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评《社会不存在——世界系文化论》

作者:李璐茜  来源:符号学论坛  浏览量:5880    2012-05-17 11:06:24

 

假想世界中毒症候群
——评《社会不存在——世界系文化论》[]
 
“社会不存在”。这一论断出自近年日本限界小说研究会选编的论文集《社会不存在——世界系文化论》。这一论断是对当下个体所生存的表象空间之大胆挑战及概念重构。当今社会无疑已踏入一个高度信息化、数据化、网络化的时空场域,在高于有限个体生命体验数万倍的信息负荷流冲击下,传统阐释社群的公共场域,常识经验认同,意义共享在过剩的符号化社会体系中逐渐面临被质疑和重组的命运。
信息优先,数据至上主义,导入了一个“数据消费”[②]时代。大量的信息和情报在短时间内涌入个体的经验视域之中,愈来愈占据其有限的解析、筛选、储存空间及能力。个体与其所存在的公共场域,外部世界之间的关系开始在数据流变中再构、重组。外在世界与自我的关系就像车载导航系统一样[③],我们通过共有的社会符码GPS定位自身存在。信息和数据本来应该为我们提供高清晰解像度,然而当信息和数据高速流转的网络虚构空间开始占据和入侵个体生命,个体所依赖的阐释社群逐渐虚拟化、网络化,其生存于实在世界的客观物理生命体则不断缩小,简化。如此形成这个有趣的悖论式现象:伴随着进入个体经验世界的数据量不断扩大、增值,经验主体与实在世界的关系反而愈来愈模糊不清,网络虚构的社群关系建立的同时,实在世界的“社会”既消失不存在。个体可以拥有虚构的家庭、人格、社群关系网络甚至经验、记忆,然而实在世界中很可能与“现实”相去甚远甚至完全相反。个体的主体意识一旦越过真实与虚构的边界,倾向于虚构世界,则会在网络主体间性之中,被巨大的信息流所吞没,被无穷尽的数据所更新意识,以至于丧失现实人格,游离于虚构世界的黑洞之外。
步入后现代的文化语境之中,时代背景、政治意识形态紧密牵动并支配着每个社会个体的宏观历史时代逐渐向多元价值体系共在,个体自我意识不断膨胀的虚构可能性时代转向。随着个体的学识、职能领域专门化,其兴趣爱好,所关心的事物也逐渐分区分层,共享经验出现一种群星分散状的岛宇宙化[④]现象。传统意义上个体通过先验统觉所获取的世界一致性被打散,经验现实则在平行宇宙,多重时空的叠加映射下呈现出谜题般的碎片状。
在此文化语境中,逐渐生发出一种具有标出性特质的亚文化概念体系,世界系。世界系这一能指称名,指向一个隐藏在社会文化中项与异项之间的特定意义阐释社群,亦即“宅”文化群体。“世界系”语源出自日本,最早是流行于网络的特定用语,用于意指在动画、漫画、电子游戏、轻小说、手机小说等诸种文类体裁框架下的叙述建构方式类型及作品群,如《新世纪福音战士》、《机动战士高达》、《最终兵器彼女》、《灼眼的夏娜》等动漫作品,本书还论及新海诚美术作品,岩井俊二电影作品,《电车男》系列作品等。其操作模式主要通过围绕平凡普通的柴废男主角“我”与其约定守护,身怀异能的美少女“你”之间的关系,展开拯救世界或异世界战争等抽象宏观命题的叙述。这一叙述框架模型如今已屡见不鲜,出现在中外各种文类体裁的作品之中。
世界系概念深深植根于“宅”文化群体的生存语境之中,所谓宅,亦即一种在高速信息流中被吞没了社会属性,自意识过剩的“动物化”[⑤]经验主体,通常为年轻男性,足不出户,断绝与实在世界的社会接触转而在虚构的数据网络中获取意义,日语称为“御宅族”。世界系的叙述模式通常具有“元虚构”叙述建构的“物语”品质,御宅族们借助媒介与体裁的力量完成自我虚构,亦即制造对象化自我与假想世界相重合,选择一种“符号现实”,取代实在现实,扮演一种类型化的“符号身体”[⑥]来体验“安全的痛感”。虚构世界中的特定角色或人物会在成长中受伤、流血甚至被杀死,而类型化的抽象型文本则安全的保持了界限,成为自我意识的代用物。具有“萌点”的型文本可以是美少女游戏的选择性角色,亦可以是cosplay中的猫耳女仆装,其共通性质皆为虚构性文本。笔者将御宅族称为假想世界中毒症候群,即沉醉于虚构世界并作为经验现实来生存。症候群一词有一个群体因相互影响而达成一致意向之意,故无论是世界系还是宅文化本质上都是一种阐释社群共同获取意义的符号行为和阐释努力。
在世界系的符号体系运作过程中,其重心是向符号接收者,亦即阐释社群一端倾斜的。世界系的符号构筑方式超越了以往“投瓶通信”式的意义传递,意义从发出者到接收者之间在漂流瓶的密闭空间内保持稳定。世界系则是“空气阅读”式的意义嬗变,其更侧重于作品之外的事实,依赖语境生长变形,以保证交流的效率。得益于当代各种新兴网络媒介(如you tube,twitter,facebook,微博等)的匿名性投稿,世界系的作品群通常具备“N次创作”[⑦]的属性,其媒介是一种“消费生成媒介”,在“可操作的现实”与“符号的现实”之中获取秩序的再生。经过群体多次添加创作所产生的共享性经验阐释,则获得了一种“疑似同期”[⑧]的错觉,每一次作品生成的具体时空被同质化,形成时空共有错觉。如群体共造的人工合成歌手、电子虚拟偶像初音未来登台演唱。个体所自发选择的经验现实相互重叠,扩大为群体性的“选择同期”,从而形成一个个虚构网络意义社群。世界系文本具有“演出性”特质,其角色扮演的性质加速了虚构与现实边界的模糊,游戏性的现实共感,现实幻像取代了物理空间的客观存在,填充进入多重次元空间场域。
失去了实在世界的社会领域,蹲守在电子密室中的御宅族不断从社会性的自我向虚构性的自我逃走。在相对化的现实中,自我从“作为主体的自我历史一贯性”向“疾走的非主体性”跳跃[⑨],从各种身份附加组合而成的“伴随主体”中逃脱,选择一个虚构的“现实”,或一种虚构的未来,建构一个单向度的型文本人格。当代日本的网络咖啡吧难民,即是御宅族这种生存现状的真实写照。蜗居在狭小的“胶囊旅馆”般的封闭空间中,只要一台电脑,一部手机,便足够其意识主体建构一整个庞大的假想世界。
一方面是过剩以至富余的信息量吞没了经验主体的社会属性,入侵个体生命;反之,被虚构的时空场域所同化的假想人格亦有可能反过来影响实在世界,出现选择性的“跨层”行为。现实中的人格先跨入虚构人格,而后虚构同步的假想人格则跨出虚构踏入实在世界。如沉迷网游的亲少年恶性犯罪事件,妄想症猎奇模仿犯罪,邪教恐怖活动等等,已严重侵害到实在世界的社群场域安全感。这一过程历经“从现实逃避”到“向现实逃避”[⑩]的转变,主体臆想通过全知全能的“神”的视角来理解世界,试图将虚构现实侵入到物理现实之中,从而引发实在世界的悲剧,坠入虚构与现实边界裂缝的深渊。
总而言之,学界对于“宅”的文化属性批评多居于负面或是贬义,本书则透过对表象世界经验语境中从属于世界系范畴的各种不同文类、体裁的文本分析,从复合媒介文本到亚文化社群,动漫、轻小说到纯文学、电影、演剧,从表象到身体,直接扣问在现代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数据牢笼的囚禁中,苦苦挣扎的人类灵魂。对于现代人生存困境的思考,意义阐释方式的流变,此书从世界系独特的建构角度出发,打开了通往符号传递终端的另一扇门。
 
[]限界小说研究会编著,《社会不存在——世界系文化论》,南云堂出版发行,2009年。
[]东浩纪著,《动物化的后现代——从“宅”窥视日本社会》,讲谈社现代新书,2001年。
[]?姨枚妓菊阎??读隳甏?鄣?mdash;—网络,郊外,文化》,soft bank creative 出版发行,2011年。
[]宇野常宽著,《零年代的想象力》,早川书房,2008年。
[]东浩纪著,《动物化的后现代——从“宅”窥视日本社会》,讲谈社现代新书,2001年。
[]笠井洁著,《侦探小说与符号的人物》,东京创元社,2006年。
[]滨野智史著,《建筑的生态系——如何设计情报环境》,NTT出版,2008年。
[]同上。
[]参见:浅田彰著,《逃走论》,筑摩书房,1984年;《构造与力——超越符号学》,劲草书房,1983年。
[]大泽真幸著,《不可能性的时代》,岩波新书,2008年。
到学术论坛讨论  
好文章总是百读不厌,赶紧收藏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