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讯书评
   书讯书评
黄霄评吉莉恩·罗斯《观看的方法:如何解读视觉材料》

约翰·伯格说:历史上没有任何一种形态的社会,曾经出现过如此集中的影像、这么密集的视觉信息。毫无疑问,随着人类制造图像能力的提高,当今人们生活在一个图像资源极其丰裕的时代。图像不仅深入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而且成为无数人道德和伦理观念形成的主要资源,这种以图像为主要形态的文化通过视觉奇观与奇异想象主宰着人们的休闲时光、塑造着人们的观念,甚至也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与知识的重要渠道,从而形成了今天的一种全球性文化,即我们所说的“视觉文化”。

黄霄评吉莉恩·罗斯《观看的方法:如何解读视觉材料》

作者:黄霄  来源:符号学论坛  浏览量:550    2023-10-09 16:08:41

黄霄评吉莉恩·罗斯《观看的方法:如何解读视觉材料》

黄霄

约翰·伯格说:历史上没有任何一种形态的社会,曾经出现过如此集中的影像、这么密集的视觉信息。毫无疑问,随着人类制造图像能力的提高,当今人们生活在一个图像资源极其丰裕的时代。从街头巷尾的广告牌,到人手一个的手机屏幕,形形色色的图像不断地刺激着人们的感官,吸引着每一个人的眼球,所有人的注意力与精力都消耗在快速变换的图像之中。可以说,今天的人们生活于图像之中,被图像所包围。图像不仅深入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而且成为无数人道德和伦理观念形成的主要资源,这种以图像为主要形态的文化通过视觉奇观与奇异想象主宰着人们的休闲时光、塑造着人们的观念,甚至也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与知识的重要渠道,从而形成了今天的一种全球性文化,即我们所说的“视觉文化”。

视觉文化作为一个概念在20世纪初由匈牙利的电影理论家巴拉兹提出,他认为就像印刷术改变了思想传播的方式,电影摄影机也将作为一种技术方法大量复制并传播人的思想,如此一来,可理解的思想成为了可见的思想,概念的文化也成了视觉的文化。那么我们又该如何面对,理解这种来势汹汹又令人心醉神迷的“可见”文化呢?视觉文化研究是一个跨学科领域,结合了视觉研究与文化研究,涉足了广告、景观、建筑、照片、电影、绘画、服饰等多个领域,兴盛于1980年代后期,将看的行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观看意义的产生机制。詹姆斯·爱尔金斯总结出视觉文化研究的三种谱系:艺术史、文化研究、符号学与传播理论,在众多探讨视觉文化研究方法论的著作中,吉莉恩·罗斯的这本书无疑有着不凡的影响力。而之所以本书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近乎经典性的地位的原因,在于作者没有囿于现有的框架,而是采用了跨学科的视野,批判性的立场,提供了明确的方法论自觉意识和可供操作的实践指南。尤其是本书还区分了影像意义产生的三个地点以及每个地点的三种不同模态,建立了视觉文化研究方法论的“坐标系”,不仅对于图像意义的生产机制有帮助,而且对于此后的视觉文化研究方法也有很大启发和指导作用。;

一、视觉文化研究方法与本书的写作逻辑

本书的第一章里,作者讨论了一系列的文献,并且说明了视觉文化对于西方社会的作用,其次引出了视觉材料社会效果的重要性。此前运用视觉研究方法来解决研究问题的社会学家和研究既存影像的视觉文化学者几乎没有交流,而本书的一个重要关切点就在于对影像如何能让你感受到些什么的兴趣,即视觉图像的社会效果。视觉文化的批评者主要致力于批判地看待视觉材料的效果,作者在视觉文化文献中提取出的几个被关注的重点,首先是影像如何将社会差异视像化,如有研究关注到《魔兽世界》中的英雄、骑士或魔法师一类角色通常是白人形象;第二是视觉文化的作者们除了影像外观也很关注人们是如何看待影像的,如约翰伯格就认为无论是影像所展现的或是影像所诱发的观看方式,都是社会差异的影像发挥作用的凭借;三是视觉文化这个术语强调影像背后更加广阔的文化语境;第四是探讨视觉文化的大多数作品都表明,一群特定的影像观众会使用其自己的方式去赋予影像意义和效果;第五是这些作品都坚称影像本身有所作为。此外第一章也提到了作者认为的作为视觉影像的批判方法的必要条件,即认真看待影像,思考视觉对象的社会条件和效果,以及斟酌自己审视影像的方式,这一套方法将成为本书对于众多方法说明的架构。

《观看的方法:如何解读视觉材料》这本书试图对视觉文化研究的各种方法做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其中采用了大量的图像资料作为案例分析,在本书的最新一版中,还讨论了各种不同类型的数字媒体,包括视频网站如YouTube,电脑游戏,拍照手机等等,紧密地与当代人的具体实践结合。这些案例散落于不同的章节中,作为不同的视觉文化研究方法的实例。在第1章中,作者对于视觉研究方法做了概述。第2章中,提出了一种批判的视觉方法论。在第3章相当于是作者给出的本书的使用指南。从第4章到11章,每一章都会讨论一种用来阐释视觉材料的方法,并在章节的末尾给出此种研究方法的评价。在第12章里,作者讨论了视觉文化研究的道德规范。在13章作者对于整本书的内容做了综述,并且提出了视觉材料研究的综合方法。

二、迈向一种批判的视觉方法论

罗斯提出了一种视觉材料分析的框架,首先去区分了视觉影像意义产生的三个地点:生产影像的地点、影像自身的这个地点,以及影像被各种观看的地点,而在每一个地点又都有三种面向,分别是技术性的、构成的和社会的。通过三个地点和三种面向,作者建立出了一个视觉材料研究方法的坐标系,目前的视觉研究方法都可以在这个坐标系中找到自身的位置,绝大多数关于视觉文化研究的争论都是对于以下问题的分歧:哪一个地点和模态最为重要,为什么?罗斯在介绍本书九种视觉方法论时都强调对每种方法论的反身自省做出分析和评价,其前置的问题就是:为什么对视觉影像持一种批判态度很重要?又为什么反思这种批判也很重要?在广义的文化研究语境内,罗斯认为对参与了所谓“文化转向”的作品而言,反身自省极为关键。“这些作品以反身自省对抗学术知识普遍有效的主张,并且坚称学术知识和其他所有的知识一样,都是有特殊情境和局限性的。”

在影像的生产地点,如果我们对其技术模态进行研究,需要追问的则是视觉材料是如何制作的,一张照片是对于真实世界的捕捉还是经过了后期的处理加工,在视觉影像生产过程中明显的技术效果必须仔细考量,因为有些问题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如果对其构成性模态进行研究,则可以从视觉材料的类型角度对其进行打量,不同类别的视觉材料有时会有完全不同的目的。如果关注它的社会模态,需要思考的问题则是,图像由谁而作,为谁而作,又何时制作?对于影像生产地点的强调常常会形成作者论,这种将作品意义还原到作者意图的研究方法显然忽略了影像制造意义的其他两个地点。

影像制造意义的第二个地点是影像自身,任何影像都有形式上的组成部分,而其中一些部分来自于制造的环节,比如黑白照片的黑白色调来自于特定的底片和处理技术。在构成性模态上,伯格在讨论女性裸体的西方传统中所探讨的观看政治就属于这个层面的分析。在社会面向上,我们对于特定影像形式的感受与经验总是无法摆脱社会与文化语境。

影像制造意义的第三个地点在于影像被观众接受的地点,约翰·费斯克用收视这个词形容这个地点,并且认为这才是在意义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的地点。在技术面向上,用不同的影像技术给观众的体验过程是完全不同的,在影院中戴着3d眼镜和在自己客厅的电视上看同样一部影片,所得到的观影体验是截然不同的。在构成模态上,影像的不同内容也会对观者的观看态度有不同的影响。而社会的模态可能是了解影像收视最重要的模态,不同的社会惯行在特定地点构成对特定影像的观看。

三、视觉文化研究的九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就是“构成性诠释”,这是一种提供巨细无遗字汇以表达影像外观的研究路径,这种研究方法与西方美术史相关,是从艺术史中发展出来的研究路径这种方法需要有“好眼力”构成性诠释的有趣之处在于“好眼力”重视它眼中的高雅艺术,并且拒绝自身成为明确的方法和理论,作用就像是一种视觉的鉴赏力。因此可以想见,构成性诠释极端重视影像自身,并且对自己的实践并无反身自省。此外,构成性诠释转向普世的艺术和天才概念,完全忽略了艺术的社会模态,用来处理一些特定影片广泛的文化意义和共鸣有一定困难。

第二种方法,内容分析依照量化的理想以及自然科学的方法论,来分析文化的文本,内容分析密切关注大众传播媒介,拥有最精准的、可靠的方法论立场,提供了一种明确的方法,用以系统性的处理大量影像。  内容分析的局限性在于:把影像肢解,因此可能无法处理它们的相互关联,内容分析还假定自己是一种客观的方法,所以不包含反身的成分。内容分析的确依赖量化分析,但要诠释内容分析这种技法的结果,还是必须先了解影像的编码是如何与影像产生意义的广阔脉络发生关联。

第三种方法是符号学,“揭露隐藏在美丽事物平静表面下的成见”,符号学的地位,来自其对影像如何产生意义这个问题直截了当的处理,符号学提供了完备的分析工具,让人在分析时可以抽离影像,并追踪影像如何在一个更广大的意义系统下运作。符号学并不适宜于处理视觉影像的经验和情感成分。

第四种方法是精神分析,精神分析包含了主要处理人类主体性、性意识和无意识的理论。精神分析作品用个案研究的方式仔细关注特定的或广泛领域的影像。它让影像发挥自己的效果,不论是心理的或是社会的,比如讨论性别差异时就同时处理这两者。像符号学一样,精神分析有一套细致的词汇,用来诠释性别差异的视觉化,以及推测观众和那些视觉化之间的契合关联。不过,除了性差异之外的其他种类的差异都被忽略了,精神分析不能处理视觉影像展示和接受的这些社会惯行。

第五种和第六种方法都是来源于福柯的话语分析。话语指的是建构出事物如何被思考的一组陈述,也指我们给基于这种思考而做出的行动方式。话语是一种对世界的特殊知识,形塑了世界如何被了解,以及世界上的事物又是如何受到处置。因此“艺术”从而不被理解成特定种类的影像,而是知识、体制,还有一些主体和惯性。我们也可以把视觉性想成一种话语。话语分析I关注话语作为一种概念,是经由不同种类的视觉影像和言语文本进行表达,不关注特定话语所蕴涵的惯行。首要关注语言。处理的是权力/知识问题。话语分析II关注体制的物质实践,摆明了关注于权力、真理范型、体制和技术。解释一下就是,话语分析I的一个研究主题乃是话语本身的组织,强调话语内在的复杂性和矛盾;话语分析II更关心由体制和惯行所生产、强调的这些材料,以及材料所生产出的人类主体。

第七种方法是在1980年代成为文化研究的核心部分的受众研究,讨论径直聚焦于收视地点的一系列研究及其方法,最常用访谈法、不同类型的民族志等。受众研究以受众、影迷、用户为对象,人们是怎样与在具体社会情境和地点中的特定类型的视觉对象打交道?民族志是一扇窗户,通向“具有全部社会复杂性的受众”。而受众研究的成果几乎不会注意影像自身的力量。

第八种方法是制作照片成为研究课题的一部分的状况,分为照片文档、照片引谈法和摄影小品。照片文档法要注意本身对编码过程进行反思讨论;照片引谈法是指在研究访谈中插入照片;摄影小品因其文字与图像相互平等,是“一种真正的合成形式”。本章的案例不少都是针对儿童展开的研究,非常具有实操上的启发意义。

第九种方法不是具体的方法工具,而是统摄全局的道德规范与视觉研究方法论。罗丝特别提出了处理视觉材料时会遇到的一些特殊的伦理困境——伦理问题在当代视觉文化的众多地方表现得相当活跃。使用视觉研究方法并没有义务保证非得匿名,但不拿匿名当回事则需慎重考虑。权利话语对于现代伦理至关重要,而且其中存在着各种预设,其中首要的预设就是“信任以利与弊作为权衡的最终尺度,并且以此来判断行为对与错的固定原则。

以上是对本书主要观点和逻辑结构的简单评述,可以说这本书相当于是一本视觉材料研究方法的汇编,罗斯将主流的视觉研究方法都纳入其批判性的框架之中,对于视觉材料分析和视觉方法研究都有很好的启示作用,借编辑的话说“本书是近二十年来,视觉研究方法领域的权威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