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从纪录片看叙事者和叙事角度的变化及本学期课程体会

作者:宋骞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量:2799    2012-07-04 23:23:41

 

从纪录片看叙事者和叙事角度的变化及本学期课程体会
宋骞         
北京大学09级本科影视编导专业
 
      经过一学期的影视节目策划课的学习和讨论,我有很多自己的体会,比如王老师在课程上所讲授的形式的意义,实际上我觉得这也曾是我欠缺的部分,由于专业是学习电影,我曾经一直坚信内容大过形式,但是通过这学期的学习,我懂得王老师所说的“要为自己建一个结构”,只有当建筑起这样一个结构的时候,内容才能找到自身的契合点,才能与形式融合,正所谓“一切形式都是有意味的形式”,一旦失去了表达的方式,那么内容就好比失去框架的藤蔓无所依附,也就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
在这篇文章中,我想通过讲述我自己看过的两个颇受好评的节目的独特理念和角度来阐释这种形式的意味。《走近罗马人》一片主要以历史学家的专业性和平民化的历史内容而取胜;而《一日的英国》则是大胆的在网上搜集800小时的视频材料,有着不可取代的参与性和深入性。
同时我也想就这两个节目谈谈我们小组过程中的我的个人体会和本学期我自己的课程感悟。
 
1、叙述者的统一
《走近罗马人》(Meet the Romans)是由历史学家玛丽·比尔德 (Mary Beard)主持的在BBC播出的历史科教系列节目。节目主要介绍罗马帝国的历史和兴衰。首先,与国内大多数的科教或者纪录片不同的是,主持人和画外音的朗读者不再是科班出身人员,而是一位货真价实的历史学家。比尔德教授身兼主持和编剧二值:安排节目内容、把握节目的节奏,而体的拍摄、剪辑、配乐等后期制作则要背后的专业团队的支撑。国内也在慢慢意识到专业人员在记录和科普题材的影视节目中的可信性和画龙点睛的专业价值,但是专家们的知识和能量仅仅局限于只言片语的采访剪辑,而且受着主持人诱导和局限,或者仅是作为幕后的顾问。这种间接性首先无形中给制作团队带来更大的困难,其次也日益不能满足高要求的观众群。
我自己看过几期这个片子之后觉得,这个片子很好地把叙事者这个讲述的主体统一起来。正如前文我所说,这系列纪录片的主持人和画外音做到了统一,其次节目的整个叙事角度也做到了统一,这个叙事角度是指一部影片在最终呈现出的效果和最初所预设的是完全一样的,因为一部普通的电影,编剧的剧本可能在其中占百分之四十,是一次创作;而导演将会在整个编导过程中进行二次创作,这大概占百分之三十;而最终演员会进行第三次创作,大概占百分之二十。实际上,这三者在一部影片中都是叙述者,每个人都表达了自己对整体的理解,这样做法的好处对于大工业时代的生产流水线来说,可能会降低一部商业电影的风险,但是从另一个角度对于观众来说,我们看到的是割裂的叙述者,是不完整的叙事思维,因此我们也会常常问:电影是编剧的?导演的?还是演员的?
这就像现如今很多谈话类节目都标榜着主持人为核心,因为电视节目与电影有很大的区别,这种区别可能浅显地说是资金和规模上的区别,然而所带来的结果是主持人成了一档谈话类节目最大的叙事者,主持人完成了一档节目创作的百分之五十到六十。
因此,这部纪录片当中,我认为很有创意的一点是在于这部纪录片将叙述者统一起来,片中的教授骑着一辆自行车,走走停停,穿梭于罗马的城内城外,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和比喻、联想和再现使得观众仿佛也看见生活在这个大帝国中贩夫走卒。一砖一瓦、一个字迹模糊的石墓碑也在比尔德教授的讲解下有了全新的故事。一块平淡无奇的花岗岩,居然也会让我们心生感慨,“哦,原来这里埋着两个从埃及买来的罗马奴隶兄弟,之后在造反中死去,但是主人因为钦佩他俩的精神而为他们在通往罗马城的大路旁修坟立碑。”这种“自编自演”的形式会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少了许多做作而又牵强的“惊喜”,给这类节目开辟了新的思路。
 这一系列片另一引人入胜之处就是在它切入历史的角度。罗马帝国的历史大家耳熟能详,而且早已有大量的影视作品加以呈现,关于凯撒,奥古斯都,帝国兴衰的史诗般的故事大家已经怠倦了。无论再逼真的历史重现或者演绎(《罗马》),也似乎达到了一个顶峰和死循环了。而这三集系列片之所以能被制作出来也是应史学界的新风潮。历史不再是帝王将相的历史,也是平民的、甚至奴隶们的历史。人们更加好奇罗马帝国蒸蒸日上之时,生活在城内的罗马公民的生活和姿态,由此也看到那时的社会风尚和人文气息。比尔德在这三集中讲的都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和油盐酱醋。比如介绍当时城内古怪的面包师,倒卖谷物发家致富,自己的坟头也修成一个大面包的样子。在比尔德的介绍下,我们知道当时污秽的街道和住所,蓬勃的商业和接踵而至同样兴隆的高利贷生意,结婚生子还有奴隶的境遇等等有趣的话题和现象。内容是真实的,专业的,更是有趣新颖的。再加上比尔德教授亲切而又充满激情的介绍,节目大受好评是意料之内的事情。
2、叙述角度的变化——剪辑的再创造
《一日的英国》(Britain in a day)是BBC配合奥运会拍摄的一档100分钟的剪辑性纪录片,着力于用真实时间(real time)来展现英国人生活的风貌。“每个人都会在15秒钟被吸引住。” 的确如此,这个片子的脚本不是来源于拍摄一个英国人,不是十个,二十个,而是三百个英国人在2011年11月12日(星期六)这天的长达800小时的DV拍摄。这部纪录片,或者一个国家的自白的成功首先要归功于导演马修斯(Morgan Matthews)的剪辑功力:粗略的算算,他也要在每500分钟里面剪出1分钟的精华。从一个专业从业者的眼光来看,这些业余的脚本的成色可想而知。但是这种广种薄收的独特素材搜集的方法经专业的剪辑和整理后却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首先,单凭制作团队的力量是无法达到这样的深度和广度还有最重要的自然的常态。就算是能够做到,耗时费力不说,拍摄时候的沟通上也存在很大的问题。
这部片子的创意在于利用剪辑这个形式创造了一个结构,而内容则是由300多个英国人自己来填充,无疑在这部片子中,剪辑做到了最大化的创造,将本平淡无奇甚至是质量粗糙的非专业的DV作品剪辑成一部完整的影片,而仔细想想,这种创意便是来自于叙述角度的变化和二度理解。
想象一下:这300多名拍摄DV的观众最后坐在电视机前,想看到的首先是自己拍摄的片段有没有被使用上,其次是哪一部分被使用上了,最后还会想一下自己当时拍摄的这部分是怎样一个意图,而最终呈现在片中的,也就是是否和剪辑师达成了一致的理解?
因此,这部片子的成功之处其中有一点来自于叙事视角的变化,与之类似的比如《南京南京》中对于日本人的叙事视角的变化,不再带有主观情绪,而只是客观地讲述;还比如《金陵十三钗》便是叙事角度变化的又一成功之作,站在女孩的视角上,片子从开始到结束都是以片中女学生书娟的“南京话”讲述的,南京方言与书娟的画外音成为一个战争中的“孩子视角”,于是这场非人性的战争便会体现着孩子对于世界的认知与思考。
上述而二者叙事视角的变化更多地是一度创作,同时是更加依靠内容所改变的叙事角度的变化,而这部纪录片不同就在于,叙事视角的变化是在二度创作中完成,即剪辑中完成对原本素材的第二次理解,也就是说,这些所有的视觉呈现并不是一开始编演和排练好的,而是在“一次性”的记录当中成型;其次这种视角的转变更依赖于形式,即前文所说“形式为自己建了一个结构”,这部片子当中的结构就是英国人的一日,在这个结构当中,叙述者将原本的素材二度理解,重新编织出一组完全新颖的内容,这也就是所谓蒙太奇的意义和效果所在。
从天蒙蒙亮,就是伦敦人赖床起床,睡眼惺忪的去洗手间,匆匆吃过早餐,赶第一班火车或者公车去上班,有的人却已经在别人的熟睡中开始了一天的工作:速食店的点货的店员,地铁内部的检查员,晨起的跑步者……有一位早上冥思的父亲,他说清晨时他唯一属于自己的时间,不必想工作的压力,也不用陪着两个正顽皮的小家伙儿玩儿。他静静的打坐,不知所以然的两个早起的女儿蹑手蹑脚的从背后搂住爸爸,这个父亲忙碌的一天又开始了。片中还有一个长期自残的女子展示自己手上一条一条的疤痕,有些人录下的事在圣保罗大教堂门口的示威活动的帐篷和人群,有的是令人捧腹的家猪赛跑大会,还有一对在医院结婚的新人等等。因为不是实现编写的剧本或者排演好的剧情,所以,不是所有的片段都是戏剧性和爆点十足,但是当它们被剪辑在一起,每个人平凡而又不尽相同的生活点滴熠熠生辉起来。这个片子没有刻意的去包装或者美化英国人,甚至,他们的房间邋里邋遢,他们也会讨厌上司和工作,也会想图小便宜,也会去酒吧喝个烂醉。但是这样不完美的呈现反而让我们看到人性与美得光辉性:就是这样一群人,他们真实和可爱的活着。
 
3、谈话类节目的走向和本学期学习体悟
本学期我们小组做的是娱乐性谈话类节目,其实这个想法包括最后的小组报告的呈现都是来自于我的创意,平时比较喜欢看《康熙来了》,喜欢小s的“放荡”和口无遮拦,也欣赏蔡康永对于语言本身的把握,但是正如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的:这是无法复制的。而且有可能这也是不会再出现的。
首先,我们在最后小组报告中制作的那期节目,想和本土做一个结合,而且我本人非常相信中国文化将会再度崛起,因此我提议加入中国传统的曲艺项目,当时偏重的是相声,因为我个人非常喜欢听刘宝瑞先生的相声,喜欢在他那种娓娓道来的故事当中最后捧腹大笑,这是幽默,而不是现如今很多人的耍宝。幽默一定要对生活本身有着独到的视角和看法。
但是我们在制作的过程中发现我们现如今的人对生活本身就缺乏一种理解,因此,想要达到这种幽默是非常困难的。
其次,我在这个过程中其实一直在反复问自己的一个问题是:电视到底需不需要具有教化意义?还是只是一个娱乐大众的工具?
同样在这点上我对于电影的理解是:电影并不是个人的艺术创作,而是流水线上的工业产品,而教育意义完全取决于这是哪条流水线上生产出的产品而已。
我在小组讨论中,也曾想把这个结论套用在电视节目上,但是发现电视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平面化和浅思维的传播载体,电影就是讲一个故事,表达一种情绪,然而电视有无穷多种栏目,每个栏目的宗旨又是不同,就算电视具有教化意义,那么又如何将这种深度思维平面化?因为我曾经看过蔡康永提到过他曾经也在台湾做过读书的节目,效果非常不理想。
也就是说,正是鉴于电视这种浅思维和平面化的特征,我们才需要更多地把目光投射到其本身的形式之上,可能电视栏目更加适合“一切形式都是有意味的形式”,形式决定了一个电视栏目的组织框架和内容编排,同时也决定了这档栏目的节奏和最终是否好看。

 

到学术论坛讨论  
好文章总是百读不厌,赶紧收藏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