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再致中国符号学论坛

作者:李幼蒸  来源:符号学论坛  浏览量:2293    2013-01-27 20:19:52

 

再致中国符号学论坛
——关于贵阳论坛徵文启示通告
                                2013126
                  座右铭:符号学遵循的人文科学理性准则
  “语义清晰性,推论逻辑性,预测可靠性,效验实证性,评价人本性”
 
论坛同仁大家好!
贵阳第二届中国符号学论坛会议现已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准备工作,“徵文启示”已经正式发布(参见网站:http://wxy.gznu.edu.cn/xwgg/2013hy1.htm   ),请有意参加会议者按照相关通告与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筹备会进行联系。(估计大学附近应该有各种不同价位的旅馆,参加者或可在筹备会联系的住宿地址外根据自身条件另行选择住宿安排?)
关于中国符号学论坛第二届会议幸运地获得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的积极支持一事,我已多次表达感谢和感佩之意。此次会议获得了贵州师大校领导的重视,并由校长伍鹏程教授亲自担任筹备会主任和研讨会主席。伍校长为有贡献的科学家,曾在芬兰获得数学博士学位,现并为省科技学会副主席。两位副主任易闻晓、黄葵老师均为文学院教授。筹备会领导班子的这一“文理”组合,可以象徵我们研讨会的跨学科特点。贵州师大的中国符号学论坛第二届研讨会筹备会的成立,也体现了该校、该院超出本位主义而对民族学术事业认真关注及奉献的精神。
实际上,在学术运作的治学态度和学术标准方面,我们符号学特别应该向科学家们学习。中国人文科学如果要朝向科学化方向迈进,就必须首先尊重科学实践的普适准则。为此,我们不妨以幽默方式说,中国人文科学学界也应进一步明确:从百年来的人文学术“人治方向”(治学为评比人际知名度高低)向人文科学的“法制方向”(治学为追求知识真理法则)转变。换言之,中国人文学界一定要从其“为古今中外名人树碑立传”的、一味向历史后方看的传统治学兴趣,向“为求科学真理”的矢志向前看的现代科学精神目标转移。人文学术的“名人本位主义”必然会把科学探讨蜕化为“评功摆好和个人崇拜”这样的肤浅庸俗活动,也就是把人文学术当作追求个人与集体的功利主义目标的工具。
第一届中国符号学论坛去秋在南京师大举行。我们非常高兴看到,今日推进前沿人文科学理论的单位类别,首先是各地区的师范院校!因此,绝对不要盲从人为限定的学术机构等级身份之规定,以及随之而来的对相关人员身份和资格的封建主义等级化之束缚。什么哈佛耶鲁世界排名表等等,岂非正体现了今日全球化时代的“商业化封建主义”的教育功利主义意识形态?中国仁学所说的“人能弘道”就是要高扬主体个人的独立主动创造精神,此种精神潜力,岂容外在的等级制度规范予以人为约制!换言之,没有这种超脱制度性限制的主动创新精神,就根本没有什么跨学科的符号学学术之实现可能!虽然首届中国符号学论坛是与第11届国际符号学大会同时举办的,但有鉴于国际符号学运动已从跨学科中心扩大到兼含跨文化中心的“双中心方向”(也就是东西学术世界齐头并进的大方向),以及考虑到各种相关实际问题,中国符号学事业今后必然采行一种遵循中国学术本位的大方向。此一大方向决不可由于盲目“与世界接轨”潮流而受到干扰和阻碍。但是同样鉴于符号学的跨学科本质,中国符号学事业所遵循的跨学科和跨文化的发展方向,必然也兼含中国和世界两大运作范围。只不过在学术实践运作的具体步骤和方式上不能简单化地将二者混为一谈而已。
就此略向大家谈一点相关背景。在我向国际符号学学会委员会报告了贵阳研讨会消息以及今后中国符号学必然是中国学术本位的之后,国际学会会长在表达祝贺之余,加上了一句“尾注”:希望国际符号学学会对于贵阳中国符号学论坛仍然能有所贡献。几周下来我还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会长的这一“不无暗示性”的提醒(这是自双方磋商南京大会的几年中不断呈现的一种中西文化关系中潜在的、复杂的文化情绪纠结表现)。稍后在贵州大学文学院的徵文启示修改稿中,我突然也看到了他们建议加附的承办方下款文字:“国际符号学学会和贵师大文学院”。我于是一方面向文学院同仁解释使用国际学会名义于本国符号学会议时的权责和财务方面的惯例,并说明此一本国性研讨会内容虽然是兼含中西的,并无多少与国际人士具体挂钩的机会,但另一方面却也突然想到一个相关于国内会议“筹办文化”中普在的语境(即学术活动最好同时含有“全国”与“国际”这两层关联)的可取性,于是与筹办方达成了一个名义上“两全”的象征化安排之共识:本次全国性学术论坛研讨会将以“象徵”方式(即不负担国际学会规定的参会资助而取得“在国际学会支持下”的名义;同时聘请两位国际学会委员会人士担任筹备会“学术顾问”;此外,我们的论坛本来就包括有两位国际学会执行理事会的中国理事)间接表示其“与国际接轨”之意涵。感谢塔拉斯梯会长的理解,他立即同意了这样的灵活安排,并表示非常高兴地知悉国际符号学学会仍然会与中国符号学论坛维持某种哪怕主要是象征性的联系。
由于国际学会会长塔拉斯梯下学期将来华任教,如果时间方便,我们的研讨会自然将邀请会长莅临贵阳为我们的开幕式致词。他也将会在我们的论坛研讨会上再次邀请大家参加2014年夏在保加利亚举办的下一届国际符号学大会(当然全部需自费)。我们甚至于可以考虑以“中国符号学论坛”名义来在国际大会上举办一个较大规模的、跨学科的“中国符号学圆桌会议”(如果大家同意,我们在贵阳会议期间可以推选出该圆桌会议的筹备会成员名单,并开始筹划参会事宜),不仅向国际符号学界展示跨文化方向的中国符号学的发展现状,更可向国际同行展现中国符号学因其特有的极其久远丰富的文化史而必将遵循的一种独立治学方向,以及促请国际符号学界进一步深入面对中西符号学交流中存在的复杂理论问题。
请允许我在此再次重复一次相关问题的个人观察:为什么自然科学家并不考虑在学术专业实践中纳入各种“个人崇拜”因素?科学家个人的“荣誉”本身为一社会性行为,其评比活动本身不可能被纳入学科领域之内,其受誉事实也不可能影响学科本身之格局。为什么他们原则上可以只问学术思想的正误是非,一当个人的发明创造完成,任何个人的发明创造在知识领域内马上就变成了人类之“公共财”,即其研究成果可马上脱离开其创始者本人而被合理地纳入人类共同的知识体系内?反之,为什么在人文学术领域我们就非得处处关注于学人间的高低贵贱、历史位次问题,并因而导至人们直接通过对学术成果的认同而将目标转移向对成果创作者等级身份的认定上来?也就是将人文学术的最终目标直接间接地落实在对创作者的个人崇拜上来?(今日国内外人文界的各种被权势操纵的奖评制度则为强化体现此种遗风的途径之一)正是在人文学术界,我们听到了太多有关个人“伟大贡献”之类的夸张性赞语,殊不知,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不同,任何成就都明显地具有阶段性、实验性以及与时俱进的不断改进必要性。哪里来的那么多古今中外“大师”和“权威”呢?人文学术实践,于是不是像自然科学界那样朝向于知识理论的有效积累本身,而是不免朝向于个人名利效果的“直接”经营(于是《论语》的“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之教,就被一些儒学家们公然违背仁学精神地曲解为“至死未成名即为一生耻辱”这样极其庸俗的儒教人生信条)。
当代以来由西方人文学界煽刮起来的虚无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人文学术理论风潮,把人文学界的“理论实践”变成了反科学的艺术类话语之随意编织术。此种社会文化风习使得本来就较自然科学的科学性相差极远的现代人文科学,进一步“去科学化”,也就是使得“人文科学”不得“晋升”为“科学”(这样才便于将此“被去势化”〔也就是“仅供玩赏化”〕的人文话语信手拿捏,随意利用,以遂成各种功利主义目标)。从而使人类对于社会文化、历史人生的思考进一步非理性化和使其仅具精神妆饰性功用。今日“正向的”符号学运动正应该是一种针对全球人文学界普遍蔓延的“人文学术非科学化或将人文科学文艺化”的流行思潮而产生的、为抵制其非理性主义而自发形成的一种集体性理性主义之觉识。因而,一国文明中之“代表性思想形态”再也不能任由“编故事”这类所谓“形像思维”的落伍的方式来轻松体现了。换言之,符号学运动应该与人文科学现代化、科学化运动齐头并进。在科技工商全球化的新时代,同时推进人文思想的科学化、理性化发展,此实为今日全球“环保危机”时代(其根源在于人类在全球化时代朝向追求物质生产第一、感官享乐第一的生存方式〔人生观〕本身)最重要的、却为全球先进国家所普遍忽略的特大目标。同时这也是中华文明从其物质财现代化发展方向扩展至“恢复高端精神建设方向”的重要契机。科学时代今日的“文明精神”必然要以人文学术思想的“科学现代化”为基础。为此,人文科学必须向自然科学学习,也就是必须朝向学术思想实践之理性化、理论化、精密化、实证化方向发展。为此一定要超出现代化以来的、以“做文献、编故事”方式为主的、受到国际大汉学支持的这种较低“理性含量”的阶段;新世纪的中国人文学术应该根本上从“资料经验”生产国转向“科学理论”生产国;为此,就首先需要以世界上高端理论的学术潮流为国际交际之对象,而不应该仅为了图一时(各种各样)方便地总是以世界水平上明显为“低端”的学术潮流为国际交际对象。
中国符号学论坛,不仅是实际推进符号学学术实践的同仁团体,而且也是参与此一历史上空前的中西文明人文理论汇通探索的“实验平台”。我们并不期待能够于此短时间内即可达至可观的学术成果,我们的聚会目的甚至于不是“宣扬成绩”,而更主要的是为了相互学习、相互切磋。“论坛”是相互学习的平台,相互观摩的平台,相互讨论的平台,也是相互“学术辩论”的平台,当然也是“跨学科学术实践方式革新探索”的平台。只有通过不同学科间具体的交叉实践活动,我们才能增加人文学术方向方法方面革新发展的共同认知。同时,最后却并非最不重要的是:论坛也是我们体现和弘扬学人秉持和实行学术民主精神的平台;而论坛的更深刻涵义是:我们是在全球商业化支配一切的、到处不读人文理论书和严肃文史书的时代,勇于成为“少数读书派”者。由于是“光荣的少数”,也就更能体认到肩头上之“义重如山”!
最后,我们顺便将最近参加我们论坛的两位新志愿者消息列此:
81 曹顺庆   比较文学、文艺学、文化与文论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
82 胡易容   图像与传媒符号学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                                学院副教授,数字媒体系主任
我们欢迎他们的加入!
让我们共祝中国符号学论坛顺利走上了其第二发展阶段进程!
 
李幼蒸  2013126
 
到学术论坛讨论  
好文章总是百读不厌,赶紧收藏分享吧!