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创新思维,聚焦交叉融合:人文学院成功主办新丝路文化传播高峰论坛暨语言符号学学术研讨会
11月20日至21日,由中国逻辑学会符号学专业委员会、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主办的“新丝路文化传播高峰论坛暨语言符号学学术研讨会”在我校成功召开。会议为期1天半,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举行。北京大学、四川大学、同济大学、重庆大学、苏州大学、暨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5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别开生面的云端开幕式
20日上午,在明德楼408会议室,研讨会举行了开幕式和主题报告。中国逻辑学会符号学专业委员会会长、天津外国语大学原副校长王铭玉,中国新闻史学会符号传播学研究会会长、四川大学蒋晓丽,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院长胡易容,我校副校长黄承锋,宣传部、科技处、国际处、研究生院、国际学院等负责人出席。人文学院院长张玉蓉主持开幕式。
黄承锋简介了学校发展历史,指出近年来新闻与传播学科取得了系列成果。在喜迎重庆交通大学建校70周年的特别时刻,希望与会专家学者通过本次研讨,在文化传播理论和语言符号学的实践应用等方面促进互鉴发展,共同为创新国家传播学的理论、增强国际传播能力作贡献。
王铭玉介绍了符号学在西南地区欣欣向荣的发展面貌,汇报了9所符号学研究基地相关情况。王铭玉表示,本次会议阵容强大、话题丰富,希望学者们抓住全国符号学发展态势向上向好机遇,深化交流合作,促进符号学进一步发展。
蒋晓丽肯定了重庆交通大学在理工和人文交融发展领域的创新举措及取得的丰硕成果,表示希望利用大会。
胡易容对先辈学者们为中国符号学繁荣打下的基础表示感谢,介绍了四川大学符号与传媒研究所的发展概况。他希望“卷起袖子,与诸位同仁一道,为中华符号学之崛起而努力”。
学术前沿的主题报告
主题报告阶段,北京大学资深教授、语言符号学学研究知名学者胡壮麟作“物质和意义——新世纪符号观的两个维度”主题报告。胡壮麟以符号的定义为切入点,从符号的物质和意义两个维度出发,分析了符号学的实质、意义域、物质域等6个方面的内容。他通过对符号的意义与隐喻的讲述,剖析了诸多词汇的隐喻,对符号的物质和意义进行了深度思考,对符号意义的形成过程进行了全新解释。四川大学符号与传媒研究所所长赵毅衡作“从符号美学探问艺术定义”主题报告。赵毅衡解释了符号和符号学的概念、符号美学的责任。他以各类艺术品图片为例,讲解了“使用物-实用意义符号-艺术符号”三联体滑动的内涵,把符号学与美学进行了理论对接。还从符号学角度,对艺术进行了重新定义:艺术是“藉形式使接收者取得脱离庸常感觉的符号文本品格”。
北京大学视听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重庆交通大学巴渝学者讲座教授陆地作“昆仑文化之‘伞’与周边传播”主题报告,从昆仑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出发,详细介绍了昆仑的多重涵义,由此探讨了昆仑文化研究与周边传播研究的内在关系。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彭佳作“林泉高致的生态美学模式:以符号现象学论之”主题报告。从生态美学的角度阐释了中国艺术的独特价值,指出中国艺术是对自然的想象性重构,符号学理论有助于研究中国古代艺术的表达意义。
同济大学副教授黄立鹤作“我国对外话语人才培养的外语教育实践:目标、内涵与路径”主题报告。以对外话语传播的重要意义作为背景,从人才培养的目标、内涵和路径方面强调了对外话语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分析了对外话语实践人才的需求和培养的可行性。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李红秀教授作“新冠肺炎疫情视域下国际新闻话语分析——以中东欧媒体新冠涉华报道为例”主题报告。李红秀对疫情下中东欧媒体涉华疫情报道的文本进行了数据化分析,深入探讨了涉华疫情话语的生产与态度。他指出,面对国际传播格局中的西方强势霸权,中国应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和外宣机制的建设,把握“后疫情时代”机遇,传播中国疫情防控故事,为中国国际传播的繁荣发展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
青年学者的云端对话
21日上午,大会主题报告仍在明德楼408会议室举行,报告人主要是从事传媒符号学和语义符号学研究的青年学者。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院长胡易容教授作了“‘空符号’与‘符号空’:文本意象与传播机制”主题报告;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陆正兰作了“体裁与语言的指称距离”主题报告;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李静教授作了“艾科与中国”主题报告;南京师范大学余红兵副教授作了“‘主体间性’新解与意义释放:再论精神文化符号学的任务”主题报告;天津外国语大学李玉凤副教授作了“术语规范与学科依托——以《语言符号学100核心概念与关键术语》编纂为例”主题报告;西北师范大学张硕副教授作了“‘堂’:一种意义衍生的考察”主题报告;苏州大学博士后陈宁阳作了“跨文化传播交际中的超符号创意空间”主题报告;上海大学周海天博士作了“符号学视域下对‘传神’阐释的有效性研究”主题报告;安徽师范大学王家根作“An Edusemiotic Approach to Teaching of Culture”主题报告。
分会场交流的各抒己见
20日下午,研讨会以“丝路话语传播与符号学理论”“‘一带一路’文化与影视符号传播”“视觉符号与对外传播”“新媒体符号与国际话语”四个不同议题进行了分会场讨论。分会场讨论精彩纷呈,报告人、评述人和与会专家学者就相关议题进行了热烈研讨。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在“图像翻译史研究”报告中提出了对图像翻译史的重新理解;黑河学院外国语学院戈秀兰教授作了“鄂伦春族传统图案符号域整体特征研究”主题报告;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唐瑞蔓作了“言短意深:短媒介的深度叙事研究——以主流媒体对丁真的呈现为例”主题报告。4个分会场,共计44位发言人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情深意长的云端闭幕式
21日上午,云端闭幕式在明德楼408会议室举行。人文学院副院长郑涛博士主持闭幕式。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唐小林教授表示,本次参与交流的学者们观点新颖、角度丰富,有利于推动新丝路文化传播和符号学的发展。
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中国逻辑学会符号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军教授在闭幕辞中表示,符号学的发展离不开前辈学者的引领和推动,离不开西南地区各符号学研究学者和机构的支持。王军代表中国逻辑学会符号学专业委员会,对重庆交通大学为此次会议召开付出的辛勤劳动表示感谢,希望与会专家今后共同努力,共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