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2021文化与传播符号学研讨会分论坛学术总结

作者:网络  来源:  浏览量:1071    2022-01-11 21:53:09

 

2021文化与传播符号学研讨会分论坛学术总结

前言:1225日下午和晚上,2021文化与传播符号学研讨会举行了四场学术圆桌会议和三场青年论坛,在闭幕仪式上,各分论坛代表分别进行了学术总结发言。

符号学、叙述学与文艺理论的交叉研究分论坛学术总结

发言人:鞠斐(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董明来老师参与总结

本圆桌的发言与讨论,围绕文学研究、叙述学与符号学三者之间复杂的关系展开。在本圆桌中作发言的,总共有17位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从整体上来看,本圆桌中各位学者的发言,几乎覆盖了相关问题域的全体。

鞠斐老师利用了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方式来解释人类的发笑来自于观众等认知者对于概率的判断,伏飞雄老师、李玮老师、何一杰老师、陈文斌老师、刘娜老师等都紧紧围绕着叙述中的符号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讨论,涉及到演述、符号互动性、虚构等符号学的核心问题。陈新儒老师、李静老师等通过具体的文本来进行文本符号的细分与文本的解释。李卫华老师、王小英老师、李建春老师、田沐禾老师、魏云洁老师等运用符号学方法来解释中国的传统文艺理论以及当代的中国现象,体现出来了中国气派与西方方法的巧妙结合。另外,董明来老师所做的爱欲的两种本质形态与文学意向性,张碧老师对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作出的符号学方法的考察,崔歧恩老师对于“研学旅行”所做的符号学意义的研究,孙金燕老师对中国奇幻小说的风格潜能的研究等也都别开生面,具有独特的视角,为本分论坛添色不少。

简而言之,这些发言可以分为如下几个类型:

1、从意义哲学的角度出发,讨论文学研究中最为奠基性的一些理论问题。无论是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反映论立场,还是后现代理路中对文学爱欲之分析,最后都需要落回到关于表意机理的研究。循着意义哲学的路径,学者们得以进一步深入文字与语象之关系,以及风格、风骨等传统议题,并且展开别开生面的新研究。

2、对叙述学理论中的基础论题展开的讨论。在此我们可以看到当代叙述学研究者们如何在继承经典叙述学的基础上,超越了后者的狭窄视域。被新媒介所诱发的诸种新叙述形式中的意动性与互动性,非虚构小说中真实与虚构的符号学结构,乃至于演述叙述本身的哲学意涵,都成为了当代叙述学研究的题中之义。

3、基于符号学或者叙述学理论,对具体文学文本展开的解读。这也是文学研究最为当行本色的形态:在此,我们看到了中国古典文学顶峰之一的《红楼梦》的出场,亦看到了作为符号学大师的艾柯的理论,如何反照入他本人精心结撰的《傅科摆》之中。同时,符号学与叙述学的方法论力量,亦为学者提供了观照文本之文化出身的有力工具:他们可以看到麦克劳德小说中深厚的加拿大性,又能揭示出彼得·海斯勒非虚构写作中提示的中国故事的未来。

4、本圆桌学者们将视阈拓展到了更加广阔的文化领域。作为人类最为古老的文学与表演样态,喜剧在当代中国的媒介环境中获得了某种意义上的新生,其中的意指归零这一符号学现象,自然逃不脱与会学者的目光。他们同样意识到,先秦燕乐作为复杂的多媒介文本,同时亦是中华文明早期复杂社会心态的表征。奇幻小说之叙述风格对于青年亚文化群体的特殊意义,亦得到了精微的审查。最后,亦有学者敏锐地察觉到了休学旅行这一既现代又古老的文化现象背后的丰富符号学结构。

可以看到,作为符号学传统最早涉足的具体研究领域之一,文学与叙述学中的符号学研究,在今天仍然保持着勃勃生机。而且,这些研究和符号学自身一样,既保持着对各种深厚传统的继承,又敏锐地突入了当代媒介与科技带入我们生活中的各类挑战。虽然当代生活将越来越炫目的符号阵列掷入我们的经验之中,但是语言对人类生存的基底性作用,却不会改变。而对这一切的哲学性思考,则更是人之存在之所以特殊的根本原因。本圆桌这个有限时空中发生的讨论,正是这两点最深刻的表达。

民俗形象、国家形象与国际传播的符号学研究分论坛学术总结

发言人:赵李娜(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

各位师友各位同仁:大家好!

非常荣幸第一次参加符号学年会,就能代表本次年会第二分会场的同仁对本会场的会议情况做总结和汇报,感谢大会和本组学者的信任!

对应着我们第二组学术圆桌分会场主题——民俗形象、国家形象与国际传播的符号学研究这一主题,本分会场的论文和发表,我认为可以用大家都熟知的一个理论框架来先进行总结,那就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各美其美是说本组发表汇报的14篇论文题材广泛,从研究对象来说既有较为宏观的呼吁,如遗产旅游的符号学分析、广告叙述的时间向度研究,再如借助传统符号塑造可爱中国形象的研究,也有具体的个案对象如海南传统文化《更路薄》的符号塑造、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叙事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媒介表达、新国货的日常民族主义内涵等等。虽然题材各异,但大都运用了符号学的经典或当行理论对文化事项进行了精彩的解析,此其所为各美其美。至于美美与共,是说本组论文总结归纳下来,可以说其中大部分都是对某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个案的符号学关照,显示了符号学的独特学术魅力。也就是说虽然题材各异,但是在“讲好中国故事”和中华优秀文化双创转化发展的文化政策背景之下,符号学发挥出了“辐辏而至”的强大感召,从而使社会和学界所关注的这些优秀文化事象,在此学术烛照下呈现出奇妙的叙事氛围和效果。在这里我的理解是“解构是为了更好的结构”,也就是说在人文社会学科各界都关注中华优秀文化资源的语境下,符号学不但解析,还重塑,这就使该学呈现出理论闭环特征。正因符号学的阐释解析,我们才能更深刻认知这么多优秀文化资源个案的文化内涵及其价值,才能更好地重构、运用和转化、传承,我想这就是符号学和优秀文化事象们碰撞之后的最大应用意义。因此个人认为,在此维度上,进一步思考和夯实挖掘摸索符号学在解析和重构文化事项或现象时的操作路径,使之日臻完美即为符号学走向纵深的题中之义。如在文本解析时不忘结合一定实地田野,从民众口碑和传扬中获得符号元素,可能就比仅就文本文献或是图像而言的单向度解析来的更为丰富和立体一些,也更能使作为理论工具的符号学的解析完成度更为高一些。以上就是对于本场发表内容的学术总结。

此外,还有刚才我说过的第二点——“美人之美,也就是说本组发表在会议历程中不论是学者个人发表还是评议和与谈,都显示出成人之美的学术态度和氛围,谦虚发表及谦和批评中展示出美妙学术素养。讨论热烈,思想碰撞,虽有学术批评,但更有人格赞美,充分显示出美人之美的学术涵养。在美丽的海口我们不但收获了美妙的知识交流,更收获了美好的学术友情。

以上就是我对本组学术圆桌发表的总结汇报。感谢大家倾听,谢谢!

当代艺术的符号美学研究分论坛学术总结

发言人:安静(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

尊敬的赵毅衡教授、线上线下各位师长、学友,海南大学各位同仁:

大家上午好!

我是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的安静,真诚感谢大会筹委会信任,非常荣幸受到小组圆桌会议委托,向各位师友汇报第三分会场的发言讨论情况。

第三分会场的主题是当代艺术的符号美学研究。一共有14位学者在线上线下发言,涉及艺术门类广泛,理论视域开阔,讨论话题新颖,具体可以概括为4个类型:

1、中国艺术符号学的发展历史与当代艺术符号学的话语建构,如本土艺术符号学百年发展历史的线索梳理与反思,符号学视野下古典意象理论的当代激活,绘画修辞符号学的两极困境以及舞蹈符号学中有关像似性问题的当代审思。

2、消费时代符号学的多样发展,如罗兰·巴尔特时尚符号学的理论演进脉络、奢侈消费历史变迁的内在逻辑与文化动力,对美颜意识形态操控下的女性自拍的严肃思考。

3、电影符号学的多场域表征:如影像冰箱作为人类欲望延伸的符号学阐释、电影剪辑的诗意机制、80年代中国电影中的农民老父亲的群氓形象和视觉叙事剖析,以反身性为基点对幕后剪辑是否具有元电影性质的界定。

4、民族艺术的符号学阐释,如以湖北省舞龙狮的符号精神图腾与审美生活世界思考,当代中国流行歌词中的古风元素的融入与阐释、海南黎族民歌文本的符号学分析。

小组讨论主题包括三个关键词:当代艺术,符号,美学,共同构成了本小组讨论的两大特色——民族性与当代性。下午圆桌会议讨论中的当代艺术,更多是指当代正在发生的艺术现象、艺术形态;符号和美学沟通了符号与艺术思考的逻辑联系,中国的符号学,无论是从古典的象思维,还是中国现代赵元任命名的符号学,都蕴含着鲜明的艺术构成与艺术精神,西方符号学很难处理的空符号问题恰恰是中国符号学当代理论创新的重要生成基点。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艺术符号学的发展都体现出与西方不同的、独具民族特色的话语体系与理论思考。这种特征的依据首先在于汉语符号在音、形、义不同于西方拼音文字的独特性,更在于中国艺术的悠久历史和多样形态。与会学者在中国的语境中关注中国艺术,研究中国问题,在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的建设中,体现出符号学研究以中华民族文化复兴为己任的时代使命担当。

除了鲜明的民族性特征之外,第三圆桌分会场的讨论还体现出非常突出的当代性。当代艺术正如陆正兰教授提出的泛艺术概念那样,艺术已经不在像现代艺术体系追求宏大叙事,试图建构审美无功利与自律的体系。作为当代的学者,如何在现代历程中如何建设我们当代的艺术符号学,对当代的艺术形态、艺术现象从符号学的视角做出我们这一代学人的生发与阐释,这是时代留给我们的主题。在小组讨论中,与会学者就中国当下存在的、正在发生的艺术现象予以解读和反思,体现了本小组会议学者对时代热点敏锐的把握力和感受力。

我们带着对符号学虔诚的信仰完成了在海南的朝圣之旅,符号学也以她探索通律的包容气度拥抱了我们,并以符号学强大的阐释力以及未来无限丰富的生成力激励我们继续前行!我们这一代学人恰逢中国符号学的新时代与好时代,让我们携手,共同开创未来!感谢文化与传播符号学建立的中国符号学学术共同体,感谢海南大学人文学院!期待与诸位师友再次相会!

恭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人工智能时代的符号学分论坛学术总结

发言人:卢士刚(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谢谢会议给我这个发言的机会,我参加的分会场讨论的主题是:人工智能时代的符号学。因此我想,人工智能时代到底是在强调这个即在当下的时间和我们的关系,还是“人工智能”作为有别于其他时代的特殊品质给我们的生存打上的特殊印记?

我想讨论的话题,从动画传播的国家的价值;网络直播刷礼物的跨时空互动;围绕高级感而形成的鄙视链,是否能够在虚拟世界里重建一种人际关系来补偿我们的失落感?网络玄幻IP怎样讲故事、女博主展示身体是否出于自愿、什么是自愿?当然,我最感兴趣还是跟我的专业更近的问题,比如,和我同事共同关心的问题:绘画媒介是物,物也可以充当媒介代替绘画表意,那么影像算不算?还有我最关心的问题,人工智能设计能不能取代人的艺术创造?这些问题汇集在一起,让我们意识到当下这个以人工智能为标志的时代它所缺失的意义。

而符号学正是意义之学,我们也许可以试着把所有复杂的问题都还原成符号和它的发出者和接受者,而从中发现解开这些问题的思路,寻找和发现那些缺失的意义。

青年论坛分会场01学术总结

发言人:曹忠(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各位老师好,各位学友好,我是四川大学符号学专业博士生曹忠,很荣幸能担任青年论坛第一分会场的学术发言总结人。青年论坛第一分会场共有14位青年学者发言,袁杰雄博士担任主持人,张骋老师担任评议人。会上,14位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的青年学者立足符号学视野,围绕不同分析文本进行了发言,从现场情况来看,其发言总体上呈现出2个鲜明特征:

一是发言主题广泛,选题对象既有神话、民俗等传统主题,也有科幻、新冠疫情等现代热点。传统主题方面,来自四川大学的康亚飞从《山海经》神怪形象的理据累积和现实表征出发,探讨自然物符号的符号化过程。来自安徽师范大学的姚君从神话视野出发,对神话如何作为意义交流的符号域等进行了阐释。来自西安交通大学的乔婷,从符号学中的仪式、象征中视点出发,对关中东府面花的民俗传播进行了考察;而来自四川大学的青年学者于化龙则以《文心雕龙》作为分析文本,对这一古代经典文论中的比兴思想进行了创新性的符号学分析。

在现代主题方面,来自四川大学的陈振鹏以科幻作品中的机器人形象为分析文本,对图像符号学视域下的人类形象进行了考察。同样将科幻文本作为分析对象的还有来自四川大学的李佳,其利用符号学方法对科幻文本中的异质空间叙述及其符号隐喻机制进行了详细分析。发言中,来自西北民族大学的刘翠玲将关注点放在了新冠疫情这一热点上,从传播符号学出发,对国内外关于印度疫情新闻漫画的多模态隐喻表征及认知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来自西北大学的马磊则对近年来火热的真人秀节目的叙事模式进行了分析。而来自四川大学的朱昊赟,则将学术研究点放在了现代人热衷的旅游活动上,以符号认知差理论为视角,对现代旅游活动中的旅游动机和旅游体验进行了深刻的符号学考察。

二是发言既有对具体文本的符号学分析,也有对宏观理论的阐释。比如于化龙博士将《文心雕龙》作为具体分析文本。北京大学中文系王思远将白先勇《金大班的最后一夜》作为考察对象,并对这一具体文本中的悲剧意识进行解读。来自四川大学的周思航选择将《新莱茵报》作为分析文本,从符号叙述学视角对《新莱茵报》叙述框架进行分析。而来自四川大学的吴怡蔓则将德波的《景观社会》作为考察目标,对该文本中的景观社会与生命政治、纯粹中介性等问题进行了阐发。在宏观理论研究方面,四川大学的谢杰炜对虚构叙述中的溯因策略进行了理论化阐释,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刘泽溪则对符号视角下真实的伦理危机进行了理论分析。

通过学习这些青年学者的发言,我深刻感受到了同辈青年学人的学术风采,也欣喜于我辈青年学人在符号学研究中,既有宽广视野,也有理论深度。他们既坐得了冷板凳,在故纸堆中对传统主题进行深入研究,将现代符号学研究的触角探入历史长河的深处;也追得了时代热点,时刻保持对社会最新事件的学术敏锐度。同时,我也在这些同辈学人身上感受到他们在学术上的创新雄心。他们的研究选题和分析方法,都将理论创新、对象创新和方法创新当成学术研究的自觉。虽然他们的研究可能因此呈现出某种稚嫩,但我想青年学人就应该有这种学术“雄心”,才能走得更快、走得更远!

最后,还要感谢本会场志愿者的辛勤付出,袁杰雄博士的出色主持,张骋老师的精彩点评!

谢谢大家!

青年论坛分会场02学术总结

发言人:崔久成(中山大学中文系)

很荣幸担任第二组青年论坛的学术发言总结人,本次于昨晚上顺利举行,论坛共有13位发言人,诸位同学是自国内6所院校的硕士博士生。于广华老师担任主持人,董明来副教授担任评议人。本组围绕文化与传播符号学的大背景,论文选题主要集中在图像、影像、音乐、品牌旅游四大方面。具体报告如下:

首先,有关图像符号与物质性的研究。张艺静博士以艺术意象符号的视野展开,阐释了中国古代文人画的动态再现,探讨了意像与物的关系。而周杨博士则对国外流行杂志展开了图像叙述学研究。韩嘉祥博士对中国古代司南展开了物与时间的符号学伦理探讨。曹忠博士则从中国古代唯识学中名义、名法关系出发,考察唯识学体系对物的符号化如何可能。从时空跨度来看,这一主题下可谓古今往返,中外交织。符号与物质性问题成为大家不约而同关注的焦点。

其次,有关运动影像的符号学研究。周星宇博士运用皮尔斯符号学理论对著名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作品进行了考察,令人耳目一新。崔久成探讨了电影剧本作为文学语言和影像语言的中介文本如何展开系统性功能运作的。孙少文则对新世纪女性题材电视剧展开了广义的符号叙述学研究。电影电视是艺术符号学研究热门的领域,热闹之下如何做出深度,需要反思。

第三,有关音乐的符号学研究。李欣宁从艺术人类学的切入角度,研究了云南少数民族的仪式音乐。张兆麟博士则研究了交响乐的伴随文本。大家对艺术人类学与艺术符号学源起与交织的理论历史,充满了兴致。

第四,广告、品牌、旅游、展览互相独立又彼此关联。有差异,更有联系。张丹露研究服装广告、杨登翔研究博展,朱昊斌研究旅游课题的意识与身份问题,都让人充满启发。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王沫博士研究海南的区域品牌旅游,让我们有一种在地性的亲切感。

本组同学感觉收获最大的,是真诚、犀利、直面问题的批评与回应。我们为何要使用符号学理论研究具体问题?多源交织的符号学学理何来何去?我们应该如何往返于丰厚的符号学资源与当下的文化生活,处理大与小、宏观与微观的问题?如何理解每一种理论的适应性与边界性,发挥理论最大的性能?

这些在大家的论文之上展开的再度追问像一个个问号,不断涌动。这让我联想到四川大学符号学与传媒学研究所的Logo。大家应该都知道,那是一个紫色的Logo。会前记得中央民族大学安静老师一直跟我们讨论,那个具有高度辨识性的Logo到底该怎么解读。研究所出版了一百多本符号学书籍,白色底面,紫色标识,无论是将书籍整体还是分散放置,那个紫色的Logo总是一眼即可辨识。在此请允许我个人的解答总结本组的发言特点。那像一个翻转的问号,一直在指引我们思考。它还像一个腾飞的热气球,飘扬在空中,使我们不断抬头仰望。今天很难见到热气球了,那是过去之物,历史之物。我们抬头看天空,想起符号学过往的资源,内心便是完整的,热气球存在于过去也存在今天。因此,对于我们年轻学人来说,我们回望过去也仰望现在,一边思考,一边行走,期待未来。

谢谢大家!

青年论坛分会场03学术总结

发言人:张珂(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尊敬的各位老师、学友:

大家好,我是来自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的博士生张珂。感谢大会给我这次机会,让我担任青年论坛3的学术发言总结人。

在杨扬老师的主持和陈东亚老师的指导下,本场论坛共有15位来自各个高校的学生从符号学和叙事学的角度对行为艺术、游戏、纪录片、盲盒、单口喜剧、数字地图、虚拟偶像等问题进行了想法和观点的陈述。通过认真学习大家的发言,我发现,参与和互动成为了当前各种文化生产和传播的一大特点,也就是符号的接收者围绕着携带意义的感知进行创作、分享和交流。罗兰·巴特说:一个文本是由多种写作构成的,这些写作源自多种文化并相互对话、相互滑稽模仿和相互争执;但是,这种多重性却汇聚在一处,这一处不是至今人们所说的作者,而是读者。观众参与完成的行为艺术、以数字为媒介的电子游戏、以数字互动技术的发展为基础而产生的交互纪录片、球迷观众的互动和参与、时政新闻的双向互动和沉浸参与等等,“读者”围绕文本,表达、传递自己富有创意的观点和想法,通过交流和讨论重构自己的所见所闻,文本的意义在“读者”的生产和传播中得到了增殖。

本次大会的主题是符号学与当代文化,参与和互动,一方面体现了当代文化开放、平等、协作和分享的参与精神,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当代文化话语权和知识生产与传播权的一次大规模下放。各种文化产品和消费产品作为等待解码的符号,为读者构造了一个沟通与交流的空间。基于共同的情感联系和价值认同,读者通过各种媒介手段参与到文化的创造、分享和传播中,实现了具有普世价值的创造行为。

从传统媒体时代到如今的互联网时代,文本的价值意义生成过程从单向传输变成了多向交叉,而参与创造文化的行为主体也从单一的作者变成了广泛的媒介用户,文化的影响范围也从单个主体拓展到某个社群乃至整个社会。面对即将全面到来的5G时代,文化的传播与再生产将更加便捷,这也意味着文化将会出现更加多样化的形态,参与和互动作为当前的一种代表性文化,值得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注!

以上是我的总结发言,谢谢大家!

到学术论坛讨论  
好文章总是百读不厌,赶紧收藏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