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文艺学第十五次读书会综述---马航事件与底本/述本

作者:苏智  来源:符号学论坛  浏览量:2756    2014-06-10 08:41:23

本次读书会,唐小林老师推荐的书目,是赵毅衡先生2013年的新著《广义叙述学》中的第二部分第三章《底本与述本》。读书会首先由唐小林老师介绍了这一章的主要观点,并结合近期发生的马航事件,对底本概念以及相关的叙述学理论进行了探讨。随后,大家围绕叙述的底本/述本概念,以及底本的真实性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气氛活跃,内容丰富。

 

一、关于底本/述本的读书报告

唐小林老师以《马航事件与底本/述本》为题,向大家做了《底本与述本》的读书报告。唐老师指出叙述是建立在一种分层模式上的,没有分层也就没有叙述学。底本/述本理论是对分层基本模式的改辙,这种改变足以撼动叙述学的建构基础,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唐老师认为,原有的分层理论往往有意无意地锚定在“真实世界”,叙述学陷入“模仿论-反映论模式”,叙述文本形成的前提是存在一个可供叙述的“真实世界”:或者是按自然时序和因果关系发生的事件,或者是逻辑真实的事件。叙述学成为叙述文本相对于“真实事件”的变形学。赵毅衡先生提出的底本/述本理论,则是将叙述学彻底引向形式论,这是对原有叙述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底本/述本的学理基础不在“反映论”,而在“符号学”。这是对叙述学进行的一次符号学的转换。从符号学出发,述本可以被理解为叙述的组合关系,底本可以被理解为叙述的聚合关系。述本与底本的区别,主要在选择,其次是再现,也就是媒介化、文本化。述本的任何成分,都是与底本同时发生的,述本与底本“双层叠合”。即是说,述本中的一切,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出自底本,底本就是“供叙述选择的一切”,没有被选择的留存在底本之中,已经被选择的依然在底本中。底本只是可供选择的元素集合,它与述本既无时间上的先后,也无逻辑上的先后,是同时发生的。底本是实在的,可靠的,自然的,述本只要能把表现方式“不自然”的地方加以“自然化”,述本就落脚到底本的实在之上。

那么,底本/述本理论能否应对广义叙述学并切合事实性叙述?唐老师认为,聚合轴运动是一个不断“试推”的过程,这个过程形成了“底本”。双轴运动是所有符号表意的运动,也是一个最一般的符号学理论,因此它必然适合所有符号表意活动,也就理所当然适合于人类的“广义叙述”活动。而对于事实叙述的问题,唐老师结合近期马来西亚飞机失联这一事件的相关新闻报道进行了阐释。按照原来的叙述学理论:底本是一个客观真实,新闻发布是述本。但新闻发布这个述本,不仅遭到各国媒体的怀疑,更受到失联家属的质疑。如果马方真在“撒谎”,那么新闻发布这个“述本”,就可能越出了客观存在的“真实事件”——那个所谓的“底本”的内容。可见,即使是新闻这类的“事实叙述”,“底本”依然是符号操作的结果,并非“客观”事实的重新排列与组合,而是相关事件的材料库,这也就证明了底本/述本理论可以有效回应和解释事实性叙述。最后,唐老师指出,“底本-叙述-述本”三层次论的提出,可能是赵毅衡先生进一步推进底本/述本理论的一个方向。

 

二、关于底本述本相关问题的讨论

冯宪光先生首先肯定了《广义叙述学》所具有的重要学术价值。关于底本与述本问题,冯老师认为,底本也应该具有一种叙述形式。同时,底本和述本都存在一个主体性的问题,述本可能在某种程度和范围上一致,但不同的主体会建构自己的底本。

赵毅衡先生对冯宪光先生的观点进行了回应,认为提出“底本形式”这个问题很有启发性,值得认真研究。针对底本的真实性,赵毅衡先生设问:马航事件是述本的角力还是底本的角力?马来西亚航空、美国官方以及中国受难者的家属,对于同一事件都有自己的述本,而不同述本背后都潜藏着自身构成元素的底本,每个底本都有其合理性。至今我们也无法说明谁的底本才是最真实的,因此,述本和底本并不是真实发生的事情。

马睿老师认为,底本/述本理论为叙述学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新的可能性。对于不指向真实世界的虚构叙述而言,底本这个概念尤为重要;不仅如此,意图指向真实世界的纪实性叙述,所形成的述本与真实世界之间仍然存在底本这个中介。她列举了系列纪录片Air Crash Investigation(中译名《空中浩劫》)的事例,对此问题进行了富有见地的阐发。在事件、底本、述本三者关系中,述本试图还原事件,但述本只能依靠底本,而底本对于事件而言可能是不完整的,比如没有打捞上来的黑匣子,然而底本也可能溢出事件,比如某些关于事件的猜测。而且,记录片本身作为一个空难事件和空难调查的述本,同时也把从搜集、选择底本到形成述本的过程呈现出来。在叙述行为中,底本作为“有关某事件的材料库”,其来源和构成很复杂,底本可能无限丰富,因而如何把握底本与述本的联系,还有待引入各种具体叙述行为进行考察。

傅其林老师则认为,述本更真实,底本是构造出来的。述本是现实的话语行为,我们对事件的回溯总是通过述本来完成,通过比拟一个原初的东西来建构叙述的真实性。模仿不仅是个逼真的问题,更是一个原型和模式的问题。我们可以建构一个结构模型,从而建立一种新型的认知模式。傅老师认为述本是通过话语行为建构出来的,因此脱离了底本。述本建构了新的现实,而不一定是在原初的元素中来选择与组合,生成的新的事件往往对我们的影响更大。

唐小林老师认为,其实叙述学就是文本学,真实的作者和读者都在文本之外,可以不必理会。底本是叙述者的底本,受述者同样也有自己的底本,这些都不同于真实作者和真实读者的底本。叙述学就应该研究叙述领域之内的问题,因此把真实读者和作者引入叙述学来研究是不恰当的。是否可以像运用伴随文本的理论解决“文化”问题一样,来解决受述者的底本问题。这样也就彻底坚持了形式论的方向。

饶广祥、高树博等老师也就叙述底本与述本的相关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老师们异彩纷呈的讨论为大家提供了一场学术盛宴,使同学们对叙述学理论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

读书后肯定了阅读和讨论身边学者著述的做法,希望今后能坚持下去。冯宪光先生建议,下次读吴兴明教授的新著,得到大家的热烈响应。(完)

到学术论坛讨论  
好文章总是百读不厌,赶紧收藏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