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符拓邦论坛第三讲——摄影视相的符号学机制研讨会顺利举行

作者:网络  来源:  浏览量:509    2022-06-12 09:39:04

 

符拓邦论坛第三讲——摄影视相的符号学机制研讨会顺利举行

521日晚,符拓邦论坛系列讲坛第三讲在线上举行。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陈卫星教授应邀为本次讲座嘉宾,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唐小林教授与谈,进行题为摄影视相的符号学机制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饶广祥副教授主持,共计660余人线上聆听。

本次讲座陈卫星教授从摄影这一大众化的、古老的技术为载体,分析在摄影层面上产生的符号学、媒介学效果,引导同学们理解符号学理论及其应用问题。

讲座开始,陈卫星教授深入浅出地梳理了本次讲座将涉及的“视相”相关的理论概念,包括“相”作为符号学的运转机制、视相的媒介化与传播实践、视相是社会的文化节点等三个角度,涉及皮尔斯、罗兰·巴特、布迪厄等理论家有关视觉文化及摄影的理论观点。

随后陈卫星教授引出本次讲座重点——摄影视相的视觉机制,陈卫星教授提出“通过在该事件之前发生的事件线索和背景信息来对其进行理解,这种原因被称作‘动力因’。从一个给定的空间出发,摄影是社会主体的时间延续记录,也是为更重要的视像证词。摄影的符号学魅力在于它与被表现的对象存在着一种(时空的)动力学联系;另一方面,它与那些把它当做符号的人的感觉或记忆有联系。摄影的符号学意义取决于其潜在的可阐释性。”

在本次讲座中,陈卫星教授将摄影问题分为历史·人·社会的交叉视角、象征权力、人的关照:认同的现实交叉、宣传动员和景观影像五个方面讨论。每个单元都配以大量优秀摄影作品作为分析研究文本,生动地向同学们讲解符号学的摄影机制。陈卫星教授认为,我们从视相中看到了符号的普遍性,这些符号产生了意义的交流和置换。我们可以通过认识这个符号来认识到别的对象,文化的符号化成为了一种文化的本体。

最后,陈卫星教授提出,摄影是一个开始于十九世纪的话题,有它的非时效性,在现代社会,它面临着新的挑战。随着无人机拍摄、自动摄影等技术发展,制造图像逐渐可以不受人的支配,拍照是否会成为一个文化考古学的问题。在未来摄影的意图和目的变化、图像分配问题、图像泛滥带来的逆主体效果等问题都值得持续思考。曾经的胶片现在已经被像素取代,未来也许会加上别的形式,如果图像本身的传导机制发生新的变化,并与人的需求发生新的融合,视觉层面的研究依然是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

对谈环节,对谈人唐小林教授认为,“摄影视相的符号学机制”以“相”代替“像”是把西方哲学上认识论的意义和东方哲学上“相”的意义融合,扩大了讨论范畴,巧妙地将人的主体性引入了摄影问题。最后,唐小林教授与陈卫星教授就摄影图像的指示性和像似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本次讲座反响热烈,在线上会议讨论区,同学们纷纷加入讨论。陈卫星教授的讲座结合大量优秀摄影作品,展开符号学、摄影史和思想史的分享,让同学们对摄影文化、符号学的理论和应用都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到学术论坛讨论  
好文章总是百读不厌,赶紧收藏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