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艺术符号学》专辑

作者:符号学论坛  来源:符号学论坛  浏览量:2590    2012-08-27 18:05:45

《艺术符号学》专辑

《论语》言:“求也艺”;《礼记•乐记》言:“艺成而下”,此时的“艺”多指才能或技巧,并由此将“礼、乐、射、御、书、数”称为“六艺”。清代刘熙载认为:“艺是道之形也”,将“艺”由具体层面推向抽象层面。关于艺术,较为传统的概说是:它是一种文化现象,大多为满足主观与情感的需求,亦是日常生活进行娱乐的特殊方式。其根本在于不断创造新兴之美,借此宣泄内心的欲望与情绪,属浓缩化和夸张化的生活。文字、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任何可以表达美的行为或事物,皆属艺术。近代,与艺术相关,衍生出表演艺术、空间艺术、造型艺术等注重外在形式的艺术模块,又出现了艺术美学、艺术欣赏等注重理论与感悟的艺术解读。正是由于艺术覆盖如此宽泛的领域,历来论者对艺术的定义莫衷一是。

       维特根斯坦认为,“对于不可言说之物,应保持沉默”。难以定义的艺术应该如何定义,这成为艺术研究必须处理的问题。符号学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难题,开辟蹊径。符号学是文化研究的专用武器,它对待任何概念都采取一种开放的态度,也是符号学自身特有的思维方式。正是凭借这样一种开放性,符号学顺利融入到同样颇具开放性的艺术当中,艺术符号学应运而生。从艺术符号学角度探讨艺术,需要明确艺术符号的艺术意图,跨越符号学中所谓的“指称难题”,打开解释项的无限衍义之可能。同时,由于当代艺术呈现出正项艺术与异项艺术相互交错的局面,出现反中项、反正常的标出行为,应对“泛艺术化”的符号危机,任重而道远。

      本专辑收录了十余篇有关艺术符号学的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包括对艺术符号能指与所指关系的探讨,对符号表意主导功能与艺术阐释线索的追溯,以及对康德、卡西尔、苏珊·朗格、鲍德里亚、马尔库塞等名家的艺术理论的解读。当然,很多学者最后都回归到,对中国当代日常生活“泛艺术化”的反思。面对“泛艺术化”,既有观点认为这是“读图时代”所暴露出来的审美症候,是中产阶层大众文化意识形态的表述,又有观点认为“泛艺术化”,实际上是在打艺术与生活的擦边球。众多学者各抒己见,在不断的论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艺术的宽泛性以及呈现出的多变性,使得艺术符号学探索必须涉及多个领域,同时密切关注不断衍生的新事物、新现象。当然,艺术越是这般变幻莫测,越是为艺术符号学留下了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我们期待更多观点新颖,立意深刻的文章出现。

 

傅其林:论哈贝马斯关于审美领域的规范性基础的阐释

 

伏飞雄:中国当代日常生活“泛艺术化”的符号学传播学反思

 

韩晗:文化批评、媒介传播与读图时代的审美症候

 

胡家祥:艺术符号的特点和功能

 

胡易容:艺术文本的“无解”与“有道”

 

胡友峰:对形式的重新发现——论卡西尔的符号:形式美学

 

王冠:“表现性形式”:苏珊·朗格的艺术符号论

 

吴兴明:消费时代或全球化:重振美学的一线新机

 

仰海峰:现代艺术与符号拜物教

 

姚文放:马尔库塞的形式主义美学解析

 

张杰:艺术语言的重新认识

 

张晚林:艺术:如何由“诗艺的”走向“诗性的”?

 

张贞:日常生活审美化:中产阶层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表述

 

赵宪章:康德先验形式美学

 

到学术论坛讨论  
好文章总是百读不厌,赶紧收藏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