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华文明——文化遗产的记忆与传播”学术工作坊
古往今来,从雄伟壮丽的万里长城到神秘瑰丽的敦煌石窟,从热闹喜庆的春节到韵味悠长的京剧,无论是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每一处遗存、每一种技艺,都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真实见证,更是承载着民族记忆的“活化石”。借助文化遗产,我们得以播撒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进而夯实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说,文化遗产是勾连历史、现在与未来的重要纽带。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与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文化遗产不再只是供人探幽访古、消遣留恋的记忆之场,更是人们情感与身心相依的“精神家园”。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正从文化遗产的再现工具,逐渐衍化为我们感知、诠释和理解文化遗产的媒介化环境。然而,在这一过程中,文化遗产也面临着生态变化、技艺失传、过度商业化、全球同质化等诸多考验。
在此背景下,我们亟需从传播学视角思考新时代的文化遗产议题。例如,如何建构文化遗产的媒介记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如何立足本土,助力中华文化遗产的国际传播,促进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与包容合作?要深入探究这些超越单一学科边界的问题,仍需学界同仁持续对话、共同求索。
基于此,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拟举办首届“中华文明——文化遗产的记忆与传播”学术工作坊,旨在探究文化遗产在记忆与传播研究中的“盲点”与“卡点”,并鼓励从跨学科视野出发,多角度剖析当下文化遗产的传播现状。本次工作坊将通过观察、追踪、反思和理论化相关议题,深化新闻传播学与文化遗产学的交叉融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本次工作坊对实证方法和史学方法同样欢迎。我们期待来稿具有清晰的问题意识,能够基于一手材料尝试理论创新。本次工作坊征稿的具体议题包括但不限于:
o 文化遗产的媒介记忆建构
o 国宝文物/历史建筑物的媒介考古
o 中华民族“三交史”与古代人际传播
o 城市工业遗址的记忆展演
o 历史文化街区与网红城市营造
o 古村古镇的数字化传播与乡村振兴
o 博物馆的记忆流通与新媒体传播
o 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叙事
o 文化遗产/非遗的短视频传播效果
o 中华优秀文化遗产的国际传播实践
o 其他相关议题
举办时间
2025年9月20日(暂定)
举办地点
武汉·中南民族大学
发起人
黄骏 中南民族大学副教授
学术支持
吴世文 武汉大学教授
姬德强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陶喜红 中南民族大学教授
征稿规模
为激活与会嘉宾的充分探讨,保证工作坊交流的质量,计划征稿12篇左右,须未曾在国内外任何会议和期刊公开发表,欢迎议题相关的跨学科投稿。工作坊将根据研讨意见,择优推荐到支持刊物发表。
征稿流程
1.有意参会的作者请于2025年5月31日前提交3000字左右的长摘要及个人信息和联系方式,以“姓名-单位-论文题目”为邮件标题,发送至专用邮箱:mcofch2025@126.com;
2.我们将邀请同行专家进行匿名评审,并于2025年6月30日左右公布评审结果;
3.入选作者于2025年8月31日前提交论文全文(10000字-15000字之间)。
费用说明
此次工作坊不收取会务费,获邀作者参会期间的食宿由承办方负责,交通费自理。
主办方
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承办方
中南民族大学“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媒介记忆研究”学术团队
协办方
武汉大学“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实践与创新团队”
中国传媒大学数字伦理研究所
南方科技大学遗产活化利用与现代生活方式研究中心(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支持刊物
《传媒观察》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学习与实践》
《新闻与传播评论》
《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