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刘涛评赵星植老师《当代符号学新潮流研究(1980-2020)》

作者: 刘涛  来源:符号学论坛  浏览量:1533    2023-04-18 13:35:20

 刘涛评赵星植老师《当代符号学新潮流研究(1980-2020)》

刘涛

符号学自20世纪创立以来,已经成为一门显学,随着皮尔斯三元关系论的发现与重访,符号学在70年代从传统的结构主义潮流逐渐转向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的研究潮流,一批学者拆解了符号文本的封闭性,使得符号学成为一门开放与包容的研究体系,符号学多理论中心发展的趋势随之萌芽,同时也为后续的新发展潮流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何为“新潮流”?书中总结为跨地域、跨学派、跨学科的共生发展方式,这一发展方式让符号学逐渐与其他学科,例如生物学、生命科学、认知科学、社会学、伦理学、艺术学、文化研究等走向融合,自20世纪80年代发展至今已经有40余年的历史,并在中国形成了一股新兴力量。然而这一蔚为壮观的发展趋势与理论成果如同繁星一般散落各地,并未有学者对其进行梳理与总结,此书的意义便在于归纳符号学的最新发展趋势与理论成果,以推动国内符号学理论模式的更新,为中国符号学的发展提供可进一步借鉴的理论资源。

本书条理清晰,例证详实,循序渐进,对于新接触符号学的人来说,读起来也不会十分费力,同时也可以开拓研究视野,对于研究方向的创新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引论部分主要聚焦于皮尔斯三元关系论的学术史重访,确定了当今符号学新潮流研究的理论基础,即“皮尔斯+”模式;而主体部分共五章,分别从生物生态符号学、认知符号学、传播符号学、文化符号学及社会符号学五个方面讨论了当代符号学的新研究趋势,每章又以总分的方式归纳总结了各个分支下最具代表性的学派研究范畴,展现出当今符号学运动发展的多面向。

一、生物与生态符号学

生物与生态符号学主要以于克斯库尔的“周围世界”理论及“莫斯科-塔尔图”的模塑理论为基础,形成了“塔尔图-布鲁明顿-哥本哈根”学术连续带,他们主要结合了生物学、动物学与符号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将符号学的视角延伸到生命体的微观层面,如细胞、基因、分子等,试图重构生命与意义之间的关系,进而观照生命体内外部、人类与自然之间的有机融合。

生物与生态符号学是一个统称,该体系下还包括动物符号学、生物符号学、生态符号学、翻译符号学、自然符号学、总体符号学等,其中布鲁明顿学派的西比奥克在21世纪提出的总体符号学,确证了“整个宇宙都充满了符号”的意义,逐渐成为当今符号学运动的一个基本理论出发点:符号活动是任何生命体所具有的根本特征。总体符号学的提出使得符号学研究不再以人为中心,而是拓展到了整个自然宇宙的范畴,颇具开创性。

二、认知符号学

符号学的认知研究路径,主要是指符号学延伸到认知语言学、认知科学、心理学所关注的共同领域,探究符号意义的识别、生成与认知的各个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吸收融合相邻学科的成果,进而形成一种“超学科”的研究范式。学者布兰特对认知符号学的概念界定则更为明晰,他认为符号学研究意义,认知科学研究心灵,而认知符号学则关注意义和心灵的相互关系,即人类心灵(理论上为广义的动物心灵)中意义的存在和运行方式。

认知符号学主要在北欧-北美学派进行着跨地域的互动,形成了四所认知符号学研究中心,展开全球范围内的学术互动,代表人物及理论有索内松的图像认知与符号现象学、兹拉特夫与布兰特的具身认知、达代西奥与迪肯的符号认知与人类进化。

总结来说,北欧地区的学者既注重符号学基础理论的发展,也注重该学说在认知与心理实验方面的方法论特点,研究范围从语言认知逐渐拓展至视觉、图像、人类文化、商品消费等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多个领域。而北美的认知符号学学者则更加关注人类符号使用与认知的进化能力,以及这种进化与发展会对当今的文化社会生态产生何种结果。

三、传播符号学

经典传播学模式主要以效果为中心,而新阶段的传播符号学则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它从对侠义的传媒文本研究转向了对受众、媒介技术与文化的综合性研究,并同时开始从本体论层面对传播现象的本质进行哲学深思。

同样,传播符号学主要有北美及欧洲两大学派。

北美学派的研究重心是传媒文化,近年来又以互联网文化为主。不过,与以批判为主导的法国经典传播符号学模式不同,该学派强调受众对符号文本意义的能动生产能力,着重探究个人与符号传播社群之间的互动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拓展当今传媒文化产业的建设性策略。与此同时,该学派以现象学、皮尔斯符号学为基底所建构的交流学理论新体系,代表的是传播学的哲学转向。

欧洲学派则以梵·迪克、延森、诺特以及布瑞尔等学者为代表,该学派学者秉承欧陆哲学的思辨传统,不满足于媒介文本分析,致力于本体论意义上建构一套分析媒介符号表意的理论工具,进而推动当今传播符号学的媒介研究转向。

四、文化符号学

这里作者所关注的则是广义的文化符号学研究,即把社会生活中的某种具体文化现象视为一种符号或象征体系,并通过符号学理论方法对其进行把握的相关研究。新阶段符号学运动在文化研究方面的一个主要特征,是不要求对整体文化现象进行模式化解释,而是对具体的文化事件、现象或物质进行细致讨论,以提升我们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

在此意义上说,但凡在新阶段取得一定成就的应用或门类符号学诸领域,比如传媒文化符号学、性别符号学、音乐符号学、文学符号、电影与艺术符号学等,在本质上都属于文化符号学研究范畴。

本章选取了三个典型的流派来展现了文化符号学的研究特点。首先是英国伯明翰学派,主要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对大众文化特别是青年亚文化和传媒文化进行了符号学探索;其次是在格雷马斯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巴黎学派”,他们通过对文学艺术作品进行语义和模态分析,建构出一套旨在探索主体存在与情感研究的激情符号学模式,独树一帜。最后是在艾柯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意大利都灵文化学派,相关学者通过对文化遗产、宗教、旅游、饮食以及数字文化的分析,探索出一条有关文化创新与发展的符号学研究新路径。

五、社会符号学

社会符号学作为一个“伞形术语”,其涵盖领域非常广泛,概而论之,社会符号学既是一种研究范式又是一种研究视角,它提倡采用符号学与社会学、人类学、马克思主义等结合的跨学科研究方法,以批判的眼光审视社会文化表意中的意识形态建构问题。

由于社会符号学研究范畴之广,因此书中着重探讨社会符号学的主要发展脉络及梳理其理论基础与研究范式。当代符号学研究的重点问题主要聚焦于符号意义在具体社会语境或社会交流中的使用与变异,近十几年来,以英-澳社会符号学派、欧洲马克思主义符号学派、意大利符号伦理学派为代表,主张恢复符号学的社会批评传统,把符号学广泛运用于人类社会文化分析之中。

诚如作者所言,此书写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中国符号学研究在开拓新范式和新方法方面提供进一步的理论文献参考,因此《当代符号学新潮流研究》的观感更像是一本工具书,总分总式的结构很容易让读者明白其中的概要,对于初次接触符号学的读者来说也是比较好理解的。通过了解欧美学界符号学运动的蓬勃状态,我们或许能从中获得启迪,进一步为构建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号学理论体系而迈出坚实的一步。

到学术论坛讨论  
好文章总是百读不厌,赶紧收藏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