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赵毅衡《断无不可解之理》出版

作者:符号学论坛  来源:  浏览量:4170    2015-09-29 20:45:44

 

《断无不可解之理》

意义的悬搁与解读的可能

——读赵毅衡《断无不可解之理》感言

 

作者:孙金燕

 

西方神话中有一段漂亮的公案,在亚里士多德也着迷的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中也有过记述:狮身人面的怪兽斯芬克斯好容易想出个谜,难倒了每一个过路的人,直等遇见英雄的少年俄狄浦斯才得到了谜底·现在读来,谜语本身似已无迷人之处,倒是解谜的过程和结果大有意味,这个并不难猜中的谜,何以当时天下人皆不知其谜底;出谜者斯芬克斯为何终未引俄狄浦斯为知己”从此做一对好谜友,反倒投崖以自绝于世。

将其理解为斯芬克斯有美貌更有坏脾气,未免小儿科;是否喻示人无法认识自己,又高深得只能留给哲学去对付。即兴而思,想来无论做何解都与这两点脱不了关系:谜,只能在解谜中才能靠近;但谁敢肯定地给出唯一答案,谁也就伤害了出谜者和谜语本身。

在昆明这个细雨的早晨,浮想这段爱琴海边的公案,与阅读先生赵毅衡的诗话书稿《断无不可解之理》有关。先生是我老师,他渊博、睿智、谨严而深刻,每每听其言与读其书,都有如露入心、醍醐灌顶之感。面对这部即将付梓的诗话书稿,从初识书名之凛冽,到惊艳内容之透辟,都使得这场阅读一如既往地全程充满张力,并时时诱使我暗自忖度:先生会如何征服文学上的斯芬克斯。

“断无不可解之理"无疑是一个语气峻峭,不需要低调与留有余地的命名或称命题。以此为名的书稿,是先生在系统的叙述学、符号学体系架构之余,关于诗文本、诗文化以及诗写者的若干断续与明灭的见解。故体例上不计长短,有百来字的禅机诗话,亦有近万言的磅礴之论。如此混搭风,虽在先生著作中实属少见,却也别有一种从心所欲不逾矩之自在。其间,他还狡黠地将“诗话”这种传统的论诗文体,扩展为更广义的诗学批评话语,所论除了诗歌,还兼及歌词、戏剧、书法、批评等各种艺术门类。如此,这个命名的不容置疑性,指向的是诗之解必然有,更是广义的艺术、文化之解必然有。

从新批评、叙述学、符号学,再到符号叙述学,先生沉浸于“形式/文化学批评”(a formal/cultural approach)三十多年。那个他得以从煤窑里攀爬出来的1978年的早春,已注定此后他与“形式论"的相遇,是契机也是必然:“十年的体力劳动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主导的文学方式和批评方式,所谓映真相的现实主义,只是浅薄的自欺欺人主义。我贴近生活,贴得很近,我明白没有原生形态的、本在的生活,一切都取决于意义的组织方式。"自此,从早年的《苦恼的叙述者》(1991)、《礼教下延之后;中国文化批判诸问题》(20m),到新近的《意不尽言..一一文学的形武一文化论》(2009)、《符号学原理与推演》(2011)、《反讽时代,形式论与文化批评》(2011)等诸多著作中,他一直坚守着“从形式探视文化”的立场,让一切隐藏在明显的、自然的、普遍的、无可争议的事物背后的事物,皆经由组织它的“形式”,被洞察与追溯。“诗话”《断无不可解之理》意欲表达的,同样是这个立场,并同样将在“形式”的洞察中完成。

可解或不可解,在于文本自身,亦在于阐释。

艺术总是不透明的,它的意义需要经由批评阅读来构筑。接受美学将其解释为语言的“召唤结构”,即由于语言作为声音象征符号系统的局限,事物和思维的属性既不可穷尽,又不能直接对应,它只能是唤醒主体经验。而先生在《艺术的秘密在于藏起秘密》中形容这个“召唤结构"为:“艺术告诉我们她有个秘密,艺术也告诉我们她藏起了这个秘密,艺术的秘密就是她不告诉我们这个秘密藏在哪里,诗就是与艺术的捉迷藏游戏。“读起来像一段绕口令文字游戏,却形象地指认了:语言之下有秘密才是艺术的本意,任何艺术的接受与阐释,都是对文本的猜游戏。

而猜测亦有规则,需受到“形式"的制约,要在元语言集合中完成。文本的意义从来不是先于自己而存在,也非独立地存在于自身之中,其产生和阐释,都必须依靠元语言来实现。早在《如何把韦伯切成两半一一一新儒家与“继发型资本主义”的伦理价值》一文中,先生已对此有过精到论述;后来的《元语言冲突与阐释漩涡》一文以及《符亏学原理与推演》(2011)诸作中,他亦反复强调元语言对于文本意义生成与析取的统摄功能:只要有相应的元语言,意义的存在就已事先确定,便不可能有无意义的符号文本;既然元语言不允许一个文本没有意义,哪怕是确实不可解的文本,阐释者也能得到一个“近解”。

像这样的情况,我们的传统艺术批评将“无理”与“至妙”做相互推衍,便是一个极妙的佐证:清朝人吴乔在《围炉诗话·答万季野诗问》中提出“无理而妙”,贺贻孙又在《诗筏》中提出“妙在荒唐无理”,沈雄更在《柳塘词话》称“词家所谓无理而入妙,非深情者不办。”中国古典诗话或词话的“妙悟”式批评传统,赋予作者与利根器的批评阅读者(戛济安在《两首坏诗》中语)之间相视一笑、了然于心的权利:无理之妙,妙就妙在妙不可言不必言,而“无理”之说.不必当真。

所以,先生说“意不尽言”:“在批评性阅读之前,文本的存在待定:文本靠批评创造意义。不需要批评的文本,不是正常的文本;不需要批判的文化,不是正常的文化。但是意不尽官,因为言者之言‘特未定’,批评只能产生一可能的意区。"意在文本意义的解释有无限可能。

之后,先生又说“断无不可解之理”:“人类符号表意中的一个根本性悖论:不是符号文本要求相应的元语言来阐释它,而是元语言强迫符号文本产生可解的意义。”强调在阐释之前,意义是潜在的悬浮于文本之中,一旦进入阐释,便定能触摸到“意义之可能”。

而在“断无不可解之理”的定有解与“意不尽言”的无定解之间,是模糊而巨大的一团,它同时賦予阐释者巨大的主动性与无限的可能性。可以说,这是先生在遍历西方现代形式论之后,为批评阅读所寻找到的最合适的位置。

先生“最讨厌煽情”,甚至少有记述自己生活的细节,我能记起的一段在《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学导论》(1998)的“自序”中:“我记得伯克利铺满阳光的街道,通向澄蓝的海滨,傍晚时分,雾气会丛海湾卷上来,沿着街上的树列向前推进,而从海里爬出来的我则开着一辆二手车,赶在翻卷的雾前面开回宿舍:从后视镜里可以看到,雾气的前锋翻着滚着,像一群猫的鬼魂,奔跑着抓我的后轮。”彼时,他正写作《当说者被说的时候》,作为这段“一生罕有的快乐经验"的伴随记忆,这段叙述同时衍散出一种快乐的紧迫感。

它常常让我想象:那在雾气的前锋之前奔跑着的后轮,其实一直隐现于先生的“形式/文化学批评”实践中,使他能持续以个性化的学术心态、学术胆识和学术表达,回应时代前沿理论的挑战,以及对这个时代的文学艺术之重要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无疑,《断无不可解之理》同样提供了这种“快乐的紧迫感”:在对传统诗话“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三分的回应,与对既往置解释于符号表意附属环节诸认知的顛覆中,它意图完成对广义的诗文本、诗文化以及诗写者解读之可能的探询,以及对可能之一种的表达。

而在解释的明确的结论与文本模糊不清的自身之间,“没有要表达的主题/正是要表达的目的”,从理论建构、文本批评到自身的诗歌写作,先生赵毅衡一直都是这样表达的。

 

 

 

作者简介:

赵毅衡,符号学家,叙述学家,形式论理论家。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博士,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符号学-传媒学研究所”所长。主要学术著作有《远游的诗神》(1983)、《新批评》(1984)、《苦恼的叙述者》(1991)、《礼教下延之后:中国文化批判诸问题》(2001)、《对岸的诱惑》(2003)、《符号学》(2012)、《广义叙述学》(2013)。文学创作有《居士林的阿辽沙》(1996)、散文集《有个半岛叫欧洲》(2007)和《好一双中国眼睛》(2012)。另有著《赵毅衡文选》八卷本(2013)。

 

目录:

意义的悬搁与解读的可能——读赵毅衡《断无不可解之理》感言

I诗的(不讲)道理

断无不可解之理

常识否定

反喻:无喻之喻

超宽幅,再度窄幅

期待成诗

--意,不称不逮

没有根据!

刺点与诗眼

如何用语言克服语言障

三十年前读禁书

艺术的秘密在于藏起秘密

斜阳中有无限璀璨

禅机诗话

 

II诗文化

批评的出发点

内容陷阱

意识形态的整体要求

作品必破碎

批评破罐子破摔

四百年出一次纯诗论

透明的批评,不透明的诗

批评永不朦胧

学院的社会角色

文化“三统”

三统轮流

转型期的文学

寻找新形式

文人化才是中国化

立功、立德、立言?

“全盘”只是姿态

 

III中、西中西诗人

看过日落后的眼睛:读沈奇《天生丽质》

台北,诗的台北

读邱振中:艺术不是什么

别给我出难题,但我偏爱这些诗人

读陈敬容:不为男人做注脚

重新发现诗论家邵洵美

我们时代的孩子

一张树叶穿过历史

一本诗选的故事

地铁诗——对“中华诗歌帝国”的启示

大胆出诗人:读肯明斯

二位赖特的道家诗

勃莱:超现实与道德经

凯喆安的“机变诗”

卡洛琳·刘的中国哲理诗

阿瑟·施:绝句的意境

 

后记

到学术论坛讨论  
好文章总是百读不厌,赶紧收藏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