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王娟评唐小林主编《中国白话散文百年史》

作者:王娟  来源:符号学论坛  浏览量:824    2022-01-13 17:49:29

 

王娟评唐小林主编《中国白话散文百年史》

王娟

1917年的文学革命开始,中国文学的发展就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时代。随着白话文运动如火如荼的进行,白话散文以其自由的体式,成为文学现代性发生之初最绚丽的收获。在此后的百年发展中,白话散文创作不仅取得丰硕的成果,同时对于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建构,以及现代民族国家的建设亦具有重要的意义。关于这一百年的白话散文史,已有多种不同的阐释与叙述,唐小林主编的《中国白话散文百年史》,在现代性的视域下,从散文与时代的关联及现代民族国家构建角度,为白话散文的书写史又添上了浓墨重彩且颇具个性的一笔。

不同于以往白话散文史的写作结构,《中国白话散文百年史》并非简单地以时间线索编写,而是在审视这百年来中国文学发展、文化建构和思想流变的基础上,选取了启蒙、救亡、革命、新启蒙、新人文、在场六个关键词作为思想主干,以百年来白话散文创作的经典作品解读作为枝叶,编写出这本丰硕而独特的白话散文百年史。

一、关键词的选择:概述与贯穿

关键词的选择不仅概述了这一百年来中国白话散文史的阶段性特征,而且通过对内在思想观念的理解,外在思想运动的叙述,串联起中国白话散文百年史的总体风貌。对于启蒙的叙述,编写者并非简单地延续过往的理解,而是在发掘中国启蒙的复杂形态的基础上,看到启蒙的多种表现形态,这不仅体现在表现思想、政治、文化的白话散文中,同时也体现在表现情感、趣味、审美的白话散文中。对于救亡主题,通常的理解更偏向于政治认同上的救亡,因而对这一阶段的白话散文的叙述,也更加侧重那些表现政治认同上的救亡的白话散文创作。但是在《中国白话散文百年史》这本书中,救亡主题之下更多论及的却是那些看似“与抗战无关”的白话散文创作,因为对于救亡的理解,并非单一的政治认同,更包含多种形态的文化呈现与认同,这种对于救亡主题的阐释也许具有更深邃的内涵和更深远的影响。

对于现代民族国家的政治秩序如何内化为精神秩序,从而演绎出灵魂革命狂澜下的散文运动与创作;对于八十年代的新启蒙如何实现对个人的自我和社会的自我的寻找;对于九十年代的社会转型期,新人文如何超越“人文”,在文化变革中寻找精神信仰,《中国白话散文百年史》都做出了自己的回答和深刻的揭示。最后的在场,更是将白话散文史的写作推进到当下,让中国传统文学中的担当意识得以重振与发展,将散文书写的意义和作家的存在价值,与当前鲜活生动的社会实践和文化实践打通,让散文深深地介入时代脉动。六个关键词,集中体现出编写者对于白话散文百年发展史的独特理解,也贯穿了整部散文史所表达的自由、民主、平等与公义等现代性观念,彰显出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轨迹与可能的走向。

二、具体篇目的选择:独特追求

在白话散文的具体篇目的选择与解读上,《中国白话散文百年史》也显示出独特的品味。中国文学经历一百年现代性运动,时代风云变幻波谲浪动,白话散文作品汗牛充栋洋洋大观,一部精彩的白话散文史,不仅需要编写者有深刻的思想立意,宽阔的眼界架构,更需要编写者有独特的审美品味,能够在这盈千累万的白话散文中选择出经典的作品。正如编写者在绪论中写道的:“经典白话散文是白话语言的经典、艺术文本的经典与普遍价值的经典,三者合一”。选好经典的篇目并不容易,要解读经典作品更非易事。与一百年的白话散文的创作相比,《中国白话散文百年史》一书选择的经典白话散文作品并不算多,但是编写者对经典作品细读的程度和深度,在白话散文史的写作上却可说是绝无仅有的。这种解读不仅是回到作品本身,阐释作品的艺术性与审美性,而且回到作品的文化语境中,在文学现代性进程和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向度上,提供给读者一些新的角度去理解这些经典作品,这种“片面的深刻”也体现出编写者独特的眼界与追求。

朱自清的《背影》是人们极为熟悉的一篇散文,普遍的理解是对父子亲情与人伦的讴歌。编写者通过对文本的细致分析,层层深入地剖析出父与子之间的天伦之情,不仅有父亲的舐犊之情,也有儿子对父亲的理解与体谅之爱。但编写者并未仅仅做这样普遍性的理解,而是进一步在启蒙的背景下,在“五四”的文化语境下反思中国父与子关系,从高举反封建、反传统的大纛,到“五四”落潮期的彷徨苦闷,通过作者人生经历和思想经历转变的剖析,阐释朱自清在这篇散文中如何完成从“审父”到“颂父”的转变,从而提供给读者理解这篇耳熟能详的散文名篇一个新的视域,不仅表现了真挚的父子天伦之情与父亲形象的重建,还从文化的层面思考父亲形象,进而思考人的自由。

在小说创作取得的辉煌成就之下,张爱玲的散文创作成就常常被遮蔽,散文集《流言》即便被关注到,但在民族救亡的时代主题下,也会被忽视或排斥。在这部《中国白话散文百年史》中,编写者通过内容、语言、文体、情感等多个维度的阐释,不仅让读者看到张爱玲散文的艺术特色和思想的深度。更为重要的是,编写者回到民族救亡的时代主题下,论及到这部描写华洋交错的都市生活中,凡夫俗子的世俗人生的散文集,如何通过再现时代背景下市民生活的本真状态,展现世俗生活的凡俗趣味,从而达到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并以此发挥凝聚人心的人们习焉不察的救亡的作用。

新的角度与新的解读,赋予了经典作品以新的生机。沈从文的《五月卅下十点北平宿舍》不仅是一段孤独的内心自白,巴金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故事》也不单纯的是一段旅程的感悟,在灵魂革命的狂澜下,它们更是文人知识分子在艺术与政治之间的艰难抉择。张洁的《拣麦穗》与孙犁的《亡人逸事》,剥离掉宏大时代政治背景,描写平凡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以此展现人性的真实与美好,在哀悼、反思散文的浪潮中,呈现出启蒙的另一维度。张炜的《融入野地》不仅是身体远离繁华的都市,回归自然,也是心灵维度的“融入野地”,在浮躁的现代化生活中,张炜以知识分子的责任感,用诗性的语言,执著地寻觅精神家园,在精神价值的追求中,回应九十年代市场经济冲击下人文精神的失落。张承志《无援的思想》和周闻道《七城书》,更是从文学批评上升到思想层面的剖析,展现现代人生存的困境,使得《中国白话散文百年史》这部书并非单纯的白话散文发展史的叙述和审美性分析,更是对这一百年现代性运动、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书写。

三、结语

白话散文是通往意义的一条道路,从白话散文产生的源头,到经历一百年的起伏消长,追求的意义在不断变化,但追求意义本身这个事实却并未变化。以六个关键词串联起中国白话散文百年发展,也串联起这条百年来现代民族国家的意义追寻之路;以精心选取的经典白话散文作品解读,传达现代性的思想观念,可以说是中国白话散文史写作上,值得特别珍视的别具一格的重要收获。

 

到学术论坛讨论  
好文章总是百读不厌,赶紧收藏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