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文艺学第21次读书会

作者:贾冰  来源:  浏览量:1224    2016-01-05 13:42:26

文艺学第21次读书会

主讲人:匡宇博士

主持人:傅其林教授

整理人:贾冰

    2015年6月7日上午9点,文艺学第21次读书会在四川大学望江校区文科楼251教室如期举行,本次阅读书目为匡宇《保守主义革命》。

匡宇老师做了题为《塞壬的诱惑——论德国保守主义革命》的发言,从三个部分介绍了自己的研究思路:保守主义革命的背景与基本意涵,保守主义革命的代表人物与观念,文化的诱惑、德意志特殊道路与民族国家认同的建构。

匡老师指出,作为后发国家,德国近现代史每一次的现代化冲动,几乎都以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革命”作为序曲。一战后,德国战败所引发了一连串政治、社会和经济危机,加速了学者阶层的分裂与没落。正是在这样的局面下, 保守主义革的意识形态情绪(ideological mood)在受过高等教育的资产阶级和学术文化圈子获得了酝酿与发酵。匡老师认为,保守主义革命,可以被看做是一战以后,德国中间阶级地位恐慌的意识形态反映。由于中间阶级处于劳工和资产阶级之间,因此,在战后动荡的社会时局中,他们努力寻找无产者和资本家之间的第三方立场和道路。匡老师将保守主义革命的代表总结为五个流派:民族派、青年保守派、民族革命派、联盟派、乡民运动;并重点以青年保守派及其代表人物(斯宾格勒、范登布鲁克、埃德加·尤里乌斯·容和施米特)为案例,探讨了保守主义革命的思想史意义与社会文化政治内涵。他指出,保守主义革命者所生产出的各种保守意识形态变种,为他们彼此提供了交流的平台与思想增殖的可能。为了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政治结构和社会制度,把德国从魏玛共和国的危机当中解脱出来,保守主义革命者基本上都主张:否定魏玛民主共和国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建立起奠定在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态基础上的权威国家。与传统保守主义不同,他们反对压制和冷漠大众,主张把大众动员起来,从而建立起恺撒式的威权政治统治。然而,保守主义革命是一种典型的审美主义乌托邦式的社会批判。保守主义与革命的纽结或合谋,作为除了社会主义和资产阶级民主法治国之外的第三条道路的选择,具有极高的伦理与价值取向,但是却迅速滑入了反理性主义的轨道,并实现着针对启蒙现代性和宪政法治国的双重拆毁。

匡宇老师讲述结束后,与会老师积极交流。冯宪光老师指出,用历史个案讨论现代国家的走向是种新的思路,保守主义名虽如此,实质可能包含激进主义因素。冯老师进一步指出,虽然包括马克思在内的众多学者致力于寻找资本主义的替代方案,但资本主义自身也在调整之中。此外,冯老师对“保守主义革命的目标是否定普世价值”的论断提出疑问,提到“普世价值”同样处于变化之中,如今更是直接与生产挂钩,且中国官方的“共同体”概念是对西方“普世价值”的一种冲击。当今社会处于汪晖所说的“当代代表性的崩溃”中,但同时也处在人与人的联系和共同性中,因此,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赵毅衡老师指出哈贝马斯是德国精神“折腾”几个世纪后的继承者,赞成对其予以重视,同时对国内近年来施米特、列奥·施特劳斯的火爆表示疑惑与吃惊。廖恒老师简述了作为论敌关系的施米特的“国家学说”与凯尔森的宪法学,对将施米特作为政治神学来论述的做法提出疑问。张怡老师指出现代性是对西方神秘世界的世俗化,现代性中的自我肯定与前现代的神学领域有渊源关系,并指出哈贝马斯基于主体间性的交往行为理论确实能对现代性做出回答。高树博老师和马睿老师对匡宇老师的思路表示赞同,分别就青年保守派和现代国家的正当性等环节,向匡宇老师提出了疑问。

匡宇老师就讨论问题一一回应,指出青年保守派是保守主义革命的核心,因此可以从对该派别的分析中一窥保守主义革命阵营的整体性思想倾向与影响。而在《德国学术》辑刊第二期“危机时刻:德国保守主义革命”一文的第三部分第三小节中,已对施米特的国家学说和政治法学进行了批判性的处理。而对保守主义革命的批判,将进一步为重新理解现代国家的正当性和规范性建基提供一种可能。

读书会主持人傅其林老师做总结发言,对匡宇老师的扎实基础表示了肯定,并对德国精神与现代性社会设计方案等问题提出了看法,最后征引张旭东、夏志清、詹姆逊的观点指出哈贝马斯主体间性亦存在其适用维度,且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也应看到原初所指已被置换的现实状况。

本次读书会圆满结束。

 

 

到学术论坛讨论  
好文章总是百读不厌,赶紧收藏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