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拓邦论坛第六讲——读图之难:图像接受的符号性特征研讨会顺利举行
2022年6月29日晚,由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和四川大学传媒学-符号学研究所联合举办的符拓邦论坛第六期“读图之难——图像接受的符号性特征”讲座圆满完成。本次讲座由深圳大学高建平教授主讲、四川大学教授赵毅衡教授与谈、四川大学唐小林教授主持,在腾讯会议上顺利举行。
讲座开始,主讲人高建平教授从语言的民族性切入,提出绘画也存在的民族性问题:读图也需要学习。首先,高建平教授指出,并不存在“天真的眼睛”,绘画不是从追求自然的外貌开始而是从把握形式语言开始,对形式语言的把握不同,看到的世界也就不同。并提出“符号能力”概念,读图的能力与每个人的符号能力相关。
随后,高建平教授以书法作为例证讨论了图像的傲慢,即我们可以简单地承认不明白一种语言,但我们很难承认看不懂一种图画。但实际上人们在欣赏同一幅画时,欣赏也会有深浅之分,而欣赏的能力是通过培养才形成的。
以瑞典“中国宫”作为案例,在瑞典的“中国宫”放置的几幅中国对联,瑞典人将书法理解为静止的图像进行描摹,将书法当做“画”出来的图像欣赏,但这实际上只是一种文化赞赏态度所带来的善意误读。高建平教授又继续从书法引申到“写”与“画”的比较和中西的绘画观念比较。在欧洲的绘画理论中,绘画的根基是实用几何学,而中国人认为画的根基是书法。中国的水墨画由于书法的影响和文人对表意性的强调,形成了重视意气笔墨,重视动作性的特点。欧洲的艺术在哲学的重重渗透下,形成了“模仿”和“形式”的两大传统的结合。欧洲人不讲笔墨,讲笔触和线条的运动之美。对笔墨的挥洒被几何学压抑,这种用笔的自由挥洒不能得到理论上的确认和固化,而中国的哲学对笔墨挥洒影响则不同,在中西对话的背景下,这种对美的感觉是可能获得解放的。这个意义上讲,可以克服“读图之难”。
讲座最后,高建平教授回到“读图之难”主题上,提到我们要回到图像接受上来,图像的接受需要学习,通过学习形成符号能力,从而把握对象。不同的文化之间,在造像传统方面有很大的差异,由此带来的对图像的接受和评价就有着很大的差异。符号需要学习,掌握了符号后就可以相互欣赏。
在对谈环节,赵毅衡教授与高建平教授从北京居民的儿化音选择性模糊现象展开,讨论语言和文化之间交织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