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李幼蒸《仁学与符号学》出版

作者:符号学论坛  来源:符号学论坛  浏览量:2096    2012-02-28 11:24:25

                                          

编者按:李幼蒸先生的新著《仁学与符号学》已由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共409千字,376页。全书讨论了符号学与仁学、仁学心术学和中西学术等重要话题。现附上序言及目录,供大家了解。 
 
序言
理论话语和现实语境
 
20105月,相当偶然地,四周间在京、沪、杭做了10次讲谈;20112月,也是相当偶然地,一周间在渝、蓉两地做了5次讲谈。与各地师生讲谈和对话的经验和独自思考著文不同,话题和方式都须针对着具有积极思想交流潜力的众多对话方,而彼此的对话又都活生生地被置于现实语境中。对于我这样一个欠缺教师长才的人来说,不免惊讶地发现,听众反应读者反应很不相同。早就多次表达过的学术意见可能并未引起读者多大关注,而同样的意见在此讲谈的活生生现实语境中却有可能引起更生动的效果和更积极的反应。我于是想到,是否应该完全按讲谈的方式来从新组织一下相关的学术思想和意见,以使得读者可获得类似于听众所获得的那种认知效果。然而这样做,实际上却也并不容易。一来我自己从来没有为自己的讲话录音的习惯。二来,即使将每次讲演录音交我使用,我(在心理习惯上)也不可能通过转录原讲完成一份现成的文字稿。我的习惯一定是重新编写。是的,我的任何二次性写作都只能是重新编写(所以我从不可能自己准确地完成自己写出的中英文对译工作;我一旦重回原先的文字,一定会重新组织思路,因为每一次写作的心理背景都不会与前一次相同)。因此,对于上述想法而言,最合理可行的办法是:按照原先讲演的提纲、对讲演的记忆、以及对讲演对话的体验来重新进行编写。这样的编写结果,相信,就文字内容而言,一定比讲演系列的内容要更可取一些。因为,每次讲演内容不仅因此得以获得改进的机会,而且系列讲演中不同的讲演之间还可以加强彼此的联系性和统一性。这固然是理想的方式,但哪里容易抽出时间来做呢?
 
实际上,我的每次讲演内容所传达的都是我最近经常思考的一些题目。这就是为什么我总是一口气完成一次讲演的缘故。而那些正在思考的各种题目,又多半是最近以来写出过、发表过的文字,尽管主题和意念可能散落在各种不同的篇章之中。我于是想到,凡是在听我讲演和座谈而对课题感兴趣的听众,其后若能再读我的文章,就会更能抓住要点。那么我为什么不先将作为上述15讲内容之来源的各篇文章先行汇集起来充当相应的读物呢?这就是我这次从重庆、成都回来后马上集结一个集子的理由所在。
 
我的长期以来研究的课题——符号学,现代西方哲学,仁学,儒学,人文科学现代化等等——之所以不容易被清楚把握,主要因为它们都具有跨学科特点。而学界多数人所熟悉的是单学科论述方式。现在,所谓人文科学理论的前沿进展,应该说主要就是跨学科和跨文化的演变。我的相关论断和说明表达于各种不同学术门类和主题之中,而它们彼此也有一定的联系性。这种联系性只有通过细心比较不同篇章中的类似论点来加以把握。通过一年来与各地师生密集的交谈对话,我深信青年一代学人是会了解符号学和解释学的人文思想旨意的。在此我却不得不指出一个最近以来越来越清楚的现象:对于把握跨学科、跨文化人文科学理论发展来说,外文界、中文界、传媒影视界的理论爱好者们,似乎比哲学界的研究者们更具有对其理解和接受的可能。其实此一现象不难解释。跨学科理论当然就不是哲学本位主义理论。哲学界处于一种矛盾情境:一方面它是传统上理论思维大本营,而另一方面其两千年之久的科班性也导致业者习惯于把诸哲学大家的现成著述结论就当成了各种权威理论。因此,其理论观反而从结构上趋于内容固定化和思路凝滞化。结果,一谈到理论哲学家就马上向现成的哲学学派路线挂靠。这样的倾向也反映了哲学专业本身就包含着某种文本自足性或与外在现实隔离性;换言之,哲学家倾向于脱离实际,也就是脱离世界。如果再加上可能出现的其他学术外的因素,如哲学家仍然以为哲学是众学之王而自己已是哲学王国的成员,就会进一步增附某种理论自足感,从而对其他理论思路产生排斥(特别是当他们还欠缺哲学以外的他科知识的话!)。因为,说到底,哲学家的心志可能不是在朝向真理本身真理往往仅成为他们的语言游戏筹码),而是朝向某种哲学势力(仁学的本质之一就是抗拒任何不当权势,而历史上哲学家中往往不乏依势而行之辈),这是今日哲学界最易发生的自我滞后之惰性,并势足以阻碍其思想前进,因此特别值得大家警惕。本人曾以哲学为人生最高志业,此一体察,也可以说是一种自我反省吧。
 
那么,为什么那些本来其专业并不要求理论化的部门反而会维持其较高昂的理论兴趣呢?这一现象实乃社会文化朝向理性化、科学化演变的自然结果:青年一代学人自然地滋生着理论思维要求;换言之,例如,中外文学界,传媒界,影视艺术界等领域内的新一代理论工作者们,开始要求对各种现实研究对象增加理性的认知,也就是要求各自专业的理论化提升。也正因为未曾受到严格哲学性规条的束缚,他们反而易于注意现代人文社会科学各门类中的多元化的理论成果。而后者正是产生于同一思维方向中的:新理论往往来自对各专业中的现实对象进行创造性的理论化思考;即各种理论联系实际的产物。符号学和解释学就是这样的学术思考习惯的产物;后者看似表述方式特异,实因勇于朝向新的现实对象,新的精神目标和新的思维方向。当然,中外文学界和传媒影视界的学者们虽然或许还欠缺足够充分的理论训练,但他们却可能处于时时朝向理论化思维的生命冲动之中:他们渴望学习各种对课题现实具有有效说明力的新理论!(而哲学却往往只能提供著名哲学家们的陈旧哲学结论)这就是我一年来的15次集体接触和众多单独接触中获得的体认。这也可说明为什么是文学界、传媒界、影视界的人文学者反而对符号学理论更为关注的原因之一。当然,我们如此看好人文科学中哲学以外的其他各界,主要是指看好其成员可能具有更广括的开放心态。学者只有知有不足,才能产生继续学习的冲动和意图。并不是说,文学界和传媒界已经现成地具备了较高的理论知识水准。其他各界和哲学界一样,如果不以向真、求真为最高目标,同样会趋炎附势,追逐潮流,甚至于比哲学界更严重(如外文界由于会外语可能更易追逐外国时髦而又一切以所选择的外国学星之名气大小作为自身选择依靠的标准)。就此而言,我一贯说的心术学岂是蹈空之论?
 
无论中外学界,逻辑学和语言学均为符号学世界的基本组成部分。但是,逻辑哲学和语言哲学本身不就是哲学吗?应该这样来看这种现象:逻辑学和语言学都是文化符号学的组成基石,而二者也都是哲学的组成基石,它们本身具有着独立的、偏于技术性的自足运作域,本身学术不需要处处介入各哲学流派的哲学讨论。二者的技术性使它们既可安全地参加符号学界,也可单纯地参加哲学界。正由于不必受制于具体哲学学派立场,所以也不易产生对跨学科理论的理论性抵触。所以,逻辑学和语言学都是符号学的可靠同盟军
 
在此我们还要涉及一个更为吊诡的现象:由外语系转为哲学系的哲学专业人士。他们的外语系背景本来应该使他们亲近符号学,而实际上往往相反。为什么?这一现象是由两种合力促成的。作为本科学习阶段在外语系度过的学人,他们当初并未充分获得任何科学专业训练(个别人的个别努力除外);但他们的外语能力其后却有助于他们先一步接触国外哲学内容。而此接触本身也具有两个特点:一方面是快捷,因为有了外语能力;而另一方面多半是速成(欠缺足够的知识基础,但更主要的是:外语能力引生的急功近利诱惑:不难在两种语言世界间直接转录原著)。结果。他们反而最易于成为哲学学派的拥抱者,即利用外语的快捷来弥补知识基础的欠缺,通过迅速的哲学学派选边来站稳业界的脚跟。这样,他们也就自然而然地易于成为表面上的哲学原教旨主义者(这样他们就可以摆脱学习他科知识的压力了),后者自然会倾向于反对来自符号学的任何异端理论干扰。如果个人竞争求胜意识强烈,他们的功利主义意识就会远大于追求新知新学的意识。此一中国文化现代化过程中自然发生的吊诡现象,颇有可能影响民族文化学术发展的大方向和文化的依存性格。对此问题,本文集多有论述。
 
跨学科的理论发展趋向其实反映着一种世界人文学界的正常演变方向:人文科学界各科的相应理论化追求,明显地超越了传统哲学类理论形态的范围。这也说明了为什么我认为,今日国内外符号学世界的中心问题变成了跨学科理论和哲学中心主义理论的互动关系问题。哲学和人文科学的关系,已成为国内外人文学界的最主要问题。符号学和解释学要想健康发展下去,必须朝向这个尖锐而艰难的主题。为此,既需要强化哲学专业研究,也须要扩大人文科学各领域的理论研究。必须指出,今日西方理论界对此的认知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将在中国学区建设全方位理论研究的平台。哲学和符号学的关系如此重要,我遂在访问四川大学哲学系和文新学院时将在四川的最后两讲定名为符号学和哲学的关系仁学和儒学应该并可能加以区分。前者的思路正是跨学科,后者的思路则是跨文化。就中国人文学术而言,符号学,国学,人文科学现代化,应该加以统一思考。我在川大文新学院主持的百家讲谈上,一开始就对川大哲学系和文新学院给予我的讲演机会表示感谢,因为我在两次讲演中提出了这两个在我看来是具有(不仅是对国内人文学术界而且是对国际人文学术界)高度学术重要性的课题。如果我在西方某大学的讲演中提出同样的讲题时,我就不会在讲演开初做这样的立场宣示,因为这不会在西方高等府内产生任何积极的反应。而在自古人才辈出的四川高等学府,我却陡然产生了这样宣示的冲动。这是因为我直接感受到了某种民族文化精神的氛围仍然漂浮在中国文化区的校园里:我们的知识积累或有未足,而我们的民族文化心灵却仍然活生生的向四面八方开通着。符号学和哲学的互动关系,这是今日世界人文学界理论能否前进的关键所在;仁学和儒学的互动关系,这是人类伦理思想和历史现实互动关系的区域性缩影。(两次讲演均无讲稿,但据悉已有音声文本上网)我愿在此告知读者,我在2012年南京第11届国际符号学大会上的讲演标题就是:仁学人本主义伦理学和符号学的未来。仁学,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信仰方向问题;符号学,直接关系到人类人文科学的理性化发展的问题。在此,让我对文新学院曹顺庆院长,赵毅衡教授,以及哲学系熊林主任热心安排的两次讲座,表示感谢;特别是赵毅衡教授还通过原先的学生和朋友为我安排了在重大、重师大以及西南大学的三次重庆讲演。我也须借此机会对原川大教授、现任山东大学高等儒学院的黄玉顺副院长表示感谢,他在我甫从四川返美后就安排了院刊对我的相关议题的访谈录,使我有机会继续讨论川大百家讲坛中上的重要议题。所以我也将此访谈录原稿列于文集末尾了。让我在此以最简洁的方式再次提出仁学与儒学作为信仰学(而不仅是作为学术研究对象)的本质区别。
 
     ~仁学(表达于孔孟)是指学者的伦理性态度和动机的结构,后者根植于文明史上千古不变的人性;其目的是从伦理性原理出发以提升一切人的伦理品性;由于构思及编辑于前秦汉专治时代,故几乎未受到王权势力的操纵(后来掺入的伪文句除外);今日提倡仁学,就是明确地提倡个人伦理态度和动机的伦理化提升,此思维运作域是具有相当超时空的普适性的,故完全可行之于现时代。
     ~儒学(表达于五经),其中虽然掺入了孔孟部分语句,其文本编织的前提、条件、目的、运作、效果(这些就是符号学分析关注的结构性和功能性方面)等完全受制于古代帝王权势与制度,是彻底为王权利益服务的;而其涉及的信仰、学术、技术等知识性部分,已经完全落后于科学时代的水准,故明显地不可实行于现时代。
 
我须再次重申:此一议题的重要性,是指我们对议题呈现方式本身的重要性,却并不是指可对相关问题的解决提供有效的方案。对于人文学者,要务在于明确问题的性质和设定问题的表述方式。然后据此准备相应的知识步骤。永远要记住孔子所说的学与思的互动关系,思,一定要辅以学。思想过程永远得是与研读过程齐飞。所以,我们既不可让海内外排斥知识研习的非理性主义哲学污染我们的智力,也不应该让任何一种所谓不同于大陆旧时期理论话语的低层海外华裔学术话语廉价地充作替代品!他们根本欠缺足够的现代思维手段处理此复杂的思与学、知与行的关系问题。
 
实际上,新时期30年以来,大陆获得了百年来最好的研究人文科学理论的客观条件,而且各处出现了新一代热中于理论探讨的青年学人,包括越来越多的青年女学人。记得1982年在多伦多国际符号学夏季研究班上我首次注意到有这么多欧美女学生对理论思维如此关心(特别是对于福科和艾柯的讲演),这在大陆当时还是难以想像的。而最近的观察和经历让我看到了中国大陆的女理论家们也已到处在涌现了。我还得指出,一般而言,大陆青年一代的人文理论热情似乎远比港台青年要强烈。尽管我们处于人文学术发展问题重重的过度时期,我却再次感觉到中国人文学界存在着一种令人鼓舞的(也许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现象:这就是青年一代的知识热情和理论热情!究竟是因为地大物博才得以使得中华文化传统不致被商业化大潮所完全吞没,还是反映着中国具有更深刻的历史文化底蕴呢?海外华人地区,其所谓中华文化传承,所指的主要是物质性文化而已,他们哪里还有什么高级人文思想热情。美国梦恭喜发财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口头禅,年薪和身价,这就是广大青年所关心者。难怪比尔盖兹的形像已经统一了全世界的理想偶像。当此之时,我反而在大陆青年学人一代中再次感觉到了某种纯洁的理论渴望。这就是思想源泉,这就是精神土壤!它深深地、默默地根植于几千年的仁学传统中。如果在古代它主要体现于诗词曲赋之中,如今它主要体现于学术理论追求的冲动之中,从而表现出了一种中华文明的真正博大精深,一种与时俱进的学术雄心和精神眼界。然而,当然也要看到,任何文化热情都须要切实的实践渠道。为此,青年一代人文学者首须勇于追求知识,敢于将精神热情转化为日常的艰苦学习。为了有效的学习自强,当然先得知道自身实际的学术条件和现状。于是,我就在本文集涉及的不同课题中和从不同的角度上,坦率指出现实中的人文学术发展问题之所在。如果不能认真地面对这些历史遗留下来的实际问题,不能认真努力解决这些问题,理论热情就难以最终成长为理论果实。我愿在此进一步强调,中国人文学术未来的发展,绝不可能由任何来自海外的学术思想方式加以直接指导;任何海外优秀学术思想资源,必须经过中国学区内部的创造性消化和改进才可以成为中土积极的精神及学术力量。
 
最后,我还想提及一桩私人的小小体察:70后、80后一代的青年人文学者似乎对我这样的独立学人表示出了更友好的态度,这和我在80年代与直接来自文革时期的当时青年学人的不睦关系似乎形成了对比。为什么?也许因为后者当时更关心个人的成功因此视我为竞争对手,而前者今日能够更关心个人的知识进步吧。我愿把此体察也视作时代学界进步的一个表徵(这当然不是指我个人的感受本身,这是不重要的,而是指从此个人感受中所反映出来的新一代集体行为倾向本身)。让我把这本文集就奉献给中国的青年一代人文学者吧。
 
这本集子当然也是对不久前访问重庆大学及重庆大学出版社的一个纪念。首先要对陈晓阳副总编的接待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陈进与李金正两位青年编辑还曾带我游览了旧磁器口古镇,登山俯览了嘉陵江色。最后更要感谢陈进、小兵夫妇在四川大学陪伴我参加了几次学术和聚会活动,两天来的多次交谈让我有机会深入了解了青年一代学人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力。
 
~~~~~~~~~~~~~~
 
  
 
      序言 学术理念与现实语境
 
            上编符号学与仁学
 
    A.中国符号学和南京国际符号学大会
 
1现代西方理论在中国六朝古都——2012南京国际符号学大会的意义
2中国符号学的身份、任务和潜力
3 写在2008“南京国际文化符号学研讨会召开之前
4 除夕感言:谈「中国符号学论坛」的意义
5 仁学和符号学的历史交迂---论东方智慧和西方理论的辩证互动
        B.符号学和中国人文科学
 
6漫谈符号学的学术功能辨析
------创作的思想性与研究的理论性之别
7大陆讲谈五月行
——兼论人文科学的现状和未来
8符号学与人文科学研究 (思勉研究院讲演)
9中国符号学与西方符号学的理论互动
10.漫谈中文系中国符号学
11新世纪人文科学前途和仁学伦理学
12符号学:人文科学整合的新世纪火车头
---欧美中心主义vs 全球化沟通
 2009西班牙第10届国际符号学大会论文)            
13 20年后重访西班牙:符号学万里行
 
        下编      仁学心术学和中西学术
                  A.仁学和学术心术学
14理论翻译和人文科学前途---以译代研趋向的长期后果
1580年代人文学术的先天不足及其后果
16仁学心术学的学术后果
17学术实践中的虚与实
18仁学三书和学术真理
              B.西学
19当代百岁法国大思想家列维-斯特劳斯辞世感言
20列维-斯特劳斯对中国社会科学发展的启示
21重读胡塞尔的必要性
22胡塞尔vs 海德格尔
23电影理论和符号学:“80年代忆往
24.与伊格尔斯交流历史理论思想        
-----兼析国际人文学术交流之倾向
 
        C.国学
 
25.仁学伦理学和汉儒意识形态英文书再版感言
26中国人本主义伦理学
27再论顾颉刚的国内外意义
28历史上有两个孔子:孔子1与孔子2
29论语vs.易经:何者为中国之圣经
30李幼蒸先生访谈录(山东大学《当代儒学》)
 
 
 
 
到学术论坛讨论  
好文章总是百读不厌,赶紧收藏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