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立评乔治·莱考夫《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易立
“你在浪费我的时间”“你要合理安排你的时间”“他的话让我恶心”“我们需要把知识一勺一勺地喂给学生吃”……诸如此类的表达在我们生活中司空见惯,以至于我们很少思考:为什么用于形容“资源、金钱”的动词会和“时间”搭配?为什么用于形容“食物”的动词会和“想法”搭配?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提供了一种答案——人类的概念系统是通过隐喻来构成和界定的。“时间是金钱”“想法是食物”以及“争论是战争”等等隐喻性概念根植于我们的脑海,因此我们会不加思索地说:“这件事太花时间了”“我囫囵地咽下这一理论”“他击破了我所有论点”……
本书是当代语言学经典著作,被视为认知语言学隐喻系统的开始。它详细地分析了隐喻如何构建我们的生活、隐喻的种类、隐喻的特性,并最终对“存在客观真理”这一观点发出挑战。
一、概念系统以隐喻为基础
本书开宗明义指出:隐喻并不只是诗意的想象和修辞多样性的一种策略,它构建了人类的概念系统,从而指导人类语言表达和行为运作。
为了进一步说明隐喻概念,以及隐喻又如何建构我们的日常行动,作者举了一个隐喻的例子——争论是战争。“你的观点无法防御。/他攻击我观点中的每个弱点。/我粉碎了他的观点。/和他争论,我从来没赢过。/反击啊!/他击破了我所有论点。”
纵观上述例句,我们不难发现,当人们讨论“争论”时,大量使用战争术语,这就体现出在我们的概念系统中,我们将“争论”隐喻为“战争”,认为争论是一场战争。基于“争论是战争”这一隐喻性概念,我们以战争的模式来看待争论,用战争的词汇来描述争论,并用对待战争的态度来对待争论。我们将持异议的人看作对手、使用策略、攻击他的观点、捍卫自己的观点,最终取得胜利、失败或平局。
除“争论是战争”这一隐喻外,在我们的概念中,我们还认为:
时间是金钱。这花了我一小时;这可以帮你省很多时间。
想法是食物。这理论我得消化消化;他读书如饥似渴。
想法是人。相对论促成了物理界不少理论的诞生;他是现代生物学之父。
理论是建筑。这是你的理论基础吗?这些事实可以支撑这个理论。
生活是容器。我的人生很充实;他的生活满是凄楚;空虚地活着。
……
隐喻构建了人类的概念系统,并以此指导人们思考与行动。
二、隐喻的三种类型
本书将隐喻分为三种:方位隐喻、本体隐喻、结构隐喻。
(一)方位隐喻
大多数方位隐喻与空间方位相关。例如“开心为上,悲伤为下(happy is up, sad is down)”是极为经典的方位隐喻,基于此隐喻,才有了如下表达:I’m feeling up.(我今天很高兴。)/My spirits rose.(我心情越来越好。)/I’m depressed(我感到沮丧。)。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隐喻方向并不是任意的,它们是以自然及文化经验为基础的。为何我们的概念中不认为“开心为下,悲伤为上”?其生理原因在于:当人们悲伤郁闷时,身体通常呈低垂的姿势,当人们感到积极快乐时,身体呈挺直的姿势。基于这样的身体原因,我们形成了“开心为上而悲伤为下”的隐喻概念。
无独有偶,由于人类在睡觉和生病时是躺着的,清醒和健康时是站立的,基于这一生理经验,形成了“有意识为上,无意识为下;健康为上,疾病为下”的隐喻概念:Get up.(起床。)/He fell asleep.(他睡着了。)/He rose from the dead.(他起死回生了。)/He came down with the flu.(他患上了流感。)
当人们把某一物质加到一个容器中或堆成一堆,水平高度就会上升,基于这一物理经验,有了“更多为上,更少为下”的隐喻概念:The number keeps going up.(数量不断增加。)/Turn the heat down.(把暖气关小点)。
由于“快乐、健康、更多”等人们视为重要的特质与“上”相关联,基于这一社会心理基础,又形成了“好为上,恶为下”的方位隐喻概念:Things are looking up.(事情在好转。)/Things are at all-time low.(事情处于最低谷。)
可见方位隐喻与其经验基础不可分离。实际上,作者认为“没有一种隐喻可以再完全脱离经验基础的情况下得到理解或者甚至得到充分的呈现。”
(二)本体隐喻
正如我们对空间方位的基本经验产生了方位隐喻,我们对自然物体(特别是我们的身体)的经验为非常多的本体隐喻提供了基础。本体隐喻就是把事物、活动、情感、想法等不具可触摸实体的概念视作实体和物质。
一旦我们能把抽象的现象、情感等看成是实体或物质,我们就能指称它(如:我们正朝和平的方向前进。),量化它(如:完成这本书要大量的耐心。),识别它的特殊方面(如:战争的残酷让我们丧失了人性。),对它采取相应行动(如:你必须改变,以找到幸福。)。
拟人是最为基本的本体隐喻,基于“xxx是人”这一隐喻概念,常见以下表达:生活欺骗了我。/癌症杀了他。/通货膨胀孕育了追逐金钱的一代人……
容器隐喻也是经典的本体隐喻。由于人类是一种物理存在,由皮肤包裹并与这世界的其他部分区隔开来,因此我们将自身视为一种容器,有一层包裹的表皮,有里-外(in-out)的方向。不仅如此,我们将自身这种里外方向投射到其他由表皮包裹的物体之上,也将其视为有里面和外面的容器。房子、屋子,杯子都是明显的容器(在房间里;在杯子外)。甚至即使没有可以界定为容器的天然界限,我们也会强加给某个区域某种界限的标记。
我们认为“视野是一种容器”,基于这一概念,才有例句:他在我视野内。/我视野里没有任何东西。
事件、行为、状态是一种容器:Will you take part in that competition?(你会参加那个比赛吗?)/He is in great sadness.(他无比悲伤。)
许多本体隐喻是如此普遍而不言自明,以至于大多数人不会意识到它们是隐喻。
(三)结构隐喻
结构隐喻指通过隐喻,一个概念以另一个概念进行理解与建构。结构隐喻能让我们以一个高度结构化的清晰界定的概念来建构另一个概念。把来源域的结构映射到目标域的结构中,就可以将一个概念的各方面、各层次的蕴含用以建构另一概念,这是一种系统性的对应。
例如“争论是战争”这一结构隐喻中,我们用“战争”来理解、形容、对待“争论”,与战争相关的词汇被系统地用来描述争论,战争所包含的参与者、内容、阶段被系统地用来理解争论。
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属于基础隐喻范畴,但这两类隐喻数量并不丰富,而结构隐喻则为我们的概念系统提供了最丰富的资源。“争论是战争”“时间是金钱”“理论是建筑”“想法是食物”都是结构隐喻的例子。
三、隐喻的特性
(一)隐喻具有系统性
隐喻具有内部和外部系统性。隐喻的内部系统性是指,当我们通过隐喻用一个概念理解另一个概念时,这种理解与对应是成体系的,而不是孤立的。例如,在“争论是战争”隐喻中,并不只有“攻击”这一词语被用来形容“争论”(攻击观点),大量与“战争”相关的词汇都被系统性地用来形容“争论”,战争攻击、防守、反击的过程也被用来分析争论的过程。
隐喻的外部系统性指的是各隐喻之间具有连贯性。“好为上”这个方位隐喻赋予“上”这一方向以积极的指向,而这种指向与“高兴为上”、“健康为上”、“活着为上”这些例子是连贯的。事实上,我们之所以认为“好是上”正是因为“快乐为上”“健康为上”“有意识为上”等隐喻,由于快乐、健康、活着、有意识被人们认识是“好的、好事”,因此出于连贯性,我们自然而然地最终形成了“好为上”这一概念。
(二)隐喻具有连贯性
单一隐喻内部具有连贯性。
以“争论是旅行”这一隐喻为例,“当我们谈到下一点时(when we come to the next point),我们将知道哲学已死”“到目前为止(up to now),这些理论都不起作用”“我们达成了(reached)一个令人不安的结论”等隐喻表达都能证实存在“争论是旅行”这一隐喻概念。
基于“一次旅行决定一条路线”这一常识,我们会认为“一场争论决定一条路线”,因而我们会说“他偏题了(off the point)”“你跟得上我的论述吗”“I’m lost”“你在兜圈子”。同样,基于“旅行的路线是一个表面”这一常识,我们会形成“争论的路线是一个表面”这一隐喻,因而会有“我们已经涵盖了(covered)那些观点”这类表述。
单一概念两个方面(两种隐喻)之间具有连贯性。
根据“你的论点没有太多内容”“那个论点有漏洞”“这是我想说的主要内容”等表达,不难看出在我们的概念里,存在“争论是容器”这一隐喻概念。争论的旅行隐喻和容器隐喻的蕴含是不同的,旅行隐喻强调争论的目的、方向、进展,而容器隐喻侧重争论的内容。由于蕴含不同,与两种隐喻相关的词汇不会混合使用。然而,当旅行隐喻和容器隐喻的蕴含重合时,二者具有连贯性,与二者相关的词汇可以混合使用,例如:In what we’ve done(争论是容器), we have covered the core of our argument(争论是旅行),此时这两个隐喻都涉及对争论内容的描述。同一概念的两隐喻之间是否连贯取决于两隐喻是否有相同的蕴含。
不同概念之间具有连贯性。
“文化中最根本的价值观与该文化中最基本的隐喻结构是一致的”,正如我们在隐喻的外部系统性中所指出的那样,由于我们的价值观中,快乐、健康、有意识是好事,而快乐、健康、有意识又与“上”关联,最终我们形成了“好为上”的概念。这几大概念之间是相互连贯的,具有文化连贯。
值得注意的是,概念之间并不永远连贯,当两个隐喻概念冲突时,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哪一概念在我们的经验和价值观中更具优先级。例如,从“通货膨胀在上升”“犯罪率不断上升”中可以看出“更多为上(more is up)”比“好为上(good is up)”优先级更高。作者认为这是因为“更多为上”的物理基础最清晰:东西越多,其水平高度越高(up)。
四、经验主义与客观主义
作者认为形成概念的根基是经验,简单的空间概念,如上下左右,根据生理经验理解,但大多数概念则是以经验的系统性关联为基础,通过隐喻,用另一概念来理解与构建。可见,作者的概念隐喻理论属于经验主义。
在对概念隐喻理论进行详细介绍后,作者开始反思属于经验主义的这一理论与传统客观主义理论有什么不同?
首先,作者认为两种主义对概念有不同的定义观。客观主义认为概念的定义是通过给出概念的必要充分条件来说明其内部属性是什么。例如,当客观主义者定义“爱”这一概念时,会提到“情感、喜好、迷恋乃至性欲”等字眼。
但经验主义者不会如此定义,他们认为概念根据其互动属性被理解、定义:我们的概念系统是我们和物理、文化环境的持续互动的产物,不存在脱离互动的、完全属于其本身的概念。他们更关注人们如何依据一种经验去理解另一种经验、如何依据一种概念去理解另一种(往往更为抽象的)概念。经验主义会将爱定义为“爱是战争”(他赢得了她的欢心/他和她妈妈结成同盟)、“爱是引力”(他们相互吸引/她围着他转)“爱是病”(他们和好了/他们的关系无法修复)。
此后,作者对“存在客观真理”这一论点发出挑战。莱考夫与约翰逊“不相信有什么客观(绝对及无条件)真理...真理总是跟由隐喻界定的概念系统相关”。真理是以理解为基础的,脱离了人,真理就没有意义。以椅子为例,在准备学术会议时,老师要求你拿四把椅子过来,而你拿了两把摇椅和两把轮椅,在这一情形下,这几把椅子是不合适的、错误的,可以说,在这一情境下,这几把椅子不是“椅子”。可见脱离了人的目的,句子是没有真假的。
作者认为,正确的真理论是:当就我们的目标来说,我们对一个陈述的理解与我们对一个情境的理解高度吻合时,我们认为在该情境下这一陈述为真。
五、小结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所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对形成概念的基础、如何理解概念、隐喻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隐喻的特性都提出了焕然一新的阐释,颠覆了自亚里士多德始人们对于隐喻的刻板看法,使人意识到:隐喻不仅是语言中的词汇问题,还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手段,它直接参与人类的认知过程,影响人类的表达、态度与行为。
书中使用了大量例句来论证每一个隐喻概念的存在,中英文化差异与翻译问题或会对理解构成一定难度。如“理解是看见”这一隐喻有一例句“进一步钻研他的观点,你会有更大收获”,仅根据中文或许会认为该例句与论点关联不大,但其英文原文为“Dig further into his point, and you’ll discover more”, “discover”正是“看见”的一种形式。在翻译问题上,如“problems of mutual understanding are not exotic”被译为“相互理解的问题不是异域风情”,在笔者看来,或许译为“并不只有在异国他乡才出现理解上的问题”会更易于理解。阅读此书时,对照英文原文会避免一定的阅读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