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陈振鹏评胡易容《图像符号学:传媒景观世界的图式把握》

作者:陈振鹏  来源:符号与传媒  浏览量:2134    2019-07-15 17:04:03

一种全新的看待世界的方式——评《图像符号学:传媒景观世界的图式把握》

陈振鹏

 

科幻电影《星球大战》开场描述了人类从猿猴进化到数字时代的场景,其中一根抛向空中的骨头瞬间变为数字卫星的场面,让人久久难忘。短短几秒钟,浓缩了人类几百万年的进化史。实际上,无论是猿猴与人的神生物学结构类似、还是电影中骨头与卫星的外在形象神似,这都说明了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化变迁中,对于人类自身眼中的图像是一个绕不开的问题。本书以图像符号学为切入点,以像似性为基本逻辑基点,逐层论述了符号、图像、语言、语象、艺术图像、拟像、文化景观等概念及之间的逻辑。在一系列精彩的论证后,一种新的看待世界的方式也呼之欲出——即作者提出的图式把握

图式把握并非简单臆造,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与文化哲学演变机理。在作者眼中,图像研究经历了从前肖像学时代肖像学时代图像学研究转向、以及贡布里希在《秩序感:装饰艺术的心理学研究》中暗示的图像符号学研究等阶段。随着泛艺术时代的到来,传统社会中艺术精英制造的信息壁垒被新的传播方式绕过,复制艺术变得更加普遍广泛。发展到互联网的当下,这种复制已经成为数字时代下的一场关于图像传播的视觉盛宴。但作者似乎并不简单的认为,我们处于的图像时代只是数字技术下图像数量堆积,也并非米切尔所说的对日常生活图像的理论化解读的普及。对于宏观庞大的世界文化图景,它更多的是一种把握世界的现代性的思维方式。作者借用了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提出的图式概念,以此表达图像化作为现代社会进行自我认知的特有方式。

当今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导致了人类正进入到复杂时代,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当下的生活场景。从17世纪以来,还原论就一直在科学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而梅拉妮·米歇尔在《复杂》一书中却提到,其尽管在解释极其微小事物上取得了伟大成就,但在对于接近人类尺度的复杂现象的解释上,它们却保持惊人的沉默,这类现象包括:天气和气候预测、生物进化的复杂性和适应性、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行为、现代技术和通讯网络的发展和影响。也许这里要加入一个新的现象变量——传媒景观。这也是本书要议论的核心对象。作者在第六章文化景观部分,对此提出了四度自然理论——一度自然(自在世界)、二度自然(承在世界)、三度自然(知觉世界)、四度自然(充满意义的文化世界),以回应传媒景观世界的问题。在胡塞尔看来,人类始终生活在生物世界中,他反对所谓的主客观分离,而是认为人类生活充满了喜怒哀乐,是一种混合状态。而胡易容教授的四度自然理论也侧面折射出人类人文化景观世界下符号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紧密性。笔者认为,这种紧密性,也是对当下复杂时代背景下跨学科、跨文化、跨区域等文化流动现象的一种回应。

本书的对象虽是传媒景观,但缺不限于传播效果的一般传播学理论研究,也不限于图像学所论及的视觉图像的一般规律。其可视为以图像符号认知形式对当代传媒文化的框架性思考。其中,像似性问题所反映的符号与对象关系是一个贯穿西方数千年哲学史的根本性重要话题,作者认为像似性来自于符号学的起点视域下实质差异,如果事物彼此相同,则没有了意义。反之,正是因为对象与符号之间存在以人为解释中心下的差异指向关系,才有了探讨的前提。纵观全书,作者首先对符号学的基本范畴进行回溯,以期力图廓清像似符号的概念,比如作者回应了对米切尔像似符号的对象群分类,并指出其分类的弊端所在——学科式分类无法穷尽,且缺少交叉。作者又趁此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把人类的图像经验分为四大类,从物理世界、官能世界再到人工符码,认知模式。作者用了一个例子:一个没识字的小孩会用纯然的图像理解世界,而我们成年人则并非如此。由此,意在说明我们看到的图像只是对象的图像化处理而已。在符号学范畴下,像似性构成了把握图像世界的原点。紧接着,作者进一步探讨了像似与象似之间的差别与联系,从而理清了两者长期混用的问题;第三章则是围绕图像性符号与文字、语言之间充满了表意与释义的力比多议题展开讨论,以“ekphrasis”词语的翻译入手,回溯了符象化的演变历程。从口语的对图像说出、文学的读画诗再到艺术领域提出的艺格敷词,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符象化的总体概况。基于此,作者试图抛开对世界零散的认知,以当下广义修辞为基点,重新提出了新的把握世界的方式。这种创新的提出,必将给予学界一种新的看待符号修辞演变的视角;在第四章艺术图像部分,则分别从基本属性、技术特征、形式演化三方面考虑了艺术图像的符号特性。在社会演变进程中国,图像的制作者并不具有绝对的主导权与解释权,相反,读者才是最终的释义者。第五章从拟像说起,探讨了人类形象与新闻话题。除了对镜像的精辟解读,作者也试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即当自我形象与新闻真相被归入了一种真实感的符号建构,是否会冲击主体自身的亲身性?对此笔者深有感触。比如在《蜘蛛侠2》的电影中,高度仿真的环境令人完全分不清哪里是真实,在《机械姬》的电影中,男主人公甚至用自我切割的方式发现痛觉,来验证自己是不是机器人……数字时代的图像世界制造了更多的虚拟符号,符号超越对象,成为了一种必然。在此逻辑下,传媒景观世界自然的进入了我们的视界。当下我们生活在海德格尔所说的现代性图像世界中,数字技术的拷贝、复制、甚至仿真能力早已超过了本雅明所对机械复制的单纯认知,尤其在人工智能、VR等技术刺激下,人类感官极大延申与丰富,意义的内爆也增加了人类认识世界的难度。而本书正是直面回应了这一可能牵扯整个人类的问题,当对话时代成为起点,本书的思想高度与深度便凸显无疑。

立足于中华文化自身,如何回答好李约瑟之问是包括人文、自然学科都要思考的问题。本书另一大突破在于,从符号像似层面阐释了中西方文差异的角度,指出了东方式的像似性经验感知可能并非科学技术发展最佳土壤,当然技术也并非衡量文明的合法标尺。无论如何,作者的这番尝试从不仅对于学科自身是一种突破,也对于其他学科大有裨益。本书在对图像分类时,也充分引用了生物科学对可见光的知识解释,这既是对认知传播领域的尝试,也是一次积极大胆的跨学科探索。

到学术论坛讨论  
好文章总是百读不厌,赶紧收藏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