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李莉评陈永国译《图像学:形象,文本,意识形态》

作者:李莉  来源:符号学论坛  浏览量:1508    2020-04-01 22:37:04

空间与时间的叙述

——读《图像学:形象,文本,意识形态》

李莉

 

书籍简介

作者:【美】W.J.T. 米歇尔

译者:陈永国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5

ISBN978-7-301-19813-1/I·2415

 

后现代社会“图像转向”的背景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远非现代图像学建立时的局面。严肃艺术几乎淹没在机械复制的大众文化和传媒景观中,生活中的泛艺术化现象愈演愈烈,图像学的研究范围和方法不得不随之而拓宽。W.J.T. 米切尔(中译本对作者姓氏的音译似不准确)在本书中即是以批判的眼光探讨形象以及在形象与话语的斗争背后的意识形态问题。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形象的观念》为所要研究的形象问题绘制出了一个家族谱系,包括图像、视觉、感知、精神和词语。显然,前三者是我们理解的“正当的”形象,可以通过感知去把握的客观实体,如图画、视觉再现等。后两者,即精神中的形象和语言中的形象成为某种不确定的或者隐喻意义上的形象,如梦、记忆,或是语言表达中的隐喻、描写等。第三部分《形象与意识形态》回到意识形态这一观念本身,对其进行图像学的分析。

第二部分《形象与文本:差异的比喻》是全书的重点,作者对古德曼、冈布里希、莱辛和伯克四位研究者的代表著作进行细读,在逆时序的排列方式中,我们仿佛逐渐从现在回归到历史,其“目的是要表明形象的观念是如何成为把艺术、语言和精神与社会价值、文化价值、政治价值连接起来的一个驿站的”。(米切尔,2012p8)在“空间与时间:莱辛的《拉奥孔》与文类的政治”一节中,作者从莱辛对诗与画这一对古老艺术形式的分界说起。首先,作者对莱辛不乏褒扬之语,认为他可与牛顿、康德比肩,为“符号与艺术媒介的中间世界做了相同的简约”,(米歇尔,2012p119)即通过对空间和时间问题的回答缩小了艺术的界限。作者和其他批评家一样,对他就空间和时间艺术所作的基本区别没有异议,并举出近年来文学试图空间化的例子来证明,空间化只是时间停顿的“弱比喻”,而对于经历过法西斯纳粹阴影笼罩的欧洲社会,文学空间化的概念尤其触痛人们的神经、引起高度警觉:这是一种妄图消灭线性时间,进而消灭历史的叙述方式,“文学空间意味着否定历史,遁入对神秘形象的非理性崇拜”。(米切尔,2012p121

不过,米切尔随即指出了莱辛理论中的几点问题。首先,莱辛将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区别作为分析工具并不充分,艺术家要打破这一界限的冲动可见于任何时代任何体裁,也许他的时空之分还另有目的。其次,从二者对立的论争史来看,“空间和时间范畴从来就不是清白的,它们始终携带着意识形态的分量” ,(米切尔,2012p123)而这一点就突出表现在《拉奥孔》中。

对于第一个问题,米切尔认为时间和空间的区别并不是诗与画也就是文本与形象的本质区别,这种区别应理解为是不同艺术品的特殊时空构造,而不是被“贴上时间或空间的标签”。(米切尔,2012p129)《拉奥孔》中也做出过让步,即:绘画可以模仿行动,但是只能通过形式来暗示。这样一来,诗也可以描写身体,但需要通过描写行动才能间接达成。在这里,“身体”和“行动”分别成为二者的中介,成为所指又兼能指。时间和空间成为比喻意义上的用法,“是一种隐蔽的提喻,把整体减缩为部分”。(米切尔,2012p130)米切尔揭示时空样式的比喻性基础,意在指出这些原则对于“价值判断、可接受的艺术经典以及具有意识形态意义的关于风格、运动和文类的表述的形成”有多么重大的影响。(米切尔,2012p130)莱辛选择时空作为区别艺术的第一原则将这些意识形态或称“欲望”隐藏在了不受人们控制的自然基础之下:似乎绘画天生就不能是时间的,诗歌不能是空间的。这种看似由自然规定的文类法则却恰恰是人造的法则。

情况确实如此。语言和图像的关系一直是西方文学、艺术乃至哲学史上充满争议的话题,语言代表着数千年来的逻各斯理性传统,如莱辛将诗与画和性别所做的类比,诗代表清晰的文类,是父亲,是崇高的雄辩的,而画是模糊的文类,是母亲,是美的沉默的。诗在与画的斗争中似乎一直处于优势地位,但在后现代语境中,逻各斯传统因其封闭性和规则性遭到了最猛烈的抨击,图像——这个一直沉默着的符号,如今在景观社会中被给与了空前的地位,而我们要警惕的是形象“呈现一种具有欺骗性的自然外表和透明性,而实际却掩盖着一个不透明的、扭曲的和任意的再现机制,意识形态神秘化的一个过程”。(米切尔,2012p5

 

  

到学术论坛讨论  
好文章总是百读不厌,赶紧收藏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