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陆正兰评赵毅衡《艺术符号学:艺术形式的意义分析》

作者: 陆正兰  来源:符号学论坛  浏览量:2609    2023-03-15 20:12:46

 陆正兰评赵毅衡《艺术符号学:艺术形式的意义分析》

陆正兰

20世纪以来,先锋实践艺术与产业艺术从两端冲破了艺术的传统范畴,艺术的外延边界取了新的实质性的扩展,艺术光谱拉长,艺术格局改变,出现了许多从传统美学看来非艺术的体裁。艺术向社会多个层面渗透和扩展,构成了一个泛艺术化的社会事实。各个阶层的人民对艺术的数量和质量需求增加,艺术教育的大规模普及,审美经济的迅猛发展,科技与艺术结合日益加强等等,艺术关联到一系列重大的社会问题,由此而看,艺术就不再完全是艺术自身的问题。那么,如何回应新的艺术社会事实?如何让现有的艺术学理论阐释依旧有效?这应该成为艺术研究者落地的思考。

这本“艺术符号学”专著,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结合当代艺术实践,从艺术的文化、社会等意义功能,拉通从先锋艺术到产业艺术这条艺术光谱,用符号学的观点和方法,用一系列新的理论范畴,试图做出回应和思考。换言之,从作为意义之学的符号学角度来考量,传统的艺术理论多集中于符号学的符形,即文本形式的意义,而这本《艺术符号学》除了考察艺术符号的符形意义规律之外,还关注符义、尤其是艺术符号的社会符用的意义形式。

任何意义都必须由可感知的符号来承载、传播、解释,艺术的本质特征,则落在艺术符号文本所携带的特殊意义上,艺术区别于人类文化中其他表意方式的特点,只能在艺术的意义过程中寻找。因此,这本著作就是围绕“意义之维”,探究艺术这种独特的文化形式引发的意义过程。这也正是艺术符号学作为一门新学科的创新意义,它开拓了现有艺术学理论中形式意义的理论研究。而从符号学这门学科自身的发展来说,这本《艺术符号学》,在某种程度上也推动了近百年来符号学在艺术研究领域新的进展。

二十世纪初年,符号学萌生伊始,国外的索绪尔,中国的赵元任,就开始符号学研究,在这个学科发展至今的近百年的历史中,流派迭出,观点纷呈,但真正深入论述艺术,却很少,只有个别符号学家,也还是主要集中在某种个别的艺术体裁,比如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和布拉格学派的理论多集中于文学,麦茨、德勒兹的艺术符号学研究集中于电影,当代的塔拉斯蒂的艺术符号学研究集中与音乐等,巴尔特的艺术符号学集中于服饰、摄影,而像艾柯这样百科式的符号学家,虽然广泛地谈到电影、文学甚至体育,但能拉通各个艺术门类,尤其是新的艺术发展视野下,从总体上论述艺术符号的共同原则至今很少。即便是像朗格的这样集中谈论艺术符号学中生命、情感、形式等问题的著作也已经过了大半个世纪。在人类文化中,艺术的意义问题最为复杂,它是符号学不得不面对的最困难挑战,也是艺术符号证明自身解释力的终极考验。

全书分四部分,共20章。分别为导论,艺术的定义,艺术文本形式的构成及艺术的意义过程。

导论部分,提出了“艺术符号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提出了艺术符号学的基本原理和依据。论文在“文化是社会相关符号意义活动的总集合”总观点下,强调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义活动。

艺术的意义方式,在三个对立冲突之中展开:1,艺术是在与“非艺术”对比中实现的,二者没有截然分明的区别。艺术与非艺术(艺术之外的人类生活)的关系,并非是艺术文本的空间-时间边界(例如画框、屏幕)的区隔,而首先体现为艺术与非艺术意义方式的区别。任何物(或事物),都可以成为“使用物-实际意义符号-艺术符号”三联体,因为其意义在物意义-实用符号意义-艺术符号意义三者之间滑动。艺术性是艺术占主导地位时,物-符号文本三联体表现出来的品质。2,艺术是感性与理性结合的产物,不是纯粹感性的形式“自律”。康德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这个命题种,可以拆分成前后两个部分,前面是艺术的运作方式,后面是艺术作为社会性存在,有着特殊的功能。当今面对的艺术,已经与康德时代极不相同,尤其是当代艺术产业的各个方面,实际上全都遵循阿多尔诺讽刺的“有目的的无目的性”原则:艺术的原始冲动(艺术灵感)虽然无目的,但艺术品却最终转化成为商品,流通到大众眼前。不可能忽视艺术商品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忽略,但在艺术品的社会功能上,康德的“二律背反”应该有新解,才呼应当代艺术的发展。3,艺术是个别的,却又是文化决定的,是社会性的“展示”的结果,展示是文本成为艺术品的转化关键。展示是“社会性赋义”,艺术品在文化中的各种定位(包括体裁的效果和意义)被展示出来。艺术“展示”的聚焦点,就是凸显意义如何出自作品的形式,形成艺术给与受众最重要的效果。

第二部分艺术的定义。分四章,辨析“美学”与“艺术哲学”“审美”等相关概念,逐一分析从功能论开始到程序主义对艺术定义的困难和不足,主张从“程序主义”(何时是艺术?)返回“功能主义”(艺术究竟对人类文化起什么功能?),面对艺术实践和当代社会事实,打通先锋艺术到文化产业艺术的光谱,重新定义艺术,重新看待当地社会泛艺术化文本中的艺术性的重要性。 由此提出艺术性是“藉形式使接收者达到超脱凡庸的符号意义”。无论在什么时代,艺术文本携带意义的方式,与非艺术很不一样。优秀的艺术作品,也与次一等的艺术作品很不一样。各种体裁,各种题材的艺术文本,携带意义的方式很不一样,期盼接收者的理解方式也不一样。因此,承认理论的普遍性,与分析欣赏的个别性,艺术符号学顾及了两端。因此,艺术符号学不仅是艺术理论合适的工具之一,也是艺术欣赏与品质判断的重要的方法依托。

第三部分“艺术的文本构成”分六章,分别讨论了艺术文本构成的几大理论范畴,即“艺术文本中的冗余”、艺术的“准不可能世界”、艺术的“动势”、 艺术的拓扑像似、艺术与物、现代艺术的不协调转向以及现代艺术的解释旋涡等,推进了这一系列艺术理论基础问题。

1、艺术的动势理论。艺术中有静有动,究竟是静中求动,或动中取静,不同体裁追求不同。但大部分体裁需要动势。动势存在于艺术文本的形式构造中,对比阿恩海姆的动力论,新批评的张力论,伯克的戏剧化论,阿多诺尔的张力论等,中国传统艺术理论中“气韵生动”最为深刻,因为它贯穿了艺术符号的符形、符义和符用。在艺术文本的各元素之间,动势也是艺术对社会文化起作用的关键。艺术不重复日常信息方式,总是在日新月异地创造动势,能用艺术自身再现造成的“信息熵减”,把社会从日常平庸传播的“信息熵增”压力中得到解脱,从而促使社会文化重新获得活力。

2、艺术的拓扑像似理论。一般人直观上认为,艺术再现功能的主导理据是像似性,即艺术文本与对象的像似式联系。本书提出艺术的形象与描述对象之间,不可能是直接像似,而是拓扑像似,即弹性变形的像似。拓扑像似大体上有四种类型:第一种是“变形像似”,艺术形象是事物形象的变形;第二种,艺术家与观者心中的形象整理造成心理“拓扑补缺”,为艺术提供了创造空间;第三种,往往称为“拓扑连接”,指艺术文本内部各种因素之间的呼应,以构成意义整体;第四种是发生在文本之间,形成文本间“拓扑集群”。在文字艺术中,这四种拓扑像似在文学中表现更为多样,给艺术家的创新和观者的积极创造留下余地。从艺术符号角度考察,由拓扑像似构成的复合理据性,才是艺术再现的基础。

3、艺术中的冗余理论。“冗余”与“噪音”是符号学借自语言学和信息技术的两个重要概念,指的是符号文本中,或传播过程中“不需要”的多余成分,也即是对意义解释者来说“不相关”成分。艺术有无冗余?冗余有无意义?各种体裁中,冗余的形态很不相同。解决途径是把意义分成两种:就对象意义而言,艺术文本的冗余度趋向于最大值;就解释项意义而言,艺术文本的冗余度趋向于最小值。艺术性就来自这两个“相反”趋势之间的张力。 

4、“准不可能世界”理论。“准不可能世界”是艺术中的三界通达的世界。艺术中出现大量的常识上或逻辑上不可能因素,经常见到的是以下几类:反常识不可能,分类学的不可能,反事实历史的不可能,情节结构的不可能等。艺术的想象没有边界,不受任何限制,艺术文本必然一端与经验世界通达,另一端深入事实上与逻辑上的不可能世界。由此形成的艺术文本世界的大跨度张力,不仅没有使艺术崩解,反而造就了复杂的“准不可能世界”,即各种相对的不可能,加上绝对的逻辑不可能,从而形成只有在艺术文本中才有可能的复杂世界景象。

第四部分 “艺术的意义过程”,分六章: “展示”与艺术文本意向性;艺术的双标出;  艺术的“自身再现”;艺术与物以及 和艺术风格相关的“零度创作”。

1、艺术的展示意义。艺术的发出意向,既包括艺术家的意向,也包括展示者意向。展示指明文化范畴,对于艺术文本的解释有决定性影响。而在文本传播的过程中,“文本意向性”更是关键环节,文本中的“意义不定点”越多,文本的“解释张力”就越大。

2、艺术是一种“双标出”的文化意义活动。标出性是任何二元对立的意义范畴中相对少用的一项之特殊品质。标出性是文化研究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在艺术理论中更为重要。文化的标出性有两种构成方式:命名式,文本式,在艺术中二者互相补充。艺术的标出性也有两种相应的方式:形式标出,题材标出,二者在艺术文本中兼而有之。艺术题材可以是标出性的文化异项艺术,也可以是非标出的文化正项艺术。著作仔细分析了标出性在艺术中的作用,发现艺术的标出性呈现一种历史性的变化。在当代,艺术的标出性增加,以至于文化标出性本身,似乎就“自带”了一定的艺术性。

3、艺术的自身再现。再现是人类社会意义活动的最基本环节。人类经验经过“媒介化”与“文本化”,组成符号文本,成为表意的出发点。再现的媒介,按渠道分,可以有心象媒介,感官性媒介,记谱媒介,以及综合媒介;按再现的对象分,则为有实在对象再现,想象对象再现,合指对象再现,比喻再现,以及示例再现。考察艺术再现,就可以看出艺术依然在再现,但艺术再现或多或少在“跳越对象”,倾向于把对象推到一定距离之外,甚至完全摆脱对象,更注重再现自身。艺术的这种自我再现能力,借当代社会的泛艺术化之力,造成巨大数量级的新颖再现形式,使当代文化重新充满活力。

4、风格是符号文本所有附加符码的共名,其中包括情感和文体符码,但风格范畴的远远不止于此。风格学研究的领域,包括了所有附加符码,对这些风格符码的有效利用,可以凸显了中国当代文化产业中的“中国性”。

这本著作并没有拘泥于艺术学科等宏观的问题,而是将重点放在艺术形式的分析方法上,聚焦于看似微观的艺术形式问题,从它引发的意义过程:艺术意义的产生、艺术文本的意义构成、艺术意义传播与社会功能,以艺术符号形式的意义路径,通过一些新的艺术理论范畴,形成内在的理论逻辑体系。

这本《艺术符号学:艺术形式的意义分析》(2022)是赵毅衡“意义形式理论系列”著作系列,即《新批评》(1984),《苦恼的叙述者》(1992),《当说者被说的时候》(1994),《符号学:原理与推演》(2012),《广义叙述学》(2013),《哲学符号学:意义世界的形成》(2017),以及即将出版的《艺术产业的符号美学》(2023)。这些近300万字的八本著作构成了当代学术史上(不仅是中国学术史上)“意义形式理论”最为详尽而周密的阐述。

赵毅衡教授专注于意义的形式研究50年,目标坚定,不赶时髦,不顾时风,看轻荣辱,褒贬由他,或者正是作者这样的学术风格,才让我们真正从此书读到了道别人所未能说,言别人所未思及

到学术论坛讨论  
好文章总是百读不厌,赶紧收藏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