语所报道的现实,而是话语的产物。瑞安则认为故事和话语可以包含不同的信息,并且同样的故事可以在不同的话语中呈现,有力的捍卫了故事/话语的基本区分。在与游戏学派对话过程中,面对游戏学派为维护自身的学科身份,坚决抵制叙事学对游戏学的理论殖民,认为叙事性互动性无法兼容。瑞安提出数字叙事学来调和叙事学和互动性,同时他认为通过增强数字文本的叙事性来治愈所谓的“数字文本的分裂状况”。在与语境主义对话中,作者通过瑞安和路德鲁姆的辩论来讨论在界定叙事时,是突出形式语法成分还是语用因素。坚持叙事性的核心是语义学,外围是语用学的瑞安以此提出叙事性的模式。

二、可能世界:关于叙事性的认知模型

作为跨学科学者的瑞安挪用了两大经典范例,分别是可能世界和虚拟现实,可能世界理念为叙述学研究提供了新思路,瑞安借用可能世界模型来描述虚拟世界的外部关系与内部结构。外部关系主要表现为虚构世界同现实世界之间以及虚构文本之间的关系,内部关系主要指叙事世界的构成以及故事情节的发展图式。在本章内容中,首先介绍了可能世界与文学理论的关系和基本概念。随后介绍了可能世界本体论的两大对立立场现实论的另一立场:虚构论。为调和刘易斯的现实世界的指示说和雷舍尔的可能世界的心理建构说的观点,瑞安提出“再中心”思想,也就是一个可能世界为中心重新组织整个模态系统,以叙事接受着为出发点,虚构世界的体验模式。瑞安的再中心化思想预设了三个不同的模态系统,分别以不同的现实世界为中心:“本土系统”现实世界为中心;“文本宇宙”文本现实世界为中心;“指涉宇宙”文本指涉世界为中心。由于虚构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不完整性具有根本上的不同,虚构世界是本体论上不完整,而现实是认识论上不完整。如何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瑞安提出“最小偏离原则”,也就是尽可能地遵循我们现实世界的表征,我们对新经验的把握以及对叙事文本的理解,取决于是否能激活我们先前的相关知识。最小偏离原则不仅可以选择现实世界,还可以选择其他文本宇宙作为参考框架。“再中心化”和“最小偏离原则”这两大原则也成为后来瑞安沉浸诗学的理论基础。

可能世界理论对文学语义学的贡献之一就是提供了一个框架,也就是通达关系,即描述不同的文本类型和文类所投射的世界,依据这些世界同被当作经验现实的世界之间的关系,可能世界之间的关系被称作“通达性”。通过对通达关系的创造性阐发,瑞安构筑了一个精细的文类系统,建构了文本现实世界和现实世界的通达关系九种文本世界的类型学,进一步区分不同文本的虚构程度。伴随着可能世界叙事学和媒介融合,跨虚构性问题也引起了学界关注。在讨论跨虚构性的同时,作者厘清了虚构性、泛虚构性和跨虚构性的不同,指出虚构性和泛虚构性是文本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而跨虚构性则是虚构文本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互文性关系。在如今的媒介融合时代跨虚构性则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其新形式叫跨媒介故事讲述跨媒介叙事也是当今学术讨论热点之一。最后作者关注的是故事世界的内部关系,瑞安首先将故事世界分为文本现实域和文本虚拟域,其次通过对虚拟性的诠释和对道勒齐尔虚拟模态的改造应用建立了叙事世界的模态结构,这些世界之间的冲突构成了情节发展的动力学基础。瑞安的可能叙事学描述了叙事虚构的外部存在模式、叙事世界的内部结构、情节发展的动力学,并对叙事学的基本概念进行了计算机语言阐述,奠定了可能世界进路在叙事学理论研究中的学科地位。

三、数字媒介:“叙事性”和“互动性”的调和

具有文学理论和计算机技术的双重学科背景的瑞安,能够对数字叙事进行深入的探讨。数字文本性对于跨学科发展的叙事学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