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符拓邦论坛第十五讲:“形式、意义、形式的意义、意义的形式”研讨会回顾

作者:吴奇利  来源:  浏览量:133    2024-05-16 20:12:43

符拓邦论坛第十五讲:“形式、意义、形式的意义、意义的形式”研讨会回顾

2024年5月10日晚上七点,由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大学符号学-传媒学研究所联合主办的“符拓邦论坛”第十五讲,邀请到四川大学符号学-传媒学研究所名誉所长赵毅衡教授作主题为“形式、意义、形式的意义、意义的形式”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饶广祥教授主持,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谭光辉教授对谈,在四川大学江安校区文科楼一区418会议室举行,同时在腾讯会议进行线上直播。线上线下500余人参加了本次讲座。

 赵毅衡教授主讲

      

饶广祥教授主持

      

谭光辉教授对谈

讲座伊始,赵毅衡教授从“形式”的定义开始谈起。一般认为,形式与内容相对,研究的对象像一瓶酒:形式是瓶子,内容是酒,酒和瓶不可互相替代。而且大部分人要的是酒,瓶子至多是配合,因此内容(酒)的意义自然优先。赵教授接着引用黑格尔在《美学》中提到的话:“艺术的内容就是(普遍的)理念,艺术的形式是诉诸感官的形象”,以此来谈论形式与内容的区别。他认为黑格尔此处可能说反了,形式才应该是是共相,内容是殊相,或许采用皮尔斯的观念更为合理,皮尔斯认为:形式是一般项的普遍品质,具有广度(覆盖许多文本),而内容是特殊项,具有深度(单个文本具体细节量大)。黑格尔曾提到“内容非他,即形式之转化为内容;形式非他,即内容之转化为形式”,那么这句话究竟何意?内容与形式之间又是如何转化?赵教授认为从黑格尔自身的论证来看,形式与内容只是“部分转化”,一部分“返回自身”成为内容的一部分,另一部分为外在形式,可见形式与内容有部分互换可能。

赵毅衡教授谈论的第二个问题是“意义”。他认为意义是意识与世界各事物的关联方式。此处的“事物”是所有提供感知的对象,包括物体、媒介化的符号文本、各种生命体承载的意识以及意识中的心理形态,意义本身是一个主体化的功能。赵教授引用海德格尔“意义就其本质而言是相交共生的,是主客体的契合”,教授认为客体之间的关系不能算意义,意识之外的物-物关联无法形成意义,因为没有卷入意识。而“意义”一词多义歧出,尤其是在西语当中,1970年牛津Blackwell出版社最后采取投票方式,决定在英文中妥协地将意义译为meaning。现代汉语的“意义”的歧解还少一些。最大众化的《互动百科》定义“意义”为:“意义是人对自然或社会事务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赵教授指出此定义虽然不够“学术”,但论及了意义的产生、意义与符号的相互依存以及意义的本质这三个关键点。与此同时,赵教授也认为“绝对无意义”是不可能的。

紧接着赵毅衡教授开始谈论第三个问题:形式的意义。形式论暂时“悬置”内容的意义,在“形式”中寻找意义。而形式有“广度”,因此是寻找有广度的意义。赵教授指出许多形式论者自觉追求形式意义的广度,例如1937年艾伦·退特提出“张力”是:“好诗具有某种共同的性质”,并将文本中的对立态势称为“张力”。此之后张力的广度又得到极大的延伸,成为一种形式范畴。而将内容研究转化为形式,用形式研究更有效地揭示内容,赵教授认为一个很好的例证是普罗普提出的民间故事功能 (function) 论。普罗普在1928年出版了《故事形态学》,分析了一百个俄国民间故事,从中归纳出了故事的31种功能。而格雷马斯从20世纪60年代起,发展出了一套处理情节关系的形式探讨,如人物对抗的“行动素”(actant)理论以及阐明各种情节要素之间关系的“符号方阵”。借此可以看到,“形式的意义”是说形式本身有不同于内容的意义,而部分内容一旦被找出规律、形成“广度”,就可以把内容形式化。

在讲座的最后,赵毅衡教授谈论的问题是:意义的形式。他认为“意义的形式”需要特殊的形式符号,此时内容被悬置到不必落实的程度。意义的形式就是符号化,如数字与代数符号符号就可以独立运作,而数字的出现也成为发明与发现的先导。赵教授以《隋书》对祖冲之计算圆周“盈率”的记载为例:“以圆径一亿为一丈,圆周盈数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厘九毫二秒七忽”,他认为这一计算领先全世界一千年,但是它记为具体尺寸,也就减弱了意义之“广度”。随后教授又举“货币”单位的例子来说明“意义的形式”相对于内容之独立性。同理,在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用“形式抽象”后,意义就便于操作管理,这同样也发生在其他人际关系中,可见社会充满了符号化管理。再如麦克卢汉的名言“媒介即信息”,信息本是为传播内容,现在却把内容完全悬置了,传播的媒介却成为信息。此时,广度完全推开了内容特殊性。而在美学中有关对艺术功能的讨论,如说艺术提供“兴观群怨”功能、提供“自然之模仿”等等,这些主要是靠内容,只有贝尔提出的“有意味的形式”之说,明确说艺术意义来自形式。赵教授希望从此处得出一个新的结论:文本形式提供的超越日常平庸的品质就是艺术性,这个定义就是超出内容落到形式上。

谭光辉教授指出此次讲座及其有意义,它涉及众多文科的一个基础理论奠基的问题,这个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理论挑战。他认为赵毅衡教授关于“如何将内容转化为形式”的观点是此次讲座的亮点,且赵教授对形式和内容做了本质的区分。谭教授认为当我们的意识介入便有了形式和内容之分,二者之间的转化也是在我们的意识之中产生的,那我们的意识是怎么完成这一转化的?他认为这是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并谈论了自己的几个观点。第一,谈及内容与形式的意义,谭教授认为可以往前推进一步,即内容无意义,只有形式才有意义。我们之所以认为内容有意义是因为我们把这个内容给形式化了。第二,形式与内容只有在意识中才会有区分,而由于意识的可变性可调节性,所以内容跟形式是相对的,因此我们不能绝对地说某个事物是内容或形式。意义反映的是意识的目的,意识的要义就在于它有目的。由于目的具有层级性,所以形式与内容永远处于相对论意义上的系统之中,形式和内容应该在不同的层级中去讨论。我们可以在高层级寻找广度,所以我们可以把二者进行转化,而这种转化是无时无刻不存在的。第三,谭教授表示赞同赵教授的结论,即“形式理论的最高追求是在文化中寻找意义的形式”,“文本形式提供的超越日常的平庸品质就是艺术性”,他认为这两个观点及其深刻。前面谭教授提到意义是由人的目的产生的,而这一目的要具有一定的形式来予以呈现,其中的形式则需要一定的具体内容来填充,填充的目的是为了让它变得可感,所以内容就是可感质料之表象。而形式到底是如何靠自身的运作完成人类的目的以实现意义的生产,这就是我们要解释的。

饶广祥教授认为此次讲座的核心问题是内容的广度问题。饶教授指出赵教授与谭教授的观点是有区分的,赵教授认为内容通过符号化实现广度,谭老师认为内容实现广度或者说深度如何扩展为广度,主要是通过高层次的解读从而进入另外一个论域。而关于内容与形式二者的转化,饶教授认为有些情况是不可转化的,且意义就是形式,不可能是内容,不具有转化的可能性。随后三位教授关于什么是内容、什么是形式、意义是形式还是内容等问题进行了相关讨论。赵教授指出,形式化只是一种符号化,内容的意义是符号。饶教授认为只有指向具体对象的符号,它才是内容。

关于谭教授提到的形式与目的之间关系,饶教授认为目的和形式的意义这个问题在康德关于艺术研究的观点中是非常去目的化的,他认为形式跟目的没有关系。谭教授回应,“审美意义就是目的,有目的,才会有意义的冲动。形式不跟目的产生关系,内容也不直接跟意义产生关系,而是说目的是意义之所以产生的动力。没有目的不可能产生任何意义。”饶教授认为这一观点是反意识的,他提到“只要意识在就一定会指向对象,指向对象那一刻就有意义”,无意识就不会有意义。赵教授则以AI为例,他认为高度的目的性是AI的一个缺点,是我们认为AI的意义不是意义的一个关键问题。

在讲座之后,线下与线上的学友提出自己的疑问与现场进行了热烈的交流。至此,讲座圆满结束。

到学术论坛讨论  
好文章总是百读不厌,赶紧收藏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