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西方非言语传播学研究的本土借鉴 ——评《西方非言语传播思想研究》

作者:李玮  来源:符号与传媒  浏览量:503    2024-11-12 17:10:03

 西方非言语传播学研究的本土借鉴

——评《西方非言语传播思想研究》

李玮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国际传播不仅需要言语传播,更需要非言语传播实现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之间的转化。中国文化作为高语境文化的典范,蕴含丰富的非言语传播现象,其传播规律有待研究。而西方一百多年的非言语传播学研究积累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可以借鉴,“接着做”比“重复做”更有意义,引入西方非言语传播学研究成果有其独特价值。南昌大学的王亿本教授比较系统地梳理了西方一百年主要非言语传播学研究成果并出版专著《西方非言语传播思想研究》,对于本土非言语传播学相关研究具有较好的理论价值。

借鉴西方研究经验

西方非言语传播学相关研究较为全面地归纳非言语传播的思想渊源、基本内涵、主要类型、主要特征、表意机制等,对于准确认知本土非言语传播实践具有一定指引价值。

同时,西方非言语传播学研究方法经历多年的持续优化,由早期朴素的观察法,并逐步借助精密仪器提高观察的精细化程度,相关研究方法对于本土非言语传播学研究同样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该专著借鉴西方研究成果推动本土理论建构,“针对西方非言语传播研究之研究不应该是一个孤立的、静态的研究话题,而应该与建构‘华夏传播学’呼应,通过充分发掘、研究、批判、吸取西方非言语传播研究成果,以推动‘华夏传播学’的学术发展。”(专著第206页)

反思西方研究不足

西方非言语传播学研究经过历代学者的接力,形成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但也存在明显不足。

一方面,西方相关研究缺乏中国传播实践的关照。中国作为高语境文化的代表,蕴含更为丰富的非言语传播现象与规律。西方非言语传播学研究虽然深入多个原始部落进行观察,却缺乏中国传播实践的关照,在理论体系的完整性方面仍然存在缺憾。

另一方面,西方相关研究缺乏最新传播实践的关照。西方历史上的非言语传播理论更多聚焦人际传播领域非言语传播现象的归纳总结,而大众传播领域的非言语传播现象、网络传播的非言语传播现象,以及最新的自媒体传播、智能传播相关非言语传播现象的探索不够,同样制约理论体系的完整性。比如,“以非言语符号在狭义与广义上的定义为划分依据,分析非言语符号的类型”(专著第42页),廓清西方非言语符号类型划分的混乱。

王亿本教授的专著《西方非言语传播思想研究》针对上述问题的反思,为本土非言语传播学研究提供继续探索的路径:关照本土实践,关照媒体趋势。

探索本土创新路径

中国非言语传播学研究引入西方非言语传播学的理论体系不是照本宣科,而是为理论本土化适应打好基础。同样,反思西方非言语传播学研究的不足,也不是止步于简单的批判,更是为本土创新探索路径。传播学本土化的路径一直在批判与建构中前行,本土非言语传播学的理论建构同样需要把握引入与创新之间的关系。

第一,宏观层面学术共同体的发展设想。针对本土非言语传播学研究的困境,“缺乏稳定的研究团队、规范的研究问题以及延续的学术传承”(专著第210页),亿本教授从研究团队、推广平台、理论体系、学术传承、学术旨趣等维度给出建议(专著第210-211页),很有启发价值,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第二,微观层面学术视角的发展创新。专著在中西研究的对比反思后探索本土非言语传播学研究的视角,“西方非言语传播研究主要是行为主义特征的研究模式,主要通过研究者观察研究对象的日常非言语传播行为 进行总结和思考,建构一系列研究观点。中国学者需要结合中国本土文化特色,批判性建构符合本土特色的理论体系”(专著第207页)。

吴予敏在《“重构中国传播学”的时代场景和学术取向》一文中认为中国传播学的四十年发展经历“引进”“采纳”“对话”和“重构”等阶段,比较有启发价值。《西方非言语传播思想研究》兼顾对西方非言语传播学相关理论的“引进”与“采纳”,并进行中西理论“对话”,并推动本土非言语传播学理论体系的“重构”,对于本土非言语传播学研究具有推动价值。当然,本土非言语传播学研究还需要成长时间,需要多位学者的持续关注,我们也期待亿本教授不断推出相关探索成果。

到学术论坛讨论  
好文章总是百读不厌,赶紧收藏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