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符号学:自然、文化与意义的现象学路径》是瑞典隆德大学约伦·索内松(Göran Sonesson)教授的重要著作,集结了他近三十年的研究成果,展现了北欧符号学界的学术洞见。这本书不仅是索内松教授个人学术探索的结晶,也是认知符号学领域的重要里程碑。
符号学与现象学的交汇
——杨伊然评《认知符号学:自然、文化与意义的现象学路径》
杨伊然
《认知符号学:自然、文化与意义的现象学路径》是瑞典隆德大学约伦·索内松(Göran Sonesson)教授的重要著作,集结了他近三十年的研究成果,展现了北欧符号学界的学术洞见。这本书不仅是索内松教授个人学术探索的结晶,也是认知符号学领域的重要里程碑。
一、理论贡献与跨学科视角
二十世纪兴起的两个重要的跨学科倡议中,认知科学和符号学占据了重要地位。二者都对人文和社会科学影响深远,却各有所长。符号学长于建构精致的理论,而认知科学则更擅长提供经验性研究方法。在过去的二十年间,“认知符号学”经历了创建、独立发展等多个阶段,它整合了认知科学与符号学的跨学科方法优势。目前,认知符号学已成为一个多学科领域,汇集了多种视角、理论、方法和成果,并涵盖了符号学、语言学和认知科学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内涵和观念。这些观念反映了人类文化区别于与其他物种的根本特征。索内松教授在书中深入探讨了认知符号学的理论视域,尤其是其与现象学的紧密联系。他试图整合符号学之外的方法,作为符号学方法论的补充,这一点在学术上具有创新性。书中,索内松提出了认知科学的符号学转向以及符号学的认知转向,展现了两个学科的交叉与融合,这对于理解人类文化的特殊性至关重要。
二、方法论的创新
索内松在书中提出了以现象学为研究方法,以符号学为最终归宿的学术路径。索内松将现象学作为研究方法引入认知符号学,这一创新性的结合为符号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他通过对皮尔斯符号学的三元结构和胡塞尔现象学的比较,得出皮尔斯现象学可以被视为胡塞尔现象学的一个特殊变体,从而成功将现象学与符号学结合起来。索内松在皮尔斯的符号三分法基础上进行了丰富和界定,明确了第一性、第二性和第三性的内容。他通过对这些概念的阐释,以及三种亚相似符的分析,得出了有关符号的结论,即“符号都是由某种出现的东西、某种产生反应的东西和某些意识到正在发生什么事情的人们所建构的”。索内松在书中广泛使用图像和表格来表达复杂的理论思想,这种直观的表达方式使得抽象的理论更加生动形象,易于理解。在学术著作中,这种丰富多样的表达方式颇为难得,它不仅增强了理论的可读性,也提高了理论的说服力。索内松的方法论创新还体现在其跨学科的视角上。他不仅关注符号学内部的理论发展,还尝试整合符号学之外的方法,如认知科学等,作为符号学方法论的有益补充。这种跨学科的整合为符号学的经验性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路径。索内松在书中提供了符号学的经验性研究的方法路径,这包括对符号的含义、符号的三分法以及符号在生活世界、历史、全球化等具体语境上的表达的详细界定。他的研究不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深入到具体的文化领域中,提出了颇有见地的看法。
三、文化与传播的探讨
在书的下篇中,索内松将认知符号学推演至文化、传播领域,尝试建构一个文化符号模式,并区分进化理论与文化符号演进的关系。这种分析路径巧妙地将认知符号学的意义理论和文化实践结合起来,为其框架的建构提供了依据。
索内松在书中提出了建构文化符号模式的尝试。他从卡西尔的观点出发,认为符号是人类文化存在的根本形式。在此基础上,索内松进一步探讨了文化符号学的相关研究,为理解人类文化的特殊性提供了新的视角。他通过分析生活世界的三种文化、全球化的三种可能,以及历史的沿革,提出了现象学式的认知符号学在文化领域中的表达。索内松在书中区分了进化理论与文化符号演进的关系。他探讨了唐纳德有关历史沿革的进化模式的问题,分析了情景文化、模仿文化、神话文化、理论文化四阶段所对应的情况,并提出了相应的符号学内容。这种分析路径不仅揭示了生物进化与文化进化的相似之处,而且分离出了文化进化所特有的内容。索内松在下篇中还探讨了符号资源在人类特性产生和维持中的重要性。他指出,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模仿、神话和理论记忆的呈现不仅能经由遗传抵达个人,更能经由族群生成沉淀,并作为文化渐渐传播下去。这表明了索内松对于文化与传播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以及符号在其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在探讨全球化的三种情境时,索内松运用文化符号学视角,分析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互和影响。他的研究不仅关注自我文化、他者文化和异文化之间的关系,还探讨了这些文化交流的基础——符号。索内松在书中提到了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并将其作为研究文化演化的认知符号学的基础。他认为,生活世界是一切意义的起源,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起源于生活世界,也要落脚于生活世界。在生活世界中,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人是在生活世界直接体验到生活意义的。
索内松巧妙地将认知符号学的意义理论和文化实践结合起来,为其框架的建构提供了坚实的依据。他的工作不仅丰富了符号学的理论基础,也为理解人类文化和传播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
四、学术与实践的结合
索内松的研究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探索,他还关注于现实问题和人的问题,这一点在认知符号学和文化符号学的研究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他的工作对现实问题的思考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启发。
索内松的研究强调了符号学在解读现实问题中的重要性。他通过符号学的理论框架,分析了社会现象、文化表达和人类行为背后的符号意义,为理解复杂的社会现实提供了新的视角。这种解读不仅限于抽象的理论层面,而是深入到具体的社会文化实践中,如媒体传播、广告、艺术等领域,揭示了符号在构建社会现实和个体认知中的作用。索内松在书中特别关注了“人的问题”,即人类如何通过符号来理解和表达自我与世界的关系。他探讨了人类认知过程中符号的角色,以及这些符号如何影响我们对现实世界的感知和理解。这种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的动机和目的,以及这些行为如何在社会文化中得以体现。索内松的研究跨越了多个学科领域,包括心理学、社会学、文化研究等,将符号学的理论应用于这些领域的实际问题中。例如,他分析了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突和交流,探讨了不同文化如何通过符号进行对话和互动,以及这些互动如何影响全球社会的发展。索内松还探讨了符号学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如何通过教育来培养个体的符号意识和批判性思维。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符号意义的建构和理解。通过教育,个体可以学会如何解读和创造符号,从而更好地参与社会文化生活。在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代社会,索内松的研究也关注了技术如何改变符号的生产和传播。他分析了数字媒体、互联网等技术平台如何成为新的符号系统,以及这些系统如何影响我们的沟通方式和文化表达。索内松的研究还涉及了符号学与社会变革的关系。他探讨了在社会运动和政治变革中,符号如何被用来动员群众、传达理念和塑造公共意识。这种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符号在社会动员和文化变革中的力量。
《认知符号学》一书在学术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好评。它不仅弥补了学科的空白,也为国际符号学界提供了新的研究路径和视角。尽管有读者指出,书的篇章安排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但这并不影响其在学术上的价值和影响力。约伦·索内松的《认知符号学:自然、文化与意义的现象学路径》是一部深刻、创新且具有前瞻性的学术著作,它不仅为符号学领域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也为跨学科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方法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