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谭光辉评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

作者:谭光辉  来源:符号学论坛  浏览量:2986    2016-07-25 10:12:53

 

建立中国的符号学

——— 评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

谭光辉

 

赵毅衡历时四年写成的《符号学——原理与推演》(以下简称《符号学》) 为中国学者进入中国化的符号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宽敞的大门。该论著集符号学前沿成果之大成,结合当下文化形态与中国国情,演绎出一套全新的理论符号学体系模式,推动了理论符号学的发展。

当代西方学术有四个重要的理论支柱,其一是马克思主义,其二是精神分析,其三是现象学 / 存在主义/阐释学,其四是形式论,形式论最重要的分支学科就是符号学。中国当代学术体系的建 立同样以这四个理论支柱为根基,实为对西方理论的介绍、引入和运用。除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充 分的中国化色彩之外,中国学派的其余三家均未 能在世界学术体系中加入领跑者的行列,让国内 学者深切感受到“失 语 症 ”时 代已经到来 。从“全 球化”的角度来看,拒绝加入与世界学术的对话显 然并非明智之举,建立全面民族化的学术体系未 必是治疗失语症的灵丹妙药。因此,如何站在西 学前沿,结合中国文化自身特点,有效推进世界学 术发展,才是中国学人应该着力思考的问题。中 国传统学术不乏关于符号学诸问题的讨论,但却 没有一个纯理论性的符号学科产生。中国符号学 研究仍然处于向西学引进的阶段,中国文化内部 的诸多学术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符号学》 正是在这一学术背景之下产生的力作。

学人的努力推动之下,更多的符号学理论著作被 翻 译 介 绍 ,虽 有 胡 壮 麟 、丁 尔 苏 、王 铭 玉 等 人 对 语 言符号学的推动,但自成体系的中国本土化符号 学研究仍然乏力,中国学者的符号学研究多为符 号学理论的应用和对西方符号学研究的整理,这 就使得中国符号学研究未能加入全球对话,尚未 能从理论上推动这一学科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 讲,赵毅衡的《符号学》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

该成果以符号学基本问题为中心展开基本原 理,系统地梳理了西方符号学研究的主要成果,在 这些成果基础上进行了发展性的论述与推进。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西方理论符号学没有提出超 越索绪尔、皮尔斯、卡西尔、巴赫金的新模式,成果 主要是对这些学派研究成果进行整合与运用、与 其他学派的跨学科融合,于理论符号学自身发展 并无决定性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符号学在社 会科学各领域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也 消弭了符号学自身的独立性,符号学成为公用工 具却未能有效地独立发展,是西方符号学研究面 临的一大瓶颈。受制于文化体系内部的先天性困 境,西方纯理论符号学难以为继,这就为中国学者 加入纯粹符号学理论的对话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符号学四体系各有优长,如何将其精髓贯通, 使其成长为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的公分母便显得 极其重要。中国学人对符号学的体系性梳理不能 受制于西方模式,而是要以中国文化为基础,以批 判、发展的眼光认真对待这些基本问题,《符号学》 为我们创造了很好的范例。“推演”部分进一步突 破了符号学的理论框架,立足本土文化,既有对基 本原理部分的拓展,又有符号学新问题的提出。 因此,《符号学》既把理论符号学研究向深度推进, 又将其研究领域向人文社会科学其他领域拓展。

形式论在中国的发展,赵毅衡在《形式论 60年》中说得很清楚[1]( P. 144) 。与形式论大潮相比,符号学的引入显得不成规模。在 20 世纪 90 年代,仅 有 赵 毅 衡 的《文 学 符 号 学 》和 龚 鹏 程 的《文 化 符号学》可以算是立足中国文化的本土化符号学研究。前者结合西学理论,以中西文学为基,开中国本土符号学研究之先河; 后者贯以“符号学”之名,实为中国古代语言、文字、文学、文化之综合研究, 《符号学》完成了从微观到宏观、从技术向真理、主 离符号学研究之本质尚有距离。21 世纪,在一批 体、社会、身份、艺术、历史、文化、意识形态的全面扩散。 西方学者对符号学诸问题的展开,均有自己独特的思辨模式。皮尔斯的精彩论述散落在庞大 的文字碎片之中,格雷马斯用代码代替文字,把符 号学变成了抽象的代码集合。西方学者的精彩论 述,对中国学人来说有两个巨大的阻碍,一是语言 障碍造成的文化差异,二是思维方式与例证的疏 离感。如何摆脱西式思维的隔阂进入符号学的大 门是本书的重要任务。中国人对待西学向来有四 种态度: 全盘西化、国粹主义、中体西用、西体中 用。本书从两个方向进行思辨,为中国符号学派 的建立寻求方向。

其一是“中体西用”的思辨模式。这是指用中 国式的思辨方式构架全书主脉,用西方理论作为 论述的基础工具。按赵毅衡的理解,西学是工具, 中学是价值; 西是“通”,中是“本”。虽说是在论 张 之 洞 的 “ 中 体 西 用 ”,对 《 符 号 学 》一 书 同 样 适 用。全书的思路展开方向,与西方符号学教材差 异很大,完全尊重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安排章节。 西学各家主要精彩论点,全为论者所用,全书建立 的符号学原理与在原理基础上生长的价值体系, 全用来解决中国的问题。本书解决的重要的问题 包括: 1. 为什么多计谋的中国人的艺术想象并不 比别的民族高? 2.为什么“文革”在政治上的符号 学策略是错误的? 3. 为什么当下文化的泛艺术化 倾向是危险的? 4. 为什么中国当下的异化符号消 费会带来符号危机? 5. 中国的经典重估出了什么 问题? 6. 为什么“中体西用”没有错? 7. 新儒家 的整体元语言错在哪里? 这些具体的中国问题的 有效解决,必依赖于对符号学基础理论的认真清 理 。 因 此,《符号学》既 有 效 地 推 动 了 符 号 学 理 论 的发展,又取得了解决当下中国文化症结的重要收获。

其二是“西体中用”的思辨模式。这一思辨模 式的用法与上一条近似,但方向相反。禅宗的诸 多精彩论断、中国日常生活现象、古代哲学家的著 名言论,均被整合进来作为论述的依据,完成对符 号学基本原理的建构。中国学问的现代整合是本 书与西方符号学划清边界的表征。例如在论证元 语言冲突问题时,举丹霞天然禅师取木佛烧火的 例子,在论证符号的物化时用孝元皇太后以玉玺 打人为例,论述伴随文本时以《疯狂的石头》为例, 都是西体中用的好例。

这两类思辨模式的核心是“中 西 结 合”,即 学术研究要为中国服务,要解决中国现代文化、生活、社会中的具体问题,又要将基本原理与中国实 际 情 况 结 合,“中 体 西 用 ”中 镶 嵌 了 一 个“西 体 中 用 ”。 二 者 结 合 紧 密 ,并 不 可 分 ,这 与 其 他 中 国 符 号学研究学者大异其趣。李幼蒸是中国最早介绍符号学的研究专家,他的巨著《理论符号学导论》 的研究模式是分门别类地介绍西方符号学诸学派的主要成就与观点,未能从问题出发展开中国符号学研究。孟华的《符号表达原理》虽然列举不少中国例子,却很少用符号学来解决中国的具体问题。中国符号学研究的重大问题在于并没有将符号学真正中国化,更没有做到全方位的中西结合。

国人引入西学的路数,长期存在体用之争。 梁启超是中体西用的实践者,王国维是西体中用 的最初实践者[2]( P. 110 - 113) ,主张全盘西化与国粹主 义的也大有人在,中西如何结合是困扰中国学界 的 大 问 题 。 对“中 体 西 用 ”和“西 体 中 用 ”的 辨 析 , 李泽厚的态度相当明确,他认为“全盘西化”和“中 体西用”都不可取,“只有去掉两者各自的片面性, 真理才能显露,这也就是‘西体中用’。”[3]( P. 364) 但 是 ,这 一 设 想 仍 然 有 缺 点 ,因 为 不 论 哪 种 态 度 ,归 根结底都是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来说的,即任何一 种态度实际都是一种西学引入的方法,都是要为 中国思想寻找一个立足点,以适应中国的特殊国 情 。 李 泽 厚 说 到 了 真 理 ,但 是 认 为 “ 西 体 中 用 ”才 能使真理显露,仍然难避片面,因为只有真理本 身,才是我们应该追寻的。四种态度都是靠近真 理的方法。只要能接近真理,任何态度都是对的, 不必纠缠于无谓的体用之争,当务之急是考虑如 何找到正确地认识真理的方法。20 年代的学衡派 提出融合中西学术的基本设想,却被五四知识分 子一棒子打死,然而激进主义思路并没有让中国 学术为世界学术做出多少贡献,反而造成了中国 知识阶层的集体失语。以此观之,中西融合、动制 分源的学术思路实为中国学术发展的正确道路。 用《符号学》中 的 观 点 来 看 ,全 书 就 是 一 个 大 的 指 示符号,是中国符号学的转喻。

任何符号的解释,必须依赖元语言; 任何文化 的评价,必须依赖元元语言。如果把符号学看作 一种文化,是研究文化的文化,那么对它的评价也 必须依赖元元语言。元元语言冲突,造成评价漩 涡。那么对中国符号学的评价,仍然无法逃脱此 规律。文化的元元语言是意识形态,因而,评价中 国符号学的元元语言就是中国当下的意识形态。问题是,中国当下的意识形态到底是什么?哪些 意识形态可能造成对中国符号学派的评价漩涡?

按许多当代学人的理解,当下中国实际上处于“意识形态真空”1 。换句话说,中国评价系统 的元元语言丢失了,我们已经失去评价文化的能 力。若我们承认这种论点具有合理性的话,那么 持此论点的人必然要面对更高一层的元语言悖 论,因为评价者必须进入更高一层的元语言系统 才能得出这个结论。笔者认为,元元语言永远不 会丢失,只可能存在元元语言混乱、不能达成共识 的 情 况 。 阿 尔 都 塞 认 为 ,意 识 形 态 无 处 不 在 ,“ 每 一件艺术作品,都是由一种既是美学的又是意识 形态的意图产生出来的。”[4]( P. 537) 只要有艺术生产 和文化生产,就有意识形态。所谓“意识形态真 空”,实际上是指没有一个强势的意识形态取得统 摄地位的暂时状态,而这正是多元文化社会的基 本形态。在这种社会中,意识形态的多样化最有 可能造成冲突,形成评价漩涡。

就现实层面来讲,当今中国的意识形态处于 一种中西交锋、互相混杂的状态之中,西方各类产 生于不同意识形态之中的理论同时进入中国。西 学内部存在意识形态冲突; 提倡国学的新儒家观 点亦不尽一致,仍然受不同的意识形态干扰; 国家 意识形态也试图在混乱之中有所作为。意识形态 混乱不能等同于意识形态真空,不然会造成理解 上的严重混乱。意识形态单一化,评价体系自然 容易做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意识形态多元化,评价结论无法统一,谁也说服不了谁,价值判断必定 多元。因此,在这种社会形态之中,要对任何一个学说进行令人信服的评价都是无法做到的。

从大的层面看,中国的意识形态处于中西抗衡的状态之中,这个大的抗衡状态之中包含了西 西对抗与中中对抗,共时性对抗与历时性对抗搅 在一起,乱成一锅粥。如何从混乱的局面中寻找 出一种共识? 笔者个人认为仍然存在一种普遍的 价值,可以容纳各家思想,这个普遍价值就是对真 理的探寻。各种学派都认为自己是在寻求真理, 但是他们寻找真理的方向与方法不尽相同,以致 互不相让,冲突不断。评价漩涡的形成,都是因为 现实利益冲突造成评论者站在了相互冲突的立 场。只要寻求真理的努力没有改变,即使发生元元语言冲突,也可以在更高层次的元语言中得到 和解。符号学的研究对象是符号、语言、元语言、 元元语言,找寻的是真理与规律,意识形态不能控 制它,意识形态是它研究的对象。它本身直面的 是真理,而不是立场与利益。因此,虽然各种意识 形态有可能试图对符号学作价值评价,最终都将 徒劳无功,低级元语言永远无法对高级元语言发 言 。 中 国 符 号 学 面 临 的 问 题 在 “ 中 国 ”二 字 ,一 旦 涉及地域,就会让人联想到价值冲突。这个问题 在《符号学》中 被 轻 松 化 解 ,因 为 符 号 学 的 中 国 化 并不是立场与价值的中国化,而是事例与问题的 中国化,它试图解决的问题始终指向普遍的真理。

中国符号学派的建立有充足的理由与准备, 更有得天独厚的语言资源与文化资源,当西方理 论符号学处于发展瓶颈的时候,中国学者的努力 必将为世界理论符号学的发展做出不可估量的贡 献。

 

 

注释:

1持此论的学者不少,简单列举如下。徐友渔: “在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国内外一系列巨变使得出现了一种所谓‘意识形态真 空’,弘扬传统文化好像能达到宣扬爱国主义,增强凝聚力的效 果。”贺雄飞主编《自由的言说: 徐友渔文选》,长春出版社,1999 , 243 页。赵毅衡: “我们面临当代世界最大的,也可能是人类 文明史上最大的一个意识形态真空,我们的任务不可能靠反思合 法性成问题的规范来完成”。赵毅衡《礼教下延之后: 中国文化批 判诸问题》,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 63 页。

 

参考文献:

[1]赵毅衡 . 反讽时代: 形式论与文化批评[M]. 上海: 复旦 大学出版社,2011.

[2]庄桂成 . 中国文学批评现代转型发生论: 18971917 年 间的中国文学批评生态研究[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

[3]李泽厚. 中国现代思想史论[M]. 北京:三联书店,2008.

[4][]阿尔都塞. 抽象画家克勒莫尼尼[A]//陆梅林选 编.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文选[C]. 桂林:漓江出版社,1988.

 

作者简介: 谭光辉( 1974 - ) ,,四川南充人,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 中国现当代文学。



到学术论坛讨论  
好文章总是百读不厌,赶紧收藏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