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西北师范大学举行第一期符号学沙龙

作者:李红  来源:网络  浏览量:1708    2015-10-28 11:08:51

2015109日晚上七点半,第一期符号学沙龙在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研究生教室举行,沙龙由李红博士主持。这次活动还特别邀请到王小英博士,王辉博士,王树亮博士等进行对谈。

李红博士首先对几位博士嘉宾和在座所有同学表示欢迎,他说:符号学是一个交叉性很强的基础性学科,可以用符号学的原理观照任何学科,学习符号学可以让人的思维更加敏锐,可以更加多元化地思考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清晰地架构思维。人文社会科学其实都是通过符号来架构和展开的,所以符号学可以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公分母。我们邀请不同学科的老师一起,从各个学科展开思维的碰撞,将会使我们脑洞大开。他说:学术应该是个轻松愉快的事情,我们身处大学,除了通过学术进行娱乐,我们难道还有其他更有意思的娱乐吗?我们晚饭后到这里来,玩玩学术,谈谈思考,也是一件十分令人开心的事情。

首先,研究生李婉萍同学通过PPT汇报了最近的读书所得(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重点解读了两个概念:符号是什么?符号学是什么?赵毅衡先生说:符号是携带意义的感知,所谓感知就符号载体,这个载体,可能是物质,声响或线条,也可能是”“空白,只要能感知到它的存在,它都可以依据与周围对象的关系获得意义。而意义是什么?意义就是一系列的解释或解释符号,一个对象的意义必须依赖一系列的解释来支撑。

李红博士问王辉博士:你觉得有本质么?王辉博士说:禅宗里面有个至上神,有个终极指向,这里面有个信念在维持,这在宗教看来就是一种本质。李红博士说:我比较怀疑所谓本质,那个至上的神,其实是依靠一系列解释体系。这些解释体系就包括各种宗教物,各种仪式,各种经典,各种传教与交谈,假如没有这些解释体系,所谓的真主都将无所依存。

大家还谈到禅宗里的心传”“顿悟等方式,这些都在试图超越语言的局限,但是又无往而不在语言之中。所谓顿悟可能只在一瞬间,只在那一瞬间对世界、对他人有完整、鲜活的把握,由此与宇宙同体,与他人的鲜活生命本身相遇。顿悟之后,总是需要将顿悟把握住,就会用语言将其凝固下来,这时,又落入言签当中,完整的、鲜活的顿悟就会被切割,就会停滞。或者说,棒喝中的顿悟只不过是通过棒喝这个符号传达更复杂微妙的超越语言局限的意义,这个意义假如用语言可能无法表述,所以师傅就采取了这种方式,让徒弟去自行体悟和实践更复杂微妙的意义。

研究生宋雨问道:符号学是唯心的么?屋子里那束花在符号学看来是否失去了客观性?学了符号学能干什么?

王小英博士说:那是物自体,无论它是否与人相关,都存在在那里。李红博士说:在我看来,物可以分层来看待,物自体就在那里,但是它一旦与人相遇,就会出现一定的意义。屋子里这盆花就暗示了主人的审美品味,显示主人的身份、地位和性格。这里的物已经是携带意义的符号了,这些意义是超越本身的。在这里我们发现,品味是一连串的意义,这个意义可以通过花来展现。不过,表明品味不一定必须是这盆花,你的衣服、你的发型、你的生活方式都能表明你的品味,这盆花成为你的品味的符号完全是个偶然,或者叫任意性。但是,通过品味这个意义,我们发现,上述花、服饰、发型、生活方式,甚至你的住所、你的轿车、你的言谈,都被纳入到一个关于品味的意义之下,这些看似毫无关联、杂乱无章的对象就都被串联在一个关于品味意义的思维框架之下,思维也就变得深刻而井然有序了。         

王树亮博士说最近在研究汉子的组合,试着把汉子拆开来分析,从中能发现中国社会的很多秘密。比如字,由四个部分组成,表示仪式或祭祀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上面的其实是屋子,是人丁,是农耕社会的根本,由此可见,一个幸福的状态就是过着有仪式感的生活,住着房子,人丁兴旺,有几亩薄田,这就是传统中国人的幸福状态。李红博士问学中文的王小英老师:《说文解字》里,许慎是在一个什么样的解释系统上去解释每一个汉子的?从许慎的解释过程,也许我们能反观他的解释系统,从中也可以洞察中国人是如何看待人、社会、世界和神明。青岛海洋大学的孟华教授长久以来一直专注于思考中国汉字文化中的符号思维,这是一种具有中国文化深层逻辑的思维方式。通过《说文解字》或者汉字的研究,我们也许可以从中发现某些中国人思维的秘密,这个值得我们下次继续探讨。

李红博士沙龙后的微信中继续思考道:人正是因为有了语言,它才能有效把控世界,我们有了"""地球人"这些概念,我们才能想象一个我们素不相识,这辈子也从来不会见到的美国乡下老太太。当我们还没有发现地球的丰富性的时候,我们只有"中国"这个概念,于是我们只能想象"中国人"。所以,当我们刚开始见到外国人的时候,我们还是把他们纳入到我们的符号体系中,不过不是""这个体系,而是""这个体系,称他们"洋鬼子"。而且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对他们的想象也是妖魔化的,因为他们不在我们的符号体系里,他们是边缘性的,是危险的。当我们有了世界的概念,有了地球人的概念之后,他们不再是鬼而是人,而且是我们崇拜和向往的"那群人"。猪圈里的那头猪,到底能不能想象美国某个猪圈里的猪,相信有个"猪类"的存在,这个可能比较困难。猪也许(只能是也许,因为我不是,焉知猪之所想)只是靠感觉或知觉活着,他只能感受到冷暖饥饱,它没有"猪类"这个符号,它也就无法操控远方的想象。再比如,不会说话的小孩子始终离不开母亲,离开母亲他会很焦虑地哭闹,因为他跟母亲是具体的身体关系,一旦母亲离开,他就无法把控母亲。但是,有了语言之后,他可能就不再那么焦虑,因为"母亲"作为一个词出现在他的大脑中,他通过掌握"妈妈"这个词来掌控母亲,从而有效地将母亲置于时间与空间的把控中。也就是说,可以告诉他"妈妈去城里上班了,晚上就会回来",他就能明确把控母亲,知道母亲会很快回来。其实,现实中,我们何尝不是如此地被父母把控,他们总是问我们"去哪里?什么时候回来?"通过这些话语,父母知道我们安好,而不是"失踪了"。假如去哪里和什么时候回来父母不知道,他就会报警,所以古人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也就是你要通过语言让父母把控你,否则父母会特别担心。

沙龙即将结束时,李红博士说:我们是否将这个沙龙做成一个轻松惬意,毫无压力的生活方式,以学术的名义聚会,在聚会中享受思维的乐趣?为了让我们的沙龙有个话题的引子,他主张依靠某一本书来串联,当然对谈可以远远超越这本书。他建议可否首先采用赵毅衡先生的《符号学原理与推演》为话题的引子,充分展开学科间的交流?当然,今后我们可以有更多的经典著作被引入到沙龙的交谈中来。其实,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读书,书我们已经读得够多、够烦的了,书很多时候其实是死的,是让我们感觉到特别有压力的一个东西。我们更需要的是观察、思考、提问和打开思路,并把它融入到我们的生命体验、实践观察、日常关怀当中,通过沙龙也许我们能超越书本,将学术过成生活,成为我们幸福感、修养和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在这个处处功利的时代,超越功利也许是一种别样的生活境界,幸福和能力也许就在此。

    【特别注明:因为现场没有录音,本综述完全是由李红博士根据记忆记录下来的,所以更多体现了李红博士的思考,其他参与者的思考未能完整充分地呈现,在此深表歉意。今后将对此进行改正。整理:李婉萍】

到学术论坛讨论  
好文章总是百读不厌,赶紧收藏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