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强著《中国新诗的视觉传播研究》出版
内容简介
在视觉文化转向的时代语境中,“语—图”关系的深刻调整,构成了文学发展的重大挑战。中国新诗视觉传播的生动实践,蕴藏着繁复的学术理路,为现代诗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学术生长点。本书对此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描述、分析和阐发,将新诗视觉传播的全部要素整体纳入,从传播媒介、表现对象以及创作主体等维度展开综合研究,深描中国诗歌视觉传播的古今演变轨迹和发展态势,呈现新诗跨媒介与跨界艺术实践的生动图景,重构和新解“诗画艺术”“诗意图式”“影像诗学”“诗性地理”和“诗意景观”等重要理论概念,探究摄影、电影和电视等视觉媒介处理抒情题材的表意方式以及现实困境,解析现代诗人视觉形象的塑造与想象,搭建起一个关于诗歌视觉传播的研究框架,拓展了文学传播研究的版图。
作者简介
王强,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人,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文学硕士,苏州大学文艺学博士,四川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闽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台湾大学访问学者,入选“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和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等多项课题,曾获第八届臧克家奖金。
目 录
绪 论
第一章“发明的传统”:中国古典诗画传统的现代传承
第一节 古典意境的终结与诗画传统的新变
一、失落的山水田园:古典诗画意境的终结
二、视觉范式的现代转型与中国画的变革
三、中国诗画传统的新变
第二节 现代诗画艺术的传统路径依赖
一、“毛泽东诗意山水画”:“云山烟水”的政治抒情
二、丰子恺“抒情漫画”:“萧疏淡远”的诗意图式
三、传统的发明:山水题材与简约图式的再现
第三节 中国新诗与绘画的潜隐互动
一、诗中有画:表写出空间的形相与彩色
二、画中有诗:现代诗意图式的生成
第四节 汉字形象与中国新诗的视觉造型
一、新诗“建筑美”的倡导与“图像诗”的实验
二、书法艺术与中国新诗的“传统书写”
第二章“影像诗学”的建构:现代视觉媒介“诗意图式”的流变
第一节 摄影诗歌:诗画传统的变异性传承
一、诗与工业的狭路相逢
二、叙事和抒情:图文的合谋与交锋
三、摄影诗歌与诗意摄影:诗画传统的变异性传承
第二节 电视诗歌:荧屏上的诗意空间
一、作为一种表演艺术的新诗:诗人的替身演出
二、影像的诗意修辞与新诗的影像传播
三、中国新诗的知性传统与电视传播
第三节 网络诗歌:“数码诗人”的网络游戏
一、数码诗人:玩转“自己动手”的美学
二、交互嬉戏:超媒体诗歌解码中的游戏倾向
第三章“诗性地理”与“诗意景观”:地理空间的诗性建构与“浪漫凝视”
第一节 “诗性地理”的审美建构
一、地理想象与意义生产
二、“诗性地理”的审美建构
三、诗性的时空之维和地理对诗性的形塑
第二节 “诗性地理”的影像书写
一、媒介地理与想象共同体
二、相机镜头中的如画风光
三、电影银幕中的诗意景观
四、电视荧屏中的文学地理
五、“诗性地理”影像书写的困境
第三节 中国诗歌与诗意景观的建构和重塑
一、景观的诗意与“诗意景观”
二、中国新诗与诗意景观的建构与重塑
三、诗意景观:商业编码与浪漫的凝视
第四章 “诗人的阐释学”:视觉文化语境下现代诗人形象塑造与想象
第一节 中国新诗的“边缘化”与诗人形象的建构
一、喧嚣与沉寂:诗坛的裂变与新诗的“边缘化”
二、英雄与泼皮:诗人形象的自觉建构
三、摇滚诗人、伪朋克与新红颜:亚文化与偶像制造
第二节 视觉转向与现代诗人形象的塑造
一、“为诗歌僧侣造像”:诗歌圈子对诗人形象的塑造
二、“被污染的塑像”:诗界外部对诗人形象的征用
三、共享的符号:诗界内外的协商与共谋
第三节 影视剧中诗人形象的想象与重建
一、从“落难英雄”到“落魄文人”:诗人影视形象的转变与定型
二、从天才到疯子:诗人形象的喜剧漫画
三、刻板形象与诗人形象的重建
结 语 从边缘出发
参考文献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